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营之围:乾隆时期西域统一的生死之战
发布时间:2025-07-09 02:07 浏览量:1
黑水营之围:乾隆时期西域统一的生死之战
一、引子:大漠中的生死对决
1758年冬,叶尔羌城外寒风凛冽,大雪纷飞。在这冰天雪地中,一场关乎中国西北边疆命运的战役正在激烈进行。定边将军乌雅·兆惠率领的三千余名清军,被大小和卓(大和卓波罗尼都、小和卓霍集占)的数万叛军围困在叶尔羌河(又称黑水)南岸的一片树林地带,史称"黑水营之围"。这场战役不仅是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关键转折点,更是清朝统一中国战争中的最后一役。
在这被围困的三个月里,清军面临着弹尽粮绝的绝境。然而,他们没有放弃,而是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军事智慧,坚守阵地,最终等到了援军的到来。这场战役不仅展现了清军的英勇无畏,更彰显了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决心。
二、历史背景:西域百年乱局
2.1 回部的前世今生
在清朝,新疆天山以南的区域被称作南疆,这里的人们普遍信奉伊斯兰教,当时伊斯兰教又被称为回教,这片区域便顺理成章地被称为回部。回部的历史源远流长,在顺治朝时,回部处于半割据状态,但与清政府之间维持着朝贡关系,保持着相对和平的局面。
然而,好景不长。康熙十七年(1678年),北疆的准噶尔汗国挥师南下,入侵回部。回部不敌,就此沦为了准噶尔汗国的附庸,开启了一段屈辱的历史。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准噶尔第三代大汗噶尔丹被康熙击败,兵败身死,这对于回部来说,本是一个摆脱附庸身份的绝佳机会。回部也确实趁机重获独立,然而此时的回部内部却未能实现局部统一,而是陷入了多股政治势力并存的分裂状态。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准噶尔第四代大汗策妄阿拉布坦崛起,他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四分五裂的回部。这一次,策妄阿拉布坦轻而易举地抓捕了回部几乎所有势力的政治高层,并在回部扶持了一个新的傀儡政府,回部再度沦为了准噶尔的附庸。在乾隆攻灭准噶尔之前的长达80年时间里,回部始终处于这种附庸地位,因此在乾隆朝之前,回部在历史舞台上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
2.2 和卓家族的崛起与困境
大小和卓的祖先是中亚苏菲派纳格什班迪教派的领袖玛哈图木·阿杂木。玛哈图木·阿杂木冒充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女儿法蒂玛的后裔,其子孙号称"和卓",主要分为黑山派和白山派两个敌对的支系。
明代中期,黑山派和卓得到叶尔羌汗国王室的支持,成为西域天山南路的伊斯兰宗教领袖。明末清初,白山派领袖玛木特·玉素布从中亚来到喀什噶尔传教,被叶尔羌汗和黑山派驱逐。玛木特·玉素布之子伊达雅图勒拉和卓逃往甘肃河州,辗转来到西藏,寻求第巴桑结嘉措和蒙古准噶尔部的支持。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伊达雅图勒拉的协助下,准噶尔汗噶尔丹进兵叶尔羌,废黜了叶尔羌汗伊思玛业勒,扶植伊思玛业勒之侄阿卜都里什特即位。伊达雅图勒拉驱逐了叶尔羌的黑山派首领达涅尔,自号"阿巴霍加",随后与叶尔羌汗发生冲突。约在1692年,伊达雅图勒拉战胜了叶尔羌汗马哈麻特·额敏,控制了喀什噶尔、叶尔羌一带。
策妄阿拉布坦控制准噶尔部局势后,将天山南路置于其直接统治之下,黑山、白山两派的和卓后裔都被迁至伊犁一带囚禁。到了噶尔丹策零在位时,又派达涅尔管理叶尔羌、喀什噶尔等地事务。此时,伊达雅图勒拉之孙玛罕木特已在囚禁中死去,其二子波罗尼都、霍集占,即大小和卓,被囚禁于伊犁以东的额林哈毕尔噶,由当地的准噶尔宰桑阿巴噶斯、哈丹兄弟看管。
三、风云突变:从囚徒到叛乱者
3.1 清军解救与初期信任
