儿童友好 | 角落“焕新”,服务暖心,“儿童友好”具象化范本诞生记→
发布时间:2025-07-09 04:57 浏览量:1
当镇海区中心学校箭港湖校区的放学铃声响起,孩子们沿着“微笑有礼上学路”有序走出校门,家长等候区的风雨长廊下,早有志愿者引导人流;而在镇海骆驼街道新晨社区的游乐场里,滑梯、秋千等游玩设施上,孩子们尽情玩耍,时不时传来阵阵笑声—— 这幅充满童趣的画面,正是新晨社区将“儿童友好”具象化的日常场景。
近日,该社区打造儿童友好学径的经验被列入《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二批)》,为全国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提供了“可触摸”的实践范本。
问需于童,让闲置角落
长成“家门口的童话世界”
“这里以前全是杂草,现在我每天放学都来玩滑梯!”三年级学生小雨指着社区游乐场的转角,难以掩饰兴奋。这片占地约200平方米的空间,曾是游步道旁被忽视的卫生死角。新晨社区社工罗宁回忆,当社区摸排时发现,辖区户籍儿童占比高,但是专属活动场地不足,于是就启动了“闲置空间焕新计划”:拆除废弃花坛、铺设防滑地垫、加装彩虹色游乐设施,仅用几个月就将荒地变成了“儿童友好角”。
让儿童当“设计师”是改造的核心逻辑。项目筹备期,社区通过“儿童议事会”收集了不少孩子五花八门的建议:“想要蓝色的秋千”“滑梯旁边要种小花”“蹦床周围要有围栏”……倾听儿童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哪些游乐项目是孩子们的心头好?什么颜色更能吸引他们的目光?罗宁表示,早在去年筹划这个项目时,社区便积极收集孩子们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考虑孩子们的喜好,并将其巧妙地融入游乐区的设计与建设中。
动态化安全管理让友好更有温度。游乐场投用后,社区根据家长反馈多次优化设施。“一方面,我们会密切关注家长和孩子们的反馈,倾听他们对于游乐设施功能需求等方面的声音;另一方面,我们也会主动开展自我观察,像发现滑梯出口面朝河面存在安全隐患时,会第一时间采取行动加装防护网,全力保证孩子们的安全。”罗宁说,这种动态管理模式并非仅针对新增设的游乐场,在儿童友好学径打造以及整个儿童友好空间建设过程中,同样遵循这一原则。
从“硬件友好”到
“服务闭环”的全维升级
在新晨社区,儿童友好的触角远不止于物理空间。以“友伴・新晨”邻里中心为枢纽,社区孵化的“童行友伴”爱心妈妈团已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骨干成员杨晶晶翻开活动台账:自2023年6月成立以来,团队累计开展330余场公益活动,从0-3岁的“亲子阅读会”到小学生的“科学小实验”,覆盖全年龄段儿童需求,累计服务儿童达4300余人次。
在杨晶晶看来,参与活动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的正向影响是肉眼可见的,尤其是0—3岁的小朋友:“在参与活动之前,他们缺乏融入社会集体的氛围,规则意识也较为淡薄。但经过几次活动的锻炼,孩子们的规则意识明显增强了,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自信。”
更具创新性的是服务场景的延伸。面对即将到来的暑期,新晨社区和“童行友伴”爱心妈妈团都已做好了充分准备。新晨社区关工委精心策划了为期2周的“七彩夏日”假日学校成长计划,开展爱国教育、科普教育、职业体验等相关课程,在为社区青少年打造丰富多彩暑期生活的同时,有效解决双职工家庭“看护难”的问题。“童行友伴”爱心妈妈团也将带领孩子们进行一系列户外实践活动。例如,7月初就计划组织孩子们前往镇海红十字生命教育体验基地参观学习,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去年暑假有位家长连续两周把孩子送来,说‘终于不用愁孩子在家看电视了’。” 杨晶晶笑着说,今年暑期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值得期待。
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构建”
新晨社区的实践之所以具备复制价值,在于其构建了“需求调研——儿童参与——动态优化——服务延伸”的完整链条。该社区突破了“建个滑梯就是儿童友好”的浅层认知,将儿童友好融入社区治理肌理:比如在小区改造中预留“儿童弹性空间”,在社区议事会中设立“儿童代表席位”。
一排铅笔样式的隔离桩如小卫兵一样挺立,充满儿童友好元素的微公交在安全平稳地运行,24小时儿童书屋随时等候孩子们的光临……如今,在新晨社区,儿童友好的细节如繁星散落,每个孩子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专属角落。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亮最美上学路上,背着书包的孩子们追逐着光斑跑向游乐场,家长们在等候区交流着育儿心得……由无数细节编织的生活图景,正是“儿童友好”最生动的注脚:它不是城市发展的附加题,而是衡量民生温度的必答题,新晨社区的答案,正在被更多城市翻开、参考、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