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泪崩!一个馒头换来的英雄路——修筑天山公路的基建工程兵
发布时间:2025-06-10 00:16 浏览量:11
我无比渴望能和大家分享那段刻骨铭心、永生难忘的在独库公路建设中的亲身经历。
那是 1976 年,怀揣着满腔的热血与憧憬,我毅然应征入伍。当我踏上那片土地,来到天山脚下的基本建设工程兵 12 支队时,内心既充满了对未知的期待,又深知即将面临的重重挑战。从此,我开启了长达 8 年的军旅生涯,这 8 年,并非普通的 8 年,而是充满艰辛、汗水与荣耀的 8 年。
在这漫长的 8 年里,我全程参与并见证了修建独库公路这一堪称伟大的创举。独库公路,宛如一条蜿蜒在天山之中的巨龙,它的修建难度超乎想象。这里地势复杂,气候多变,一会儿是烈日炎炎,一会儿又是狂风骤雨,甚至还会遭遇突如其来的暴风雪。然而,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我们没有丝毫退缩。
记得有一次,在一个寒冬的深夜,气温骤降至零下几十度,为了确保工程进度不受影响,我们顶着刺骨的寒风,在微弱的灯光下坚持施工。双手被冻得几乎失去知觉,但每个人的眼神中都透着坚定的决心。还有一次,在穿越一段陡峭的山崖时,巨石滚落,险些造成严重的事故,但战友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精湛的技术,成功化险为夷,继续推进工程。
这 8 年,我们用青春和热血,在天山脚下书写了一曲壮丽的奋斗之歌,独库公路的每一寸土地,都铭刻着我们的付出与奉献。
天山山脉所处的环境堪称极端恶劣,其恶劣程度超乎常人想象。
这条长达 561 公里的公路,犹如一条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间的巨龙,然而其修建的艰难险阻令人咋舌。其中有整整三分之一的路段是令人胆战心惊的悬崖峭壁,稍有不慎便可能坠入万丈深渊。而五分之一的部分则处于永冻层,常年被冰雪覆盖,地质条件极为复杂。不仅如此,它还需要跨越几十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和深不见底的峡谷,那汹涌的河水和陡峭的峡谷给施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并且,还要翻越 4 个常年积雪的冰达坂,这些冰达坂仿佛是大自然设置的重重关卡,考验着人们的勇气和毅力。
这里不仅地势险峻,气候条件更是恶劣至极。高寒缺氧的状况时刻困扰着人们,平均海拔高达 2000 多米,而最高处竟然达到了 3800 多米。年均气温仅仅零下 9 度,而最低温度竟然能达到令人毛骨悚然的零下 46 度。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一口呼吸都显得异常艰难,每一次行动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更可怕的是,塌方、雪崩、泥石流、山体滑坡和暴风雪等自然灾害如同家常便饭一般频繁发生。比如,在某个暴雨倾盆的日子里,山体滑坡突然来袭,大量的土石瞬间倾泻而下,将刚刚修建好的路段掩埋,让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又或者在冬季的一场暴风雪中,狂风呼啸,暴雪纷飞,能见度极低,给施工队伍带来了极大的危险和阻碍。
总之,天山山脉的环境对于修建这条公路而言,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极端条件下,人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铸就了这条伟大的公路。
险峻的独库公路
当时的情景,至今回想起来仍令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我和亲爱的战友们就是在那零下二三十度的极度严寒中,毅然决然地破冰开路、勇往直前地上山施工。
在那个年代,由于当时的机械和技术相对落后,战士们所能依靠的,仅仅是手中的钢钎、沉重的铁锤以及简陋的风钻,凭借着这些原始的工具开山劈石。山上的环境简直恶劣到了极点,空气稀薄、高寒缺氧,每一次呼吸都显得无比艰难。而且,那雪山之上的紫外线强烈得让人难以承受,许多战士因此患上了夜盲症,他们的脸皮先是发黑发紫,随后便成块成块地脱落,那场景令人痛心疾首;嘴唇干裂溃烂,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水泡,每当吃饭时,那种疼痛简直难以忍受;强烈的高山反应更是无情地折磨着战士们,头晕目眩、胸闷气短成了常态。
生活用水全部依赖于艰难融化的雪水,高寒缺氧气压低,使得做饭成了一大难题,饭往往只能做个八成熟。又因为地处偏远,吃不到新鲜蔬菜,许多战士因此拉肚子,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大部分战士的手脚指甲外翻变形,身体状况令人担忧。