乾隆二十年(1755年)正月,清军分两路出征准噶尔。四月初八,波罗尼都来到西路军萨喇勒处投诚。不久,霍集占亦随哈丹来降。五月,清兵进驻伊犁。班第拟送波罗尼都赴京朝觐,留霍集占在伊犁"照管游牧"。
六月,乌什(图尔璊)伯克霍集斯诱擒准噶尔首领达瓦齐,将达瓦齐缚献清军,准噶尔汗国灭亡。班第派遣侍卫托伦泰与霍集斯护送波罗尼都南下招服喀什噶尔、叶尔羌,霍集占则仍留伊犁。托伦泰与波罗尼都在霍集斯家族的支持下,在乌什集结军队,击败了北上的黑山派,并乘胜南进。喀什噶尔的阿奇木伯克和什克开城投降。叶尔羌的黑山派首领和卓加罕力战不敌,最后兵败被杀。
乾隆皇帝本以为,大小和卓会感激清朝的救命之恩,从此忠心耿耿地为朝廷效力。于是,他下了诏书,让大和卓波罗尼都担任南疆的统治者,小和卓霍集占担任伊犁首领。对这两位特殊的臣子,乾隆的要求是这样的:除了战时支援点人力物力,跟着去打下群架,平时不用向中央交税,只需要每隔几年,带点儿礼物,来热河看望乾隆就可以了,而且到时候还会赏他们一大堆钱。
3.2 野心膨胀与叛乱爆发
然而,好景不长。乾隆二十年(1755年)八月,阿睦尔撒纳在赴热河途中叛逃,后潜回博罗塔拉。伊犁的宰桑、喇嘛起兵响应,攻占了伊犁地区。霍集占在战乱中带领随从逃离伊犁。是年末,阿睦尔撒纳派人至波罗尼都处,告知其攻陷伊犁情形。波罗尼都等将托伦泰、特古斯等人及蒙古官兵扣留。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二月,定西将军策楞率西路清军收复伊犁,阿睦尔撒纳逃往哈萨克,形势再度逆转。五月,霍集占与波罗尼都会合。霍集占杀死阿睦尔撒纳派来的使者,将托伦泰送回,又以投诚为名,派人到清兵大营探听消息。
闰九月,驻扎伊犁的户部左侍郎兆惠遣副都统阿敏道、宰桑锡克锡尔格带领索伦部、准噶尔兵丁三千余人前往招抚回部各城,"将回人等加意安抚",并催缴各地税赋。和卓军队据守库车城与阿敏道对峙。十月,先前由策楞遣往叶尔羌、喀什噶尔的官员提奇图等返回伊犁军营,报告霍集占扣留清军派去的蒙古兵丁及种种谋反情形。
兆惠认为波罗尼都"似属恭顺",霍集占"显有背逆情状",拟令霍集占亲自来伊犁谒见。但乾隆皇帝并未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此时,霍集占派出的使者沙泥雅斯抵达京师谢恩,乾隆皇帝认为霍集占遣使远来"意甚诚笃",且因其向来畏惧准噶尔,情有可原。并传谕兆惠"但令其每年贡赋照交纳,毋庸加以兵威"。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十一月,乾隆皇帝册封的绰罗斯汗噶勒藏多尔济、辉特汗巴雅尔相约举兵叛乱。已升任定边右副将军的兆惠率五百余人由伊犁东撤,在鄂垒扎拉图、库图齐、乌鲁木齐经数次恶战后,于次年二月退回巴里坤。阿睦尔撒纳重返西域,清军再次失去对天山北路的控制。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三月,霍集占令人杀死库车城内的阿敏道,公开举兵反叛。呼岱巴尔氐得知这一命令后,暗中告知阿敏道。阿敏道率众逃出城外,被霍集占军追及,一百余人全部战死。
3.3 乾隆的愤怒与决策
当阿敏道被杀、霍集占造反的消息传到京城后,乾隆怒不可遏。在他看来,大小和卓的行为是彻头彻尾的忘恩负义,是对他的公然挑衅。于是,乾隆在第三次平准战争即将结束时,下令位于北疆的清军主力不准回撤,直接南下干掉大小和卓。
然而乾隆的这一命令却遭到了朝堂上大臣们的强烈反对。大臣们认为,清军已经连续高强度作战整整三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如今好不容易平定了北疆的准噶尔,实在没有必要为了一个阿敏道再掀起新一轮的战争,劳民伤财。
面对大臣们的反对,乾隆十分愤怒。他召集群臣开会,严厉斥责他们,质问他们如果自己是阿敏道,被霍集占杀害后能否甘心,同时强调大清国不会因为一点困难就忍气吞声,不为死难的臣子报仇。乾隆还以汉朝为例,指出当年汉朝面对匈奴的侮辱可能会选择委曲求全,但大清绝不会如此。最终,乾隆力排众议,以一人独裁的方式做出了出兵的决策。
《清高宗实录》记载了乾隆的愤怒:"副都统阿敏道领兵前往叶尔羌、喀什噶尔地方,竟为两和卓木诱杀,此岂有不行诛讨之理?……国家有何不足,有何不得已,而朕竟忍心于死事之臣而不为之复仇耶?昔樊哙请以十万众横行匈奴,季布以为可斩。此在汉则然,而非所论于我大清,堂堂天朝,乃甘以唾面自干,为自全之善策者哉?"
