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入伏了,提醒心脏不好的老年人:酷暑难耐,5件事最好少做

发布时间:2025-07-06 16:00  浏览量:1

七月的午后,73岁的张大爷拖着沉重的步伐从菜市场回来,汗水浸透了他的背心,脸色苍白得吓人。"我就出去买了点菜,走了不到二十分钟,就觉得心口闷得厉害,差点没站住

"张大爷摇着蒲扇,气喘吁吁地对儿女说。作为一名有十余年心脏病史的老人,他并不知道,看似普通的夏日买菜竟然也能成为心脏的"负担"。

你是否也有一位心脏不好的长辈,在盛夏时节依然保持着四季如一的生活习惯?你是否注意到,每年入伏后,心脏疾病的急诊量会明显上升?中国心血管病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夏季高温天气下,老年心脏病患者的急诊就诊率比常温天气高出约35%。这绝非偶然。

炎炎夏日对于心脏功能减弱的老年人来说,并非仅仅是"热"那么简单,而是一场看不见的"考验"。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老年心血管健康的食品科学工作者,我想提醒各位心脏不好的老年朋友:入伏期间,有些看似平常的事,最好能少做或不做,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其中的科学道理。

"多运动身体好"是大家的共识,但你可能不知道,对心脏不好的老年人来说,夏季运动如果方式不当,反而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正确的做法是:选择清晨6-8点或傍晚7点后运动,避开高温时段;运动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强度以微微出汗、不感觉明显疲劳为宜;最好选择室内有空调的场所,如社区活动中心;运动时随身携带水,每10-15分钟小口饮用一次。

特别提醒:运动中若出现胸闷、气短、心悸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尽快休息。中国老年医学会调查发现,约有62%的老年心脏病患者不清楚自己的运动"安全区间",盲目锻炼反而增加了风险。

夏季饮食,很多老年人秉持着"越清淡越好"的理念,日常饮食常常以素菜、稀粥为主,肉类摄入明显减少。这种做法真的科学吗?

很多老人为了解暑,大量饮用冰镇饮料或冷水。殊不知,突然摄入冷饮会导致胃肠道血管急剧收缩,血液回流心脏增多,瞬间增加心脏负担。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数据显示,每年夏季因饮用大量冷饮导致急性心脏不适就诊的老年患者比例高达15%。

科学的夏季饮食建议是:保证优质蛋白质摄入,如鱼类、鸡蛋、豆制品等,每天至少一餐含有优质蛋白;食用温热食物,避免极冷极热;少量多餐,每餐七分饱;补水选择温水或室温水,每次100-200ml,而非大量冰水。

某些夏季常见食物如西瓜,虽然解暑效果好,但含糖量高且利尿,心脏不好的老人不宜大量食用。而被很多老人忽视的坚果,如核桃、杏仁等,含有对心脏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可适量食用。

许多老年人和家属往往只关注夏季的饮食、运动等物质因素,却忽略了情绪状态对心脏健康的重要影响。

很多老人为了省电,白天不开空调,导致室内温度过高;或者空调温度设置过低,室内外温差过大;再或者长时间不开窗通风,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这些看似小事的环境因素,都可能成为心脏健康的"隐形杀手"。

专家建议:夏季室内温度最好保持在26-28℃之间,避免与室外温差过大(不超过7-8℃);保持良好通风,每天至少开窗2-3次,每次15-30分钟;家人多关注老人情绪变化,适当安排轻松愉快的活动,如下棋、听戏等;条件允许的话,可在午后高温时段陪老人到社区图书馆、商场等有空调的公共场所避暑。

"天热了,我感觉心脏也没那么不舒服了,就自己减药了。"68岁的刘阿姨轻描淡写地说。殊不知,这种看似合理的自我调整,实际上暗藏极大风险。

你以为夏季气温高,血压自然会低一些,可以减少降压药?错误的认知可能带来致命后果。虽然夏季确实容易出现血压偏低的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心脏病已经好转。夏季高温会使血管扩张,心脏为维持血压而增加输出量,无形中加重了心脏负担。此时如果擅自减药,反而可能诱发心脏事件。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的数据显示,每年夏季因擅自停减药物而导致病情加重的老年心脏病患者占急诊总量的约23%,这一数字令人警醒。

另一个被忽视的问题是,夏季大量出汗会加速某些药物的排泄,可能导致药效下降。同时,高温可能影响某些药物的稳定性,特别是那些需要在阴凉处保存的药物。中国药科大学的研究表明,约37%的老年患者对药物的夏季保存方法存在认识误区。

科学的夏季用药建议是:绝不擅自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定期监测血压,如有明显波动及时咨询医生;药物存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随身携带的药物可放在保温杯或小冰袋中;如出汗较多,应适当补充水分,保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

"我这辈子最讨厌的就是洗澡和做饭,特别是夏天。"75岁的周大妈半开玩笑地说。她的直觉其实是正确的,因为这些看似平常的日常活动在高温环境下可能成为心脏的额外负担。

夏季洗澡,特别是淋浴,会使皮肤血管迅速扩张,血液回流心脏减少,可能导致血压骤降。如果水温过冷,又会引起血管突然收缩,对心脏造成"冷热冲击"。据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统计,夏季因洗澡引发的老年人急性心脏不适占急诊总量的约7%,不可小觑。

而在闷热的厨房做饭,同样是一项"高风险"活动。厨房温度通常比其他房间高3-5℃,再加上烹饪过程中的热气和油烟,极易引起心血管不适。北京协和医院的一项调查显示,有心脏病史的老年妇女在夏季做饭后出现不适的比例高达32%。

其他需要注意的日常活动还包括:爬楼梯(尤其是在没有空调的楼道)、大扫除、提重物等。这些活动虽不起眼,却可能是诱发心脏事件的"导火索"。

安全的建议是:夏季洗澡选择在早晨或傍晚,水温与体温相近,时间不宜过长(10-15分钟为宜);做饭时开启排气扇,穿着轻薄透气的衣物,准备食材可分多次完成;尽量减少爬楼梯次数,必要时请家人帮忙购物或做家务;用餐和活动之间留出30分钟以上的休息时间。

生命的质量不仅在于延长寿命,更在于如何让每一天都健康而有尊严地度过。对心脏不好的老年人来说,夏季并非不能活动,而是需要更加科学地安排生活。正如古人云:"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希望每一位老年朋友都能度过一个安全、舒适的夏天。

参考文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年第51卷;《中国老年学杂志》2022年第42卷;《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年第42卷;《中国循环杂志》2022年第37卷;《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23年第31卷;《中华护理杂志》2022年第57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3年第37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