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室避暑29条冷知识
发布时间:2025-07-08 13:30 浏览量:1
1、汉代凉殿“激水为气”:未央宫中有“清凉殿”,殿内以石为床,四周引活水循环,“激水为气”形成天然冷气,类似原始“空调房”。
2、唐代含凉殿的“机械扇”:大明宫含凉殿内有“扇车”,由水力驱动,扇叶转动时带动冷气,配合殿内冰块,降温效果堪比现代空调。
3、宋代翠寒堂的“水晶屏障”:临安皇宫的翠寒堂用水晶帘、琉璃屏分隔空间,既能透光又能阻热,殿内温度比外界低近10℃。
4、元代上都“竹皮殿”:元世祖忽必烈在开平上都建“竹凉殿”,屋顶覆竹篾,墙壁糊竹皮,竹材的透气性让殿内始终凉爽。
5、明代西苑“水殿”:北京西苑(今北海)有“水殿”,一半建在水中,柱础泡在水里,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特性恒温,夏季凉爽如秋。
6、紫禁城“冰窖胡同”的暗藏玄机:故宫周边有“冰窖胡同”,冰窖墙体厚达3米,用糯米灰浆砌筑,保温效果能让冰块存到夏季。
7、宋代“九脊顶”导风:开封皇宫的殿宇多为“九脊顶”(歇山顶),飞檐外挑1.5米,能引导热风向上排出,形成穿堂风。
8、汉代“冰鉴”的升级款:除了常见的双层冰鉴,皇室用“错金铜冰鉴”,内层储冰,外层储酒,冰融后通过小孔排出,保持酒液恒温。
9、宋代“锡制冰桶”:皇室用锡桶储冰,锡的密封性比铜好,冰块融化速度减慢30%,桶外裹锦缎,既保温又显奢华。
10、明代“玉枕玉席”:万历皇帝的寝殿中,枕头用整块和田玉雕琢,席子由数百片岫玉拼接,玉石导热快,躺卧时体感温度骤降。
11、清代“自雨亭”的水循环:圆明园“万方安和”旁有自雨亭,顶部设蓄水池,正午时放水沿檐角流下,形成水帘,降温同时造景。
12、元代“羊皮袋储冰”:蒙古皇室用羊皮袋裹冰块,羊皮质密不透水,且隔热性强,可将冰从大都运到上都(今内蒙古),3天不化。
13、宋代“风轮”扇凉:宫廷匠人制“七轮扇”,一人摇柄可带动七扇转动,风力覆盖整个大殿,宋孝宗曾在殿内用它吹散闷热。
14、明代“井水循环床”:嘉靖皇帝的寝床下方有暗渠,引井水循环,床面铺竹篾,水流过带走热量,床面温度始终低于20℃。
15、汉代“蜜水调冰”:皇室用蜂蜜水混合冰块,制成“蜜水冰”,还会加入杨梅、荔枝等水果,类似现代“水果冰沙”。
16、宋代“乳糖真雪”:用牛奶、蔗糖熬制成浆,倒入冰窖冷冻,质地如雪花般细腻,宋高宗曾赏赐大臣,称其“凉彻心脾”。
17、元代“舍儿别”:蒙古皇室将酸梅、香茅煮水,加蜂蜜冰镇,称为“舍儿别”(波斯语“饮品”),既能解暑又助消化。
18、明代“莲子绿豆膏”:用去芯莲子、绿豆熬成膏,加冰糖,存入冰窖冷藏,万历皇帝夏季每日必食,称其“解燥胜冰”。
19、清代“酸梅汤”宫廷配方:比民间多加入“砂仁”“豆蔻”,酸中带香,既能解暑又能开胃,慈禧太后命御膳房每日熬制。
20、唐代“伏日赐冰”:入伏后,皇帝会向大臣赐冰,皇室内部则“分冰”到各宫,按等级分配,皇后得冰20块,嫔妃10块。
21、宋代“伏日休务”:宫廷在三伏天减少政务,皇帝每日只早朝1小时,其余时间在凉殿读书、弈棋,类似“皇家暑假”。
22、明代“西苑避暑行”:永乐皇帝起,夏季每月到西苑(今中南海)住10天,乘龙舟游湖,夜晚在“瀛台”赏荷,湖面凉风比宫中低5℃。
23、唐代“七夕凉筵”:七夕夜,皇宫设“凉筵”于庭院,用冰盘镇瓜果,宫女摇扇,皇帝与后妃赏星,称“借银河之凉,消暑气之烦”。
24、唐代“冰井”深度超10米:长安西市旁有皇室冰井,深12米,井底温度常年低于10℃,除了储冰,还能冷藏肉类(类似冰箱)。
25、宋代“冰票”制度:宫廷发“冰票”给各宫,凭票领冰,皇后每月30票,嫔妃15票,避免浪费,是最早的“用冰配额制”。
26、清代“冰窖分等级”:北京有18座官窖(皇室专用)、24座府窖(亲王府用),官窖比府窖深1米,储冰量多50%。
27、元代“骆驼运冰”:从大都(北京)向开平(上都)运冰时,用骆驼队,骆驼耐渴且步伐稳,比马车更适合长途运冰(不易颠簸碎冰)。
28、明代“龙脑香”降温:宫殿点燃龙脑香(从南洋进口),香气清凉醒脑,且烟体轻盈向上,不呛人,兼具降温与提神。
29、清代“雪水储用”:冬季收集干净雪水,存入密封缸中,夏季取出镇物,雪水比普通井水凉2-3℃,乾隆称其“天泉解暑,胜似冰”。
◎本文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联系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