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儒家经典的昏君?1127件荒唐事?到底哪个才是汉废帝刘贺?
发布时间:2025-07-09 02:06 浏览量:1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他当了27天皇帝就被废黜, 史书说他干了1127件荒唐事。
但2000年后的考古发现,却告诉我们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
这个被称为"汉废帝"的男人,究竟是昏君还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壹》——
公元前92年,一个男婴在昌邑国呱呱坠地,没人知道,这个孩子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皇帝之一,刘贺的出身,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超级富二代"。
他的爷爷是汉武帝,父亲刘髆是武帝第五子。
母系血脉更是显赫,外祖母是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李夫人临终前做了一个决定。,她把独子刘髆托付给汉武帝,这个决定改变了整个家族的命运。
公元前97年,年仅三岁的刘髆被封为昌邑王。
封地在今天的山东巨野,土地肥沃,人口众多,这是汉武帝给予孙子最好的礼物,但好景不长,公元前88年,刘髆突然病逝。
一个五岁的孩子,突然成了昌邑王。
小刘贺接过王位时,或许还不明白权力意味着什么,但他身边的人都知道,这个孩子手握重权,未来不可限量,龚遂成了他的老师。
这个通过明经科目选拔出来的昌邑郎中令,试图把刘贺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君主。
可惜,刘贺学到的不是治国之道,史书记载,刘贺经常和宫中身份低微的人混在一起,他喜欢和马夫、厨子游玩,对正经的政务反而不感兴趣。
龚遂急了,他多次进言劝诫,甚至用《诗经》的道理来开导刘贺。
但年轻的昌邑王根本听不进去,更诡异的事情发生了,刘贺在王宫里看见了白狗,这只狗身高三尺,没有尾巴,脖子以下像人一样,还戴着帽子。
只有刘贺能看见,其他人都看不到,接着是熊,然后是成群的乌鸦。
龚遂告诉刘贺,这些都是不祥之兆,天帝在警告他,身边的小人太多了。"把他们赶走,王位可以保住,不赶走,王位就会失去。"
刘贺仰天长叹:"不祥之物为什么总是来啊!"但他什么也没做。
公元前74年6月,汉昭帝刘弗陵突然驾崩,没有子嗣,没有遗诏,朝廷陷入混乱,权力的游戏开始了。
——《贰》——
二十七天的皇帝梦大将军霍光握着生杀大权,霍光是汉武帝的托孤大臣,权势熏天,昭帝死后,选择继承人的决定权完全在他手中,他选中了刘贺,为什么选刘贺?
表面上看,刘贺是汉武帝的孙子,血统纯正,但真实原因可能更复杂。
霍光需要一个听话的皇帝,公元前74年7月18日,刘贺接受了皇帝的印玺,十八岁的昌邑王,一夜之间成了天下之主,但他犯了一个致命错误。
刘贺带着200多个昌邑国的旧部进京。
这些人大多是他的朋友,身份不高,但对刘贺忠心耿耿,霍光看在眼里,怒在心头,新皇帝不听他的话, 刘贺想要用自己的人,想要按自己的想法治理国家。
这是霍光绝对不能容忍的。
史书记载,刘贺在位27天内干了1127件荒唐事,这可能吗?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直接质疑,即使是昏君,也不可能做出1127件荒唐事。
真相可能是这样的:霍光需要一个废黜皇帝的理由。
于是,刘贺的每一个举动都被放大,每一个决定都被扭曲,更重要的是,刘贺想要夺回皇权,他不是昏君,他是一个正常的皇帝。
面对朝廷被权臣把持的局面,他想要改变。
但他太年轻了,公元前74年8月14日,霍光联合群臣,奏请太后废黜刘贺,理由是:"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刘贺被赶下了龙椅。
从皇帝到平民,只用了27天,他带来的200多个昌邑旧部,几乎全部被杀。
只有两个人幸免于难: 中尉王吉和郎中令龚遂,因为他们多次劝谏而被减死,刘贺的老师王式被关进了监狱,处理此事的使者问:"老师为什么没有写谏书?"
