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哈萨克斯坦不仅向中国赠送赛加羚羊,还计划出口中国羚羊角
发布时间:2025-07-07 11:36 浏览量:1
《——【·前言·】——》
中哈峰会期间,一个动物名词突然登上热搜——赛加羚羊。
哈萨克斯坦不仅向中国赠送1500只羚羊,还准备出口羚羊角,为何它能牵动两国关系?
这一举动,是全球首次由主权国家,大规模向他国转让濒危野生动物,在国际环境合作中极其罕见。
公开资料显示,这批羚羊将先进入,新疆地区指定生态保护区。
中国林草部门与哈方正在制定羚羊,跨境运输的技术方案,包括检疫、防疫、转运路径和放归策略等。
这是一次带有深厚政治信任,与技术合作的生态项目。
早在几年以前,中哈之间就在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展开交流。
双方科研机构曾联合监测野骆驼、野驴、猞猁等动物活动轨迹,此次赠送赛加羚羊,标志着合作从科研迈向实物对接。
1500只,看上去不多,但背后含义不小。
赛加羚羊属于群居迁徙性动物,繁殖周期短、生存压力大,转移过程中稍有差池,就可能造成种群崩溃。
哈萨克斯坦方面为此提出详细生物通关流程,包括原地隔离14天、健康记录建档、植入芯片标识、运输车辆定制等程序。
中方林草部门也同步在新疆伊犁河谷等地,开展栖息地评估与放养模拟试验。
这批羚羊的到来,填补了中国西部在赛加羚羊野生群体,长期缺位的空白,数十年前,中国境内的赛加羚羊已基本绝迹。
一个中亚内陆国家,把代表国家生态名片的珍稀动物,无偿赠送给中国,这份情谊本身就远超交易本身。
在动物跨境交流上,哈萨克斯坦从未对其他国家,开放赛加羚羊资源。
中国是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获得正式捐赠对象国。
这是外交信任,也是生态认同,双方共同承担生态恢复风险,共享成果。
目前,赛加羚羊引进项目正进入关键阶段。
预计2025年将实现第一批转移放归,届时将在新疆博尔塔拉地区,设立试验种群核心区。
赛加羚羊这种动物,长着奇特的鼻子,外形看起来像一头披着绵羊皮的瞪羚。
它的鼻腔宽大、下垂,像一个软管,这是适应风沙气候的进化结果。
速度极快,能跑到每小时80公里,能跳能突,一旦惊动群体,会形成巨大的奔逃浪潮。
早在冰河时期,赛加羚羊就和猛犸象、披毛犀栖息在同一片大陆。
从高加索到蒙古高原,从中国新疆到里海平原,它们成群结队穿越草原,繁衍不息。
在哈萨克斯坦,曾是最常见的草原动物。
1974年统计数据表明,当地有超过120万只,成群迁徙时,队伍可达几十公里,地面被踩成一道一道弯曲的兽道。
一切在几十年间突然改变。
盗猎者发现它角可以入药,尤其雄性角弯曲、颜色发亮,成为黑市抢手货。
猎杀数量急剧飙升,仅2003年,哈国境内的总数量跌到惊人的2.1万只,这比30年前锐减了95%。
2015年,一种未知细菌性疾病爆发,仅两周时间导致超过20万只死亡。
科学家称这是“单一物种最大规模死亡事件之一”,一度认为种群无法恢复。
哈萨克斯坦政府,随后将赛加羚羊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物种,出台系列措施。
设立5个国家级保护区,总面积超过500万公顷。
建立专门巡护队,配备无人机监控猎枪热源,使用芯片跟踪繁殖群体,组织产仔期全封闭保护。
还联合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开展跨境跟踪行动,确保迁徙路线不被阻断。
到2023年,赛加羚羊数量恢复至190万只,年底预计突破500万只。
联合国濒危物种委员会,已将赛加羚羊的保护等级,由“极危”调整为“临危”。
哈萨克斯坦也提出,未来将在稳定保护的基础上,探索部分生态价值的可持续利用,其中就包括与中方开展,羚羊角资源合规出口项目。
可持续,是科学管理下的有限利用,这种思路,正在被越来越多国家接受。
一只曾经被判死刑的动物,如今成了国家荣耀与生态外交的主角。
赛加羚羊的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历史。
早在古代文献中,羚羊角便作为一种,贵重天然材料被记录,其独特外形和有限产出,使其被归类为珍稀动物资源之一。
在古代,羚羊角多出现在宫廷、文人雅集或道教典籍中,常作为贡品、供品、或器物原材料。
《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文献中均曾记载相关描述,说明它在古代,被赋予一定文化意义和象征价值。
除了文献记载,它的出现还常与身份、地位、审美趣味相关联。
不少传统器物如笔架、镇纸、香器、饰品中,都曾使用类似羚羊角原料打造,代表工艺精致、取材考究。
古时贵族将之作为收藏或馈赠之物,民间百姓则视其为难得之物,只可远观。
