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十几亿美元买下航母送给中国,随后公司破产的徐增平,后来如何
发布时间:2025-07-08 03:38 浏览量:1
说起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的来历,很多人可能知道它是从乌克兰买来的“瓦良格”号改装而成,但具体是怎么买回来的,恐怕没几个人能说得清。这背后,有个关键人物叫徐增平,一个普通商人,却干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花了2000万美元把这艘航母买下来,送给了中国。结果呢,他的公司破产了,人也背了一身债。后来他怎么样了?
徐增平,1952年4月生在山东青岛,后来在潍坊长大,家里条件普普通通,没啥特别背景。1969年,17岁的他赶上征兵,报名参军,进了空军,在部队里待了14年。1973年,他被调到广州军区体工大队,当了篮球运动员。那会儿部队生活苦,但他硬是靠着一股子韧劲儿熬了过来。1983年,31岁的徐增平退伍,告别了军旅生涯。
退伍后,他没选择回老家过安稳日子,而是带着军人的那股闯劲儿去了香港。80年代的香港,正值经济腾飞,机会多得是。徐增平先是干起了贸易,卖电器、地毯、农副产品,啥赚钱干啥。他脑子活,胆子大,没几年就攒下了不少钱。
到1988年,他已经是个身家千万的老板了。那一年,他和妻子刘克先——一个前中国女篮的主力队员——在香港注册了创律集团,正式开始创业。公司的业务挺杂,有房地产、娱乐、旅游,慢慢做成了个不小的商业帝国。
徐增平这人吧,虽然发了财,但骨子里还是个山东汉子,讲义气,重感情。他当过兵,对国家有种天然的感情,这种情怀后来成了他买航母的动力。不过在90年代,他还是个纯粹的商人,日子过得风生水起,谁也没想到他会跟航母这种“国之重器”扯上关系。
1991年,苏联解体,乌克兰继承了不少苏联的遗产,其中就包括尼古拉耶夫造船厂里一艘没造完的航母——“瓦良格”号。这艘船是苏联“库兹涅佐夫”级航母的二号舰,1988年开工,但到1991年只完成了68%,苏联一散伙,乌克兰没钱接着造,船就扔那儿生锈了。1997年,乌克兰决定卖掉它,公开招标,谁出钱谁拿走。
那时候,中国海军正憋着劲儿搞现代化。90年代的海湾战争让全世界看明白,航母是个大杀器,中国也想弄一艘。但直接买军舰,国际上阻力太大,美国盯着,俄罗斯也不乐意,乌克兰那边还怕惹麻烦。官方没法出面,只能找个“白手套”来操作。徐增平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推上前台的。
1997年,有人找到徐增平,说国家需要这艘船,问他愿不愿意出面买。他一听,脑子嗡了一下。买航母?这可不是买辆车啊!但他没多犹豫,答应了。为啥?他后来说:“我当过兵,知道国家强了咱老百姓才能过好日子。这是个机会,我得干。”就这样,一个商人扛起了国家的大事。
买航母得花钱,“瓦良格”号标价2000万美元,折合当时人民币1.6亿多。徐增平虽然有钱,但没这么多现金。他把创律集团的资产拿去抵押,又找朋友借了点,还跟华夏证券的董事长邵淳搭上线,借了2000万美元,用公司49%的股份做担保。凑齐钱后,他开始行动。
1997年8月,徐增平在澳门注册了一家新公司,叫“创律旅游娱乐公司”,对外宣称买航母是为了改成海上赌场和旅游景点。这招挺聪明,因为乌克兰卖船时怕买家是军方,特意要求只能民用。徐增平就顺着这个说法,假装自己要做娱乐项目,掩人耳目。
1998年1月,他带队去了乌克兰基辅,跟尼古拉耶夫造船厂谈判。乌克兰人一开始不信他是正经商人,怀疑背后有军方影子。徐增平带了几箱茅台,天天跟对方喝酒拉关系,硬是把谈判桌变成了饭桌。最后,乌克兰人松口了,2000万美元成交,还附带全套设计图纸。1998年3月20日,交易敲定,“瓦良格”号归了徐增平。
