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去世的人越来越多?医生劝告:天热宁可打牌,也别做这6件事

发布时间:2025-08-05 09:45  浏览量:1

最近几年,“肾衰竭”这个词听得越来越频繁,不是在家人群里看见谁住院了,就是在健康体检中被提醒“肾功能异常”。

尤其是进入高温天,门诊里因为肾功能恶化住院的病人明显增多,不少人年轻时一点症状都没有,一查就晚了。有医生打趣说,宁可坐着打牌、吹空调,也别做那“六件要命的事”。话糙理不糙,天热伤肾,是真的

肾衰竭的发生不是毫无预兆的,很多危险行为都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而高温,只是让这些隐患提前引爆的“导火索”。今天咱们就聊聊那些在热天千万别做、做了可能真会“肾烦”的事,也说说为啥肾衰死的人越来越多。

很多人不明白,怎么天气一热,肾病也开始“活跃”?其实,人体在高温状态下会大量出汗,水分丢失过多时肾脏就像被“逼着干活”一样,血容量减小,肾脏灌注不足,时间一长,肾小球过滤功能就会下降。

如果本身就有慢性肾病,那就是雪上加霜。

高温还容易诱发感染,尤其是泌尿系统感染,像膀胱炎、肾盂肾炎等,这些在肾功能本来就不理想的人身上,可能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再说直白点,肾脏最怕“热脱水”和“高代谢”状态,你越折腾它越受不了。

说到底,很多人不是肾不好,而是不知道怎么对它好。尤其是天热,大家都想图一时痛快,可有些事做着舒服,肾脏却在“哭泣”。

最典型的就是大量喝冷饮来解暑,一瓶冰镇饮料下肚,短时间内血糖飙升,胰岛素和代谢负担都加重,肾小球过滤压力随之增加。特别是那些含磷酸盐、柠檬酸钠的碳酸饮料,长期喝,对肾脏简直是慢性毒药。

还有人喜欢大量吃烧烤、腌制食品,高盐、高蛋白、高嘌呤这些关键词,一听就是“肾脏不想听”的话题。高盐饮食会直接升高尿蛋白排泄,加速肾功能下降;

高蛋白摄入会让肾脏“加班加点”;嘌呤代谢后变成尿酸,尿酸高了,肾小管也受不了。

更危险的是擅自服用止痛药。天热容易头痛、犯困、肌肉酸痛,有些人一吃就是双氯芬酸、布洛芬这些非甾体抗炎药短时间缓解症状,长期却伤肾伤得厉害

这些药物会抑制肾前列腺素合成,减少肾血流,尤其在脱水时,更容易引起急性肾损伤

有医生半开玩笑说,夏天宁可坐下打牌、吹空调、喝温水,也别去做那几件“伤肾”的事。听着像句笑话,其实背后透着深意。

比如高温天跑步、健身、暴走这些“燃脂”行为,看起来是健康生活,但如果水没补够、汗出太多,肾脏负担会陡然增加。不少年轻人锻炼完直接晕倒,一查是横纹肌溶解,肌红蛋白一旦进入肾脏,肾衰就可能发生。

再比如憋尿、少喝水。很多人夏天怕出汗多、怕上厕所,就控制水的摄入量,结果尿液浓缩,毒素在体内循环,肾脏“苦不堪言”。尿液是肾脏的“工作成果”,不排出去,就像垃圾不清理,堆着堆着就“爆仓”了。

还有一种常被忽略的行为——熬夜。夏天夜生活丰富,很多人凌晨两三点还在刷视频、玩游戏、吃夜宵。熬夜会干扰体内多种激素分泌,肾脏的修复时间也被剥夺。一旦形成长期习惯,慢性肾病的风险就会蹭蹭往上涨。

不少人以为肾衰竭是老年人的专属,其实现在情况早就变了。根据《中国肾脏病调查报告》,我国慢性肾病的患病率达10.8%,也就是说,每10个人里就有一个肾不好。

而在这群人中,40岁以下的患者占比正在上升,这背后就是生活方式的“恶果”。

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这类“慢性病”,对肾脏是慢慢啃噬的过程。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已经成为中国肾衰竭的主要病因之一。

如果你血糖高、血压高,还不控制饮食、不按时服药,那早晚会“轮到”肾脏。

更可怕的是,肾病早期几乎无症状。没有水肿、没有腰痛、没有尿频尿急,一切都正常,直到肌酐升高、尿蛋白爆表。所以,不要以为自己年轻就无所谓,肾病并不是等你有感觉才来的。

很多人问,怎么知道自己的肾脏好不好?其实最基本的就是定期体检,查肌酐、尿素氮、尿蛋白、尿常规。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人,更要每年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这个指标升高,往往是肾损害的早期信号。

日常生活中,保护肾脏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关键在于“克制”二字。克制暴饮暴食,克制过度健身,克制滥用药物,也克制作息紊乱。别等到肾功能下降了,才想起来“养肾”。

很多老年人肾功能还能保持得不错,靠的不是吃什么补药,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规律、饮食清淡、情绪稳定。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习惯,其实是最有价值的“肾保养”。

当然,保护肾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对身体多一点“敏感”,对健康多一点“自觉”,对生活多一点“节制”。夏天尤其如此,别让一时的清凉,换来一生的懊悔

王海燕, 陈香美. 《中国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 2019.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糖尿病与肾病管理现状报告》. 2023年.

张贵民. 《非甾体抗炎药与肾损害的关系研究》.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2年第22卷第3期

声明: 本文为健康科普内容,部分故事情节为方便理解而虚构,信息参考了权威医学资料与专业知识,但不代表个体化诊疗建议。如您有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