四、黑水营之围:绝地求生的百日坚守
4.1 孤军深入与重重包围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二十六日癸丑(3月5日),确认阿睦尔撒纳在俄罗斯出痘身死后,乾隆皇帝下谕征讨霍集占。二月,朝廷以雅尔哈善为靖逆将军,率参赞大臣哈宁阿、巴里坤领队大臣爱隆阿、吐鲁番贝勒额敏和卓、哈密贝子玉素卜、肃州镇总兵闫相师、镶黄旗察哈尔总管端济布、前任库车伯克鄂对等,领兵八千,由吐鲁番西进,四月中旬至喀喇沙尔集结。
然而,雅尔哈善领兵南下后,起初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取得了托合乃大捷。但在大好形势下,雅尔哈善却骄傲自大,每天在军营里吃喝玩乐,不积极进攻。小和卓霍集占被困在库车城,本是瓮中之鳖,却在雅尔哈善的疏忽下成功突围。这一消息传回中央后,乾隆大怒,立即下令将雅尔哈善就地免职,传谕兆惠火速赶到南疆,取代雅尔哈善成为新一任的平回总指挥。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十月,清定边将军乌雅·兆惠率领4000兵马西进叶尔羌平灭大小和卓,但由于轻敌冒进,不幸中伏,被围困于叶尔羌城外之河滨长达三月之久。兆惠抵达叶尔羌城外后,探得大小和卓叛军总兵力约两万。面对悬殊的兵力,兆惠果断决定迎战。
尽管叛军的兵力远胜于兆惠,但他们畏惧兆惠部队的骁勇善战,始终未敢与兆惠展开决战。于是,双方在数次小规模交锋后,陷入了僵局。随后,叛军退守叶尔羌城,企图待时而动。兆惠仔细观察叶尔羌城后,发现这座城池宛如一座防守严密的巨大堡垒。倘若在兵力有限的情况下贸然攻城,必将陷入困境。
因此,兆惠决定不与敌军硬拼,而是在城外的黑水河畔扎营,以静制动,是为"黑水营"。两军相持数日,至十月十三日,兆惠从俘虏中得知,城南英额齐盘山下有叛军的牧群。于是,他亲率千名骑兵,准备突袭,以夺取牲畜补给,逼迫叛军出战。
行至黑水桥头时,叛军倾巢出动。面对叛军五千骑兵、一万步兵,兆惠判断牧群只是诱饵,但他依然决定进攻。从表面看,兆惠的行动似乎过于冒险,但他所带的千名骑兵,是战争中磨砺出的精英部队,其中两百余人荣获"巴图鲁"称号,战斗力强悍。
然而,渡桥时,桥体突然坍塌,只有四百人成功渡河,其余将士被困敌后。但这些孤立的士兵并未退缩,立刻着手修建临时桥梁。同时,与如潮水般涌来的叛军激战。兆惠率领精兵以雷霆万钧之势冲击叛军,叛军五千骑兵不敢迎战,退向后方。叛军步兵施放鸟枪,霎时子弹雨点般向着四百骑兵射来,五千骑兵也调转方向,从两翼包抄兆惠部。
短兵相接之时,阵地杀声一片,虽敌众我寡,四百精兵却无人畏惧,击退了叛军骑兵的第一轮冲锋。正当战局胶着之时,一颗叛军子弹打死了兆惠的战马。兆惠临危不乱,迅速换马再战。军队的阵形被冲破,队伍分散成数股被叛军分割围困,但每名士兵仍顽强作战。
后方正在修桥的总兵高天喜得知大帅被围,急忙赶来增援。在战马两度战死以及脸部、腿部受伤的情况下,兆惠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将依旧拼战突围,最终艰难回到黑水营。此战,清军一百多名精兵阵亡,数百人受伤,外加总兵高天喜、副都统三格、护军统领鄂实、监察御史何泰、侍卫特通额等一众高级将领均壮烈殉国。
4.2 绝境中的生存智慧
兆惠在坚守黑水营的同时,不断派人向外求援。叛军则采取了包围战术,将黑水营严密围困,周围修筑高台箭楼。面对生死抉择,兆惠面前只剩两条路:或突围撤回阿克苏,或死守黑水营。他深知,经过一场激战,部队早已疲惫不堪,贸然突围不仅难保全身而退,更意味着放弃那些重伤的战友。衡量再三,他毅然决然选择了后者,与全军将士共赴危难,同生死、共进退。这一决定极大鼓舞了士兵们的士气,全军上下无一人临阵脱逃,众志成城,誓与黑水营共存亡。
面对弹尽粮绝的绝境,兆惠充分利用周围资源与敌军展开抗争。他命令将士们把嵌入树中的弹丸取出,以补充弹药火力。随后,他指挥士兵烧煮马鞍和皮革果腹,以维持基本生存。不仅如此,兆惠还在深夜率领小股部队主动出击,带兵拆毁了敌军高台九座。吓得小和卓撤回在高台的叛军,改为单纯的围困。