买下航母只是第一步,怎么运回来才是大麻烦。“瓦良格”号没动力,得靠拖船拉,从黑海到中国,路程一万多海里,还得过好几个国家的海峡。1999年7月,船从乌克兰出发,结果刚到博斯普鲁斯海峡就被土耳其拦住了。
土耳其说,这么大个家伙过海峡不安全,得交10亿美元“风险保证金”。徐增平傻眼了,他哪有这么多钱?船停在黑海,每天拖船费、停泊费加起来好几万美金,资金链眼看着要崩。他跑去土耳其交涉,还找了中国政府帮忙。整整两年,2000多天,船就漂在海上,徐增平急得头发都白了。
2001年,中国外交部出面,跟土耳其谈妥了条件。土耳其开了20多项要求,比如必须有20多艘拖船护航、买巨额保险等等。徐增平咬牙照办,花了500多万美元请拖船公司,2001年11月1日,“瓦良格”号终于过了海峡。
过了土耳其不等于万事大吉。2001年12月,船在爱琴海遇上风暴,拖缆断了,差点撞岛上搁浅。好不容易稳住,2002年2月又被南非拒入港口,只能绕道。折腾到2002年3月3日,“瓦良格”号才到中国大连港,整整走了两年半。
这期间,徐增平花了多少钱?公开数据不好找,但据说光拖船费就超1000万美元,加上保险、人工、杂七杂八的费用,总花费估计上亿美元。他后来说:“我把公司掏空了,家底全搭进去了。”
“瓦良格”号到中国后,徐增平把它交给了国家,没要一分钱。2002年,创律集团宣布破产。很多人以为是买航母直接搞垮了公司,其实没那么简单。
2000万美元的购船款,加上运输费,确实把徐增平的资金链压垮了。他借了邵淳2000万,利息不低,公司股份也被稀释。运输过程中,每天几万美金的开销,像个无底洞,创律集团的现金流早就断了。
除了航母,徐增平的生意本身也有问题。90年代末,香港经济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房地产和旅游业都不景气。创律集团扩张太快,负债率高,航母这事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002年,公司欠债总额据说高达几亿港元,实在撑不下去了。
破产后,徐增平把“瓦良格”号交给国家,自己却落得一身债。有人说他傻,有人说他伟大,但他自己没后悔过。
公司倒了,徐增平没倒。2004年,有个转机。中国政府给澳门创律公司拨了8.78亿人民币,其中2.78亿是运输费补偿,剩下的按股份分,徐增平拿了1.2亿。这笔钱成了他的翻身本。
有了钱,徐增平没闲着。2005年,他重整创律集团,把重心转向内地房地产。那会儿中国楼市正热,他瞄准上海,投了个高端住宅项目。项目卖得不错,赚了第一桶金。2008年,创律集团业务扩展到几个大城市,算是缓过来了。
2011年,徐增平拿出2亿人民币捐给清华大学,支持科技和教育。同年,他当选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算是正式进了政界。现在,他把公司交给儿女打理,自己跑去做公益和参政议政,日子过得挺充实。
这些年,徐增平低调了不少。有人说他身家又上亿了,有人说他还是靠那1.2亿过日子,真相不好说。但从公开信息看,他经济上没啥大问题,社会地位也不低,算是苦尽甘来。
徐增平的故事听着像传奇,一个普通人,扛着国家大事,赔了公司,背了债,最后还能爬起来。他买“瓦良格”号,帮中国海军迈出一大步,今天的“辽宁舰”就是证据。有人说他图名,有人说他爱国,但不管怎么说,他干了别人不敢干的事。
这事儿值不值?见仁见智。他自己说过:“国家的事比我的公司重要。”这话挺实在。破产是惨了点,但后来他也没饿着,还活得挺有尊严。徐增平这辈子,算是个有故事的人,也是个有担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