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 70 万人上街:一场关于生命与政治的全民公投

发布时间:2025-08-04 18:49  浏览量:1

特拉维夫的烈日下,55 岁的利奥拉将儿子的照片贴在空棺上,蹒跚着汇入游行队伍。8 月 1 日,当 6 名被扣押人员的遗体在加沙隧道被发现时,这个母亲的哭喊迅速演变成全国性的愤怒 ——70 万以色列人涌上街头,从特拉维夫的罗斯柴尔德大道到耶路撒冷的总理府外,他们举着 “用协议换生命” 的标语,用罢工让本 - 古里安机场停摆 2 小时,迫使这个国家直面最残酷的选择:是继续战争还是拯救人质。

一、空棺游行背后的信任崩塌

尸检报告上的 “近距离射杀” 字样,成了点燃怒火的火星。以色列国防军证实,这 6 人中至少 3 人本应在美方提出的停火协议第一阶段获释,但内塔尼亚胡政府坚持 “先消灭哈马斯再谈释放” 的路线,导致谈判停滞。在特拉维夫的抗议现场,被扣押者家属抬着空棺走过国防部大楼,有人用喷漆在墙上写下 “每延迟一天,都是谋杀”—— 这个细节刺痛了太多人:截至 8 月,仍有 50 名人质被扣押在加沙,而战争已让以色列付出 1200 亿美元的代价,相当于 GDP 的 20%。

政府的回应加剧了裂痕。内塔尼亚胡在安全内阁会议上指责哈马斯 “不想达成协议”,却被国防部长加兰特当场驳斥:“你更关心在费城走廊驻军,而非人质死活”。这种内部分裂在街头具象化:特拉维夫大学的教授们暂停授课加入罢工,科技企业员工关闭服务器声援,甚至总理办公室的文员也递交了联名信。犹太工人总工会发起的全国罢工,让银行停业、轻轨停运,造成单日损失超 3 亿美元 —— 这是冲突爆发以来,以色列社会最广泛的一次反政府协同行动。

最尖锐的矛盾在于 “优先项” 的撕裂。支持政府的民众聚集在议会外,举着 “绝不向恐怖分子妥协” 的标语;而抗议者则用数据反击:开战以来 4.6 万家企业倒闭,财政赤字飙升至 GDP 的 8%,每个家庭的战争负担已达 1.2 万谢克尔。正如特拉维夫商人埃利亚胡的感叹:“我们在为一个可能永远打不完的战争,消耗拯救同胞的最后窗口。”

二、三重博弈:政府、军方与街头的角力

内塔尼亚胡的 28% 支持率,成了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个执政联盟中,极右翼政党坚持 “消灭哈马斯才能确保安全”,而国防部长加兰特却公开呼吁 “立即达成协议”,两人在安全内阁的争吵被泄露后,民众更看清了政府的决策困境。美国的态度则添了一把火 —— 拜登直言内塔尼亚胡 “做得不够”,随后美方宣布将提出 “要么接受要么放弃” 的最终协议,这被解读为对以政府的施压。

街头力量正在改写权力 equations。最高法院前院长巴拉克警告,司法改革引发的三年抗议已让社会分裂,而人质危机成了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次罢工的特殊性在于,它将商界、学界与劳工阶层拧成一股绳:代表 200 家大企业的以色列商业论坛加入停摆,希伯来大学的历史学家们用罢课抗议 “用学术预算填补战争黑洞”。这种跨阶层联合,让财政部长斯莫特里赫 “罢工代表哈马斯利益” 的指控显得苍白无力。

哈马斯的回应则充满政治算计。其高级官员哈亚称 “人质本可以活着被释放”,将责任推给内塔尼亚胡。这种舆论战精准击中以色列的痛点 —— 在特拉维夫的调查显示,67% 的受访者认为 “政府更在乎政治存续而非人质安全”。当抗议者与防暴警察在总理府外推搡时,一个更危险的信号浮现:29 人被捕的记录,暗示着和平表达正在滑向暴力对抗。

三、停火还是战争:一个国家的生存成本核算

经济学家舍伊宁的警告触目惊心:战争每持续一个月,以色列就消耗 100 亿美元,相当于 30 所医院的建设费用。在海法港,集装箱堆积如山,航运量较战前下降 16%,码头工人奥马尔的时薪从 80 谢克尔跌至 45 谢克尔 —— 这些民生细节,让 “停火经济学” 成了街头讨论的焦点。

内塔尼亚胡的执政联盟却在算另一笔账。控制司法系统的《法官任命改革法》即将接受最高法院裁决,极右翼盟友威胁若停火将退出政府,这可能导致内阁垮台。这种 “政治生存优先” 的逻辑,与抗议者的 “生命优先” 形成残酷对比。正如前总理拉皮德在集会上所言:“当一个政府宁愿让国民死在隧道里,也要保住自己的职位时,它已经失去了执政的道德基础”。

夜幕降临时,利奥拉将儿子的照片从空棺上取下,轻轻吻了吻。这个动作或许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量 —— 在 70 万人的呐喊中,以色列正经历一场无声的全民公投:究竟是要一场没有尽头的胜利,还是要回那些可能被拯救的生命?9 月最高法院的裁决将决定司法改革的命运,但此刻的街头早已给出答案:一个无法保护公民的国家,再强大的军队也填不满信任的裂痕。

(互动投票:你认为以色列政府的首要任务是?A. 消灭哈马斯 B. 解救人质 C. 恢复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