此后,霍集占在黑水河上游放闸水淹黑水营,然而,兆惠早已算到敌军会采取这个策略,提前挖好沟渠,将水引至下游,从而使得霍集占阴谋落空,反倒解决了黑水营的饮水问题。粮水弹药是物质基础,士气人心则是精神支柱。被围清兵身处绝境而士气不散,除了将士忠勇以外,还有一个"秘密武器",就是随军艺人给士兵们讲的岳飞故事。
岳飞的故事自南宋开始,就广泛流传于民间,到了元朝、明朝更加风行,成为说书艺人、戏曲家、小说家创作的题材。清朝文人钱彩、金丰等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整理、创作的《说岳全传》更是在清军中广为流传。据清朝史学家爱新觉罗·昭梿的《啸亭杂录》记载,黑水营的将士们纵然身陷重围,食不果腹,每天依然围坐在随军艺人身边听讲《说岳》。即便是岳飞大战金兀术的段落,大家也是一片欢腾,丝毫不觉违和。传统满汉之分、华夷之辨早已被雍正亲著的《大义觉迷录》批驳,惟有岳飞的忠勇爱国精神激励着各族将士守土卫国,英勇不屈。
凭借着多谋善断和高昂士气,兆惠带领将士们顽强坚守,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坚守住了黑水营。在大小和卓看来,自己以优势兵力围困三月,连兆惠区区三千部众也无法歼灭,不免心生胆怯。此战对日后南疆的人心向背影响不可估量。
五、援军天降:千里驰援的生死救援
5.1 艰难的求援之路
在黑水营孤军坚守期间,五名信使突围而出,骑马飞奔千余里,将兆惠的求援信送至阿克苏。此后,消息迅速传到北京,乾隆皇帝立即下令调动所有可用的军马,向南疆进兵支援。驻阿克苏的定边右副将军富德与侍卫舒赫德于巴尔楚克(今新疆巴楚)合军,共率3000余兵,冒雪赴援。同时,巴里坤参赞大臣阿里衮也立刻调集了六百名士兵,赶赴前线。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正月初六日,富德、舒赫德所部于呼尔埔隘口(新疆巴楚县东北约35公里处),遇5000叛军,清军且战且进。初九日,富德、舒赫德部已接近黑水营。阿里衮、爱隆阿率部赶到,拉开横阵,大呼驰进,两军会合作战,叛军退往叶尔羌。
十余里外的兆惠见东北方向火光骤起,敏锐察觉到援军已到,立即率领黑水营全体将士突围,趁势反攻。此时,叛军腹背受敌,内部面临兆惠、明瑞的冲击,外部要迎战富德、阿里衮、阿桂、舒赫德、豆斌、玛瑺,面对八位紫光阁名将内外夹击,原来铁桶般围困如同决堤之坝瞬间崩溃,大小和卓波罗尼都与霍集占仓皇败退。
黑水营之战成为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关键转折点。清军顽强地顶住了围攻,不仅彻底粉碎了叛军的进攻阴谋,更使敌军士气一蹶不振。此役之后,清军的胜势已成,为进一步平息大小和卓叛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2 和阗解围与全面反攻
与此同时,和阗地区的局势也十分紧张。和阗地区东西两千余里、南北一千余里,共有六座回城,分别是:哈喇哈什、额里齐、克勒底雅、玉陇哈什、塔克、齐尔拉。和阗地区离小和卓的大本营叶尔羌很近,可以作为进攻叶尔羌的前进基地,对于清廷来说是必争之地。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九月,参赞大臣舒赫德派侍卫齐凌札卜、噶布舒和伯克鄂对带领索伦、察哈尔、维吾尔兵数十名往和阗招抚。和阗六城闻讯,将霍集占所派监督四五十人驱逐,迎接清军入城驻守。由于和阗与叶尔羌距离较近,又闻知兆惠驻扎于黑水营,遂派人联络,但由于兆惠陷入包围,未能成行。
十一月十二日,舒赫德接到鄂对的求援信,由于兵力紧缺,只能派出骑兵50名,绿营兵500名前往支援,并让蓝翎侍卫哲勒顺前往和阗守御。由于清军兵力太少,50名骑兵、500绿营兵只能分守哈喇哈什与额里齐两城。而在清军入城防守的同一时间,在叶尔羌城的霍集占派伯克鄂斯璊率600骑兵到达与清军争夺和阗地区。
见清军兵力不足,鄂斯璊遂分队至克勒底雅,利用内应"诱守城人饮醉",里应外合攻占克勒底雅,侍卫哲勒顺被害。七天之内,齐尔拉、塔克、玉陇哈什三城相继失守。只有有清军镇守的哈喇哈什和额里齐还在坚守。随着叛军后续部队到达,两城被包围,和阗守御已岌岌可危。