王式回答:"我用《诗》三百零五篇早晚教王,讲到忠臣孝子的篇章,没有不为王反复诵读的,我用三百零五篇来劝谏,所以没有谏书。"
这个回答救了王式的命,但救不了刘贺。
——《叁》——
刘贺被送回了昌邑,但昌邑国已经不存在了, 霍光下令废除昌邑国,改设山阳郡,刘贺从王变成了平民,更残酷的是,他被严密监视。
山阳太守张敞的任务就是看着他,记录他的一举一动。
张敞的报告显示,刘贺几乎成了废人,从天堂到地狱的打击太沉重了, 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经历了人生最大的起伏。
他开始怀疑自己,怀疑一切,但刘贺没有死,他在等待,等待机会。
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公元前66年,霍氏家族被灭族,汉宣帝刘询继位后,开始清算霍光的势力,这时候,刘贺的价值重新显现。
公元前63年,奇迹发生了,汉宣帝下诏,封刘贺为海昏侯。
食邑四千户,封地在豫章郡海昏县,为什么封他为侯? 一方面是念及骨肉之情,另一方面是政治需要,刘贺重新有了身份。,从平民到列侯,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但他再也回不到从前了,海昏县,距离政治中心长安数千里。
这里偏远、荒凉,完全不同于繁华的昌邑,刘贺带着家人,沿着赣江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地方,他开始了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海昏侯国,刘贺的生活相对平静,他有充足的物质保障,但失去了政治生命。
朝廷明确规定,刘贺不得参加朝见天子之礼,在诸侯年度聚会的名单上,再也看不到他的名字,但刘贺仍然心向北方。
《豫章记》记载,他经常乘船到鄱阳湖,遥望北方,愤慨而归。
后人称那个地方为"慨口",身体也开始出现问题,史书记载,刘贺患有严重的风湿病,"身长体瘠,病痿难行", 考古发现的两张卧榻证实了这一点。
他只能躺在床上会客,公元前59年,又发生了一件事。
扬州刺史上奏,说刘贺与故太守卒史孙万世私下来往,对现状不满,汉宣帝立即下令,削除刘贺食邑三千户,这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公元前59年,刘贺去世,他的一生,从王到帝,从帝到民,从民到侯,最终归于尘土。
——《肆》——
沉睡两千年的真相刘贺死后,海昏侯国面临继承危机,他的长子刘充国还没来得及受封就死了, 次子刘奉亲也接着死了,豫章太守上奏朝廷:"这是上天要断绝刘贺的祭祀。"
海昏侯国被废除,直到公元前46年,汉元帝才封刘贺的第三子刘代宗为海昏侯。
海昏侯国又传承了几代,直到东汉时期才彻底消失,刘贺的故事,似乎就这样结束了,但历史有时候会开玩笑。
公元2011年3月,江西南昌新建区的一个小山坳里,出现了一个14米深的盗洞。
盗墓贼的铁锨,无意中挖到了历史的真相,这是海昏侯刘贺的墓葬,在地下沉睡了2000年的秘密,重新见到了阳光。
考古队进入墓室时,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金器,文物,竹简,超过了此前所有西汉考古发现的金器总和, 这些东西完整地保存在地下,仿佛刘贺刚刚离开,最震撼的发现是什么?
在刘贺的腰部,考古队员发现了一枚玉印,上面刻着"刘贺"二字。
这确定了墓主人的身份,但更重要的发现在竹简里,考古队员在竹简中发现了失传1800年的《齐论语》,这本书在汉魏时期就已经失传,学者们只能从其他文献中了解它的存在。
刘贺墓里的竹简,证明了这个"废帝"的真实面貌。
他收藏了大量的儒家经典: 《论语》、《诗经》、《春秋》、《礼记》、《孝经》,这些是"六艺",是儒家文化的核心。
一个真正的昏君,会收藏这么多儒家经典吗?
史书记载的"荒淫无道",和考古发现的"崇儒尊圣",形成了鲜明对比,哪个才是真实的刘贺?答案可能是: 刘贺不是昏君,他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1127件荒唐事, 这个数字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在那个时代,皇帝的权力远没有后世那么大, 权臣可以废立皇帝,可以操控朝政,刘贺的悲剧, 不是他的昏庸,而是他的不合时宜。
他可能想做一个真正的皇帝, 但时代不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