羚羊角产量极低且获取难度大,在自然条件下,赛加羚羊角只能通过自然更替,或特殊采集方式获得。
现代相关管理规范,已明令禁止野外采集和买卖。
哈萨克斯坦政府,对于羚羊角的管理非常严谨,在羚羊种群数量大幅恢复的基础上,他们提出“非猎杀采集”的产业模式,即通过生态养殖与自然更替方式,定期采集不影响种群繁衍的角质物。
整个流程需通过生物标记、芯片追踪、检疫合格、官方认证四个环节。
赛加羚羊角资源的加工,与溯源体系,已有部分试点落地西哈州地区。
中哈双方正探讨在指定区域设立清洗、包装、标准化存储中心,严格遵守国际公约CITES框架和两国法规。
除资源属性外,羚羊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具备象征意义。
其形态独特、结构复杂,被认为是自然界中“优雅而坚韧”的代表,常作为书画创作、雕刻灵感来源。
在一些非遗技艺中,模拟其纹理的木雕、石雕器物也较为常见。
在现代资源管理方面,中国对羚羊角类制品有严格分类管理,仅限合法渠道用于科研、文化收藏或特定生产用途。
市场流通需出具产地证、合法采集证、进出口许可等一系列文件,并纳入监管平台备案。
哈萨克斯坦方面则主张以“资源保护优先、科学利用为辅”为原则,强调通过生态平衡与商业合作双轮驱动,逐步构建一个“从自然保护到资源产品”的产业链条。
羚羊角的出口计划,将遵循这一理念,优先保证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未来双方可能将围绕羚羊角,开展文化展览、艺术品开发、生态文创合作等,不仅限于传统用法,而转向文化传播和环境教育方向。
这样既维护自然资源,也让历史遗产与现代发展接轨。
这是政治互赠,是一场生态经济双轮驱动的项目。
合作机会堆在地上等:羚羊角制品、养殖基地、加工出口,一环接一环。
现在多家中国药企已经签署意向协议,准备参与定点合作,销量预计年增长率达15%,利润空间可观。
以企业联合投合作法,每吨角粉利润可达10万元,这是保守估算,还有山西、云南等含羚羊角产成品的中药龙头企业,都愿意干。
出口向来也可控,CITES要求下,这些商品必须配有官方许可、每批角都有来源证明、检疫合格证书。
毒理检测要合格,残留重金属有限,才能进入中国流通和医院用药体系。
中国国家林草局,已明确这批羚羊角可用于,中医医院和合法中药生产,普通零售市场不能销售羚羊角粉,只有制剂产品拥有销售通道,这就防范滥用。
监管上,中国和哈国都在打通数据口。
每头羚羊都编了芯片,每一批采下的角,绑定编号、拍照,签字后封箱,机器扫码设备替代人工查验,流程透明且可追溯。
双方还计划联合成立监管平台,数据共享给海关、药监、环保部门。
一旦发现无证角粉流入市场,立刻被查封。
这种科技监管合规,正好与“山货身份证”“绿卡认证”同一路径。
很多国家担心高质量项目只能限于基础设施投资,中哈这个项目,把生态保护和药材加工融合,走出了一条可复制路径。
出口模式还有前景,中国公司计划在哈国,设立首家赛加羚羊饮片工厂,门槛资金只要百万美元,技术协议本地培训一年完成,出口权直通中国市场。
用地不多,占地5公顷,包装、微波灭菌、浓缩制粉,产品按照中国药典标准生产。
未来可能推出颗粒剂、口服液、贴剂等形式,把羚羊角发到农村诊所,也可研发成高端保健品卖欧美市场。
合作模式新在两点:一是物种赠送后的资源二次利用,二是保护后的成果有出口机制。
很多项目做保护精神上有意义,没想到这次直接带了产业链。
如果中国走出去的项目,都能带这种“后续赋能”效果,那意义不在GDP,而在可持续性。
下半年双方还要攻克加工厂季度订单、出口许可证审批、国内医保报销路径等关口,只要都过网,中国市场就会进口第一批合规角粉。
下一阶段目标就是:每年稳定进口200吨角粉,覆盖全国二级以上中医院50%使用,用量不超过资源增幅。
后续评估也会聚焦角粉有效成分、产品标准、市场反馈、生态影响。
这意味着项目,不是一次性行为,而是科学监控、持续优化的动态合作。
结尾在会议纪要里写得明白:生态合作能为中哈关系增加弹性点——不仅看GDP,也看生态,看香味(羚羊角味)。
这一次,羚羊从草原跑进中国医院,从中亚跑向中医经典。
赛加羚羊成为“外交生灵”,羚羊角成为“药材外交品”。
这一合作模式,不止有情怀,也有实在;不止是赠送,也有收益;不止是供需,也符合保护。
中哈正在把一个物种,从濒临灭绝,变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参考资料:
《哈萨克斯坦西哈州发生赛加羚羊群体性死亡 疑为雷击所致》·环球网·2021-05-14
《哈萨克斯坦向我国赠送1500只赛加羚羊》·北京日报客户端·2025-07-03
- 上一篇:这位前财政大臣表示中国始终创造奇迹
- 下一篇:签到积分兑换合集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