两城连续抵抗三月,防守开始松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三月初三,哈喇哈什城因为城外水源被切断,人心浮动而失陷,侍卫齐凌札卜、噶布舒率兵只得率兵突围而出。至此,和阗六城只有额里齐没有失陷。
定边将军兆惠闻知和阗被围,以副都统瑚尔起率900名解围。瑚尔起抵达阿克苏后,与富德共挑选1200名绿营兵支援和阗地区,途中收拢了策凌札卜的残兵。于三月初六日到达和阗地区额里齐城外,叛军见清军势大,放弃围困额里齐城撤退。初八日,又到达哈喇哈什城下,乘雾天向城外驻营的叛军骑兵600,步兵100名发动进攻,叛军猝不及防,大败而走,被阵斩100余人。主要头目阿卜都哈里克(就是据守库车,弄得雅尔哈善非常头疼的那位)、霍集雅斯被射死,叛军统帅鄂斯璊中箭逃跑。至此,叛军发生大溃败,从占领四城中逃回叶尔羌,和阗地区被收复。
六、最后的追击:穷寇莫追?乾隆偏要追!
6.1 收复喀什噶尔与叶尔羌
约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五月,大军2万、马3万匹、骆驼1万只陆续到达阿克苏城,攻取大小和卓大本营叶尔羌城和喀什噶尔城的时机已经成熟。朝廷定议,定边将军兆惠一路由乌什率兵直取喀什噶尔城;定边右副将军富德一路由和阗直取叶尔羌城。
六月十一日,定边将军兆惠与参赞大臣明瑞率兵9000人率先出发。其又安排阿里衮、巴禄领兵3300名与富德一部会合。在闰六月初三到达伊克斯哈喇(喀什市阿克喀什乡),忽然有6名回人来投,兆惠对6名回人做了详细询问,得到了重要情报,大和卓布拉尼都在六月二十七日逃跑,而小和卓霍集占也在四月间将家口辎重移到城外,并联络巴达克山国,大小和卓跑路到境外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
霍集占兄弟如此迅速的放弃抵抗确实出乎兆惠的预料。经过缜密判断,兆惠觉得投降回人的话十分可信。不过为了谨慎起见,仍然率领3000名骑兵前去进喀什噶尔城安抚。闰六月十四日,兆惠军抵喀什噶尔城,回众"复献牛羊果饵,歌舞庆幸",喀什噶尔城抚定。
而富德于六月十九日率领骑兵1200名,绿营步兵1200名从和阗向叶尔羌出发,和阗六城伯克亦出兵650人,由伯克霍集斯率领协助作战。闰六月十一日,夜遇叶尔羌城出降回人,得知霍集占已经逃走。于是,富德派兵500人进城安抚回众,自己则率大队殿后。阿桂、达尔党阿亦率赶马骑兵700人赶到,富德的总兵力壮大到为3750人。十八日黎明,清军大队入城,"城中观者塞道,争献果饵,备述前受霍集占扰害",叶尔羌城遂告收复。
从史料上看,霍集占、布拉尼都统治回疆,可谓是倒行逆施,对底层百姓,为了应付战争支出,"虐用其民,厚敛淫刑"。而他们又不信任本地土著,"惟以伊犁同归之回及新投之厄鲁特为亲兵"。所以,人心尽失,统治根基不稳已经使大小和卓坐立难安。其在清军的军事压力下节节失败,局面急转直下,只能一跑了之。
6.2 翻越帕米尔的千里追击
两城被清军收复,意味着大小和卓失去根据地变成穷寇,大势已去。在收复喀什噶尔、叶尔羌两城后,兆惠立刻询问城中回人打探大小和卓消息,得知大小和卓相会逃往色勒古勒后,或向巴达克山附近的博洛尔,或北向安集延、浩罕等国,清军必须在大小和卓过帕米尔山隘口之前堵截,才有击斩或活捉大小和卓的可能。
闰六月十五日,兆惠命参赞大臣明瑞、副都统爱隆阿、温布率领2000骑兵,一人二马,昼夜兼程,追击霍集占兄弟。明瑞统率2000骑兵日夜兼程向西南追赶,一路上翻山越岭。闰六月二十五日,至布鲁特部落的游牧地哈拉库勒(塔吉克斯坦东北喀拉湖),明瑞让侦察兵登高瞭望,见北边五六十里处灰尘飞扬,为了加快行军速度确保马力,明瑞遂集中良马,挑选精锐1300名飞速追赶。
而大小和卓自踏上逃往旅途后,本来想去巴达克山国,但是麾下众伯克反对,只得前往安集延。他们在二十三日发现清军来追,遂丢下部分辎重,以家口先行,沿途没有水草的地方以大麦喂马向前赶路,但由于拖家带口,其行军速度是远不及明瑞的。
二十八日上午,清军在霍斯库鲁克岭追上大小和卓的逃亡队伍。由于明瑞的玩命追击,1300人的清军中途不断有掉队人员,清军到达预定战斗位置的只有900人,而大小和卓也据岭排列,率领6000人迎击清军。双方兵力差距接近7比1。
明瑞本想诱敌出战,但叛军不为所动。于是,他就一不做二不休,率领900骑兵向优势敌军发起强攻,拼杀三个时辰,将敌军击败。明瑞麾兵追击,但经过长途跋涉加高烈度厮杀,马力不及,叛军远去。没想到过了不久,有可能大小和卓觉得败给人数远远少于自己的清军太丢人,又集结叛军向明瑞部发动进攻,分成数队袭来,想要合围清军。
明瑞令骑兵直接冲杀敌阵,步兵(看来死的马又不少)据两侧山坡埋伏,骑兵且战且退,诱敌至出兵射程。等到敌骑追至,两侧山坡清军火力全开射击,明瑞也在火力的掩护下,发动骑兵冲锋。傍晚,叛军大败,往巴达克山国逃亡。此役,被杀叛军500多人,生擒男女30多人,缴获驼马100多匹,清军阵亡也有100多人。
6.3 伊西洱库尔淖尔决战与和卓授首
战后,明瑞报信富德、阿里衮。两人得知消息后,迅速领兵向明瑞靠拢。三队官兵聚齐后,精选4000官兵继续追击。值得一提的是,富德还让乌什伯克霍集斯随行,他在回人心目中地位较高,在后来整个战役的获胜,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增强火力,还以大神炮、威远炮两种300斤左右的轻型火炮随行(威远炮为280斤到330斤,大神炮为350斤),准备那是相当的充分。
七月初七,清军在探知敌踪后,一路疾驰,翻越戈壁,于初九日至海拔4600米乌孜别里山口内名为阿而楚尔的河谷地带追上大小和卓叛军。大小和卓遂让辎重先行,让4000叛军分别占据两山山坡以及谷口迎击清军。富德也立刻将军队分为中军、左翼、右翼三路发动进攻,清军鸟铳、大神炮的掩护下向叛军强攻,"自辰至午",战约4小时,叛军溃败,富德三路大举进攻,追射三十余里。
不甘心失败的大小和卓再次占据山头与清军对战,清军则仰攻接敌,由于叛军拼死抵抗,一时间两军僵持不下。富德为了打开局面,遂让骑兵袭取敌军辎重,叛军只得放弃阵地退兵。不久后,叛军第三层占据山头与清军对抗,富德命达尔党阿等人正面接战,明瑞侧后包抄,叛军惧怕被包围,只能继续逃跑。阿尔楚尔战役,歼灭叛军1000余人,俘获50多人,火炮5位,鸟枪与长枪1000多杆。
初十日,清军又马不停蹄的发动追击,追行一百余里,至布隆库勒(今塔吉克斯坦境内布伦库尔湖)。通过侦察发现在布隆库勒北边的大湖伊西洱库尔淖尔(亚什尔湖)有敌军活动踪迹,而湖北面山头已为叛军所据,"小和卓木以万众据北山及迤东诸峰,决死战"。由于此湖往南就是巴达克山,富德与诸将决定火速追赶,与叛军决战。
十一日,富德先令阿里衮率兵500人穿插至湖西,堵截叛军逃窜之路,又命伊柱率兵800人绕至山头北面堵截。自率1000余名自湖东面向据守山麓到路口一带的叛军施放枪炮发动进攻,敌军猝不及防,其辎重家属或上山躲避,或拥挤于湖岸边混乱不堪。富德整队前进,连发大神、威远等轻炮攻击叛军。大小和卓也在混乱中慌忙组织抵抗,凭借地利和人数优势与清廷形成僵局,从上午巳时(9~11点)战至下午未时(13~15点)。
眼见战事焦灼,富德从健锐营、索伦营、厄鲁特营等兵中挑选"鸟枪精利者四十余人"绕道山北攻击,"缘山北颠俯击之",阿里衮率兵"亦以火器遥击山北之贼",对叛军造成巨大的压力。与此同时,清军也开始了攻心战,回部伯克霍集斯、鄂对执纛高呼:"降者生,否则必死。",叛军的心理防线开始崩溃,"回众闻声趋至,乞降者万余"。小和卓霍集占"犹在山头拦阻,杀死多人",到仍然无济于事,至此,叛军败局已定。
天黑时分,清军一边截杀敌军,一边把守湖的各个制高点和口岸,并安排士兵往来巡查。十二日黎明,山北麓之敌2000人投降,清军获得决定性胜利。连续三次战役,以"伊西库尔淖尔之战"成果最大,共计俘虏12000多人、军器2000多件、马驼牛羊1万余头。美中不足的是,"两和卓木携其妻拏旧仆三四百人走巴达克山",并未擒获主犯。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乾隆帝在湖北树立了一座《平定回部勒铭伊西洱库尔淖尔碑》,所谓"淖尔之上,勒碑纪功,以示万世云"。后来随着沙俄蚕食帕米尔高原,石碑被毁。《西域图志》载碑文如下。
乾隆在接到前线奏报后,虽然三战三捷的成果让其很是满意,但让首恶大小和卓逃脱显然让其耿耿于怀。在听闻大小和卓已逃至巴达克山后,清廷对巴达克山汗素勒坦沙胁以兵威,索要大小和卓甚急。但素勒坦沙汗却对大小和卓不肯斩尽杀绝,他对清廷声称小和卓霍集占已经击毙,大和卓布拉尼都被擒获,但"回部信奉经典,从无自擒族类,转送与人之例,若竟呈现天朝,恐别部落必来滋事"。
这分明是意图包庇和卓兄弟,想要将此事敷衍了事。乾隆闻言勃然大怒,驳斥道:"即以回部旧俗,不自相戕为词,则不应有生擒枪毙之举。况虑他日诸部滋事,较此是天朝大兵之压境,其利害尤为明白易晓。"既然素勒坦沙汗头铁,乾隆吩咐富德等人"将来二贼如仍未献出,则来年进兵,断不可已,必以获贼为竣事"。
素勒坦沙汗在压力之下,不得已将小和卓霍集占首级献出,但布拉尼都却无下文,据素勒坦沙声称被珲都斯部落砍杀后,尸体被人盗走,其尸首无从调查。而乾隆帝鉴于主犯霍集占确认身死献首,布拉尼都尸首确实也下落不明,遂更置不问,大小和卓之乱算是暂时画上了一个句号。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七月,历时一年多的平叛战争结束,彻底打碎了大小和卓割据自立的险恶用心,幅员辽阔的回疆总算重归安定。但由于未能除恶务尽,也给之后的张格尔之乱、玉素素之乱埋下了隐患。
七、历史意义:黑水营之围与新疆统一
7.1 奠定中国西北疆域
黑水营之战的胜利,不仅解除了清军的围困,更为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奠定了基础。此役之后,清军乘胜追击,最终彻底平定了大小和卓之乱。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大小和卓兵败西逃,经葱岭进入巴达克山(在今阿富汗东北部)境内,被巴达克山首领素勒坦沙擒杀,叛乱遂平。
大小和卓之乱的平定标志着清代中国统一战争的完成,是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之一。此役之后,西域天山南路重新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疆域臻于极盛。乾隆十分高兴,他下令奖赏平叛有功之人,同时为了庆祝天山南麓重归中国版图,乾隆特意按照西域"故土新归"之意取名"新疆"(这个时候新疆不是行政名称,而是一个称呼,后来左宗棠从阿古柏手中收复新疆,建立行省,特意取名新疆,表示故土新归,从此成为固定行政名称)。
回部平定后,清廷设伊犁将军统辖新疆各部,设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管理回部。此后的六十多年中新疆没有发生大的动乱。清朝通过此战实现对新疆约190万平方公里的有效统治,依据国家文物局公布的清代疆域研究成果及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相关考证。
7.2 多民族共同维护统一的历史见证
黑水营之战的胜利不仅有乾隆帝的雄才大略,力排众议,运筹帷幄,在今天看来更重要的是有西域各民族维吾尔、哈萨克、布鲁特(今柯尔克孜族)的支持,是新疆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战争见证。
黑水营之战距今已260多年,曾经的人喧马嘶,鼓角齐鸣已经沉寂,但各族守护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腔热血,又何曾离开我们须臾?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巫新华说,黑水营之战历史意义重大,从此结束了天山南北的分裂局面,清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新疆的管辖和治理,体现了清朝中央政府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强决心和有力行动。
他说,昆仑文化是"天命"和"大一统"的文化,两千多年前汉武帝钦定于阗南山为昆仑,昆仑因此成为"大一统"国家的重要标识,体现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这是先人给中国人留下的精神密码、开创的宏大气象!"
7.3 对后世治理新疆的启示
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后,清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新疆的治理。清廷废除了和卓家族的特权,在南疆推行"伯克制"(地方官由朝廷任命),1762年设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确立军政合一体制。鉴于大小和卓操控宗教势力,乾隆下旨:"嗣后诸事惟听阿奇木等伯克办理,阿訇不得干预。"自此以后,阿訇不得干政,成为清政府治理南疆社会的一条基本原则。
清朝政府还减轻了准噶尔、大小和卓统治时期的沉重赋税,废止了名目繁多的勒索摊派。回部的平定还使自明代中期中断的和阗玉石供应得以恢复。在农业方面,清政府为了解决驻军粮、饷,在新疆各地实行屯田,使大片荒地变为农田,扩大了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特别是北疆东部各地,由于大量汉民迁入,使这一带得到开发。
陕甘总督文绶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的考查报告中,就曾谈到这一带田畴整齐、水利发达、城市发展、人烟稠密、好景况胜讨关内。此外,清政府还在新疆兴办手工业,垄断部分地区贸易,并发放货币,使新疆地区的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总之,清政府统一新疆,统一全国,这是助攻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清朝的统一局面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了,边疆地区进一步开发了,国家的统一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八、结语:历史的回响
黑水营之战是一场关乎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关键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兆惠将军率领的三千清军面对数倍于己的叛军,坚守百日,最终等到援军,内外夹击,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这场战役不仅展现了清军将士的英勇无畏,更彰显了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决心。
黑水营之战的胜利,为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奠定了基础,最终实现了新疆地区的统一,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这一胜利不仅在当时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历史见证。
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不仅要铭记那些为维护国家统一而英勇牺牲的先烈,更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正如黑水营之战所展现的那样,面对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维护好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黑水营遗址孤零地立在大漠戈壁上,没有游客,似乎己淡出人们的视线。然而1758年在这里发生惊天动地的战争,确保清政府对新疆的统冶,在历史上功不可没,值得我们去了解,去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