即便身处这样恶劣到极点的环境下,我们的官兵也从未被重重困难所吓倒。他们始终发扬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凭借着顽强的斗志和惊人的毅力开山劈石、架桥打隧道,整个施工现场干得热火朝天。
在施工过程中,塌方、雪崩、山体滑坡、泥石流和暴风雪等自然灾害,无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这些灾害不仅给施工带来了难以想象的极大困难,更是无情地夺走了许多官兵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先来说说塌方,由于当地复杂的地质条件,塌方的情况极为严重。往往是这边刚刚修好,那边就又坍塌了,如此反复,修了又塌,塌了再修。为了尽可能减少塌方的次数,战士们不分昼夜地连续作业,他们不顾身体的极度疲惫,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尽快完成任务。在隧道内连续工作一天一夜后,大部分战士都因体力严重透支而昏倒在地。全排 37 个人,仅有 5 人强撑着回到驻地喊人,才把昏倒的 32 名战士艰难地抬回驻地。
雪崩同样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在漫长的冬季,连续的大雪在山顶和山坡大量堆积,来年气温升高形成温差,大片大片的冰雪块便从山顶和山坡疯狂滚落,这便是令人胆战心惊的雪崩。我们支队先后有十几个连队遭受雪崩的侵袭,几十顶帐篷瞬间被摧毁,推土机也被掩埋,十几名官兵不幸在这场灾难中牺牲,他们的身影永远留在了这片雪山之中。
在紧张而艰难的施工过程中,山体滑坡的可怕事故犹如隐藏在暗处的恶魔,随时都有可能狰狞现身。尤其是在大战老虎口的那段惊心动魄的日子里,往上看,是令人胆战心惊的悬崖倒挂,仿佛随时都会有巨石滚落;往下看,则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让人头晕目眩,可谓是危险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如同在生死边缘徘徊。
我们的亲密战友、勇敢的推土机手杨九城,就是在这样极端险峻的环境中,为了保护那至关重要的推土机,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天山深处的暴风雪,其威力简直令人咋舌。我给您举两个令人痛心且触目惊心的例子:曾经有一辆庞大的卡车,仅仅在短短两个小时之内,就被铺天盖地的大雪掩埋得无影无踪,仿佛从来没有在这片土地上出现过一样。还有一位连队的通讯员,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去营部送信,然而在途中不幸遭遇暴风雪,无情的风雪迅速将他包围,最终他被大雪直挺挺地冻死在冰冷的雪窝里,永远地留在了那片白茫茫的世界。
1979 年 4 月 24 日,那是一个令人刻骨铭心的日子,5 支队 12 连刚刚抵达铁力买提冰达坂,还未来得及喘口气,就遭遇了来势汹汹的大雪。这场大雪毫无停歇之意,整整 5 天 5 夜,疯狂地肆虐着这片土地,积雪厚度达到了惊人的两米多,在有的地方甚至厚达 6 米。负责运送给养的后续部队因为暴风雪的肆虐而受阻,无法及时增援,连队与外界失去了联系,陷入了断炊的艰难困境。一位战士不幸生病,然而由于道路被大雪封堵,无法下山抢救,最终无奈地病死在这深山之中,令人无比悲痛和惋惜。
面对如此严峻棘手的情况,十二连党支部展现出了非凡的冷静与沉着,他们深入分析局势,果断做出决策,将仅能维持 10 来天的粮食精打细算,按照一个月的时间进行安排,同时将原本一天的三餐调整为两餐,以尽可能延长粮食的供应。
煤炭烧完之后,为了获取燃料,他们积极发动战士到雪峰下挖雪捡柴。然而,在那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中,想要捡到柴禾谈何容易?战士们费尽周折,艰难地扒开几米深的积雪,满心期待能有所收获,可最终得到的只有几把如骆驼刺之类的毛毛草,根本无法满足取暖和做饭的需求。
最后实在是别无他法,他们不得不把桌椅、板凳、木箱等集中起来劈开当作燃料做饭。甚至抽出了一半战士睡的铺板用于烧火,导致两三个战士只能紧紧地挤在一个铺板上。在那零下二三十度的极度低温下,帐篷里没有足够的柴禾生火,寒冷如影随形。干部们深知战士们面临的困境,夜里主动轮流值班,定时叫醒战士们活动身体后再睡,以防止战士们在沉睡中被冻伤。
就这样,在断粮断炊的漫长 24 天里,连队始终没有被困境打倒,依然坚持不懈地进行施工。他们凭借着那令人钦佩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不仅没有丝毫退缩,反而超额完成了预定的任务。他们用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奋斗篇章,为工程的推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一个馒头”的故事
在天山的深处,每年要等到 5 月,那厚厚的冰雪才会逐渐开始融化。然而,为了能够提前工期,我们英勇无畏的部队每年 4 月便毅然决然地踏上山去施工。
1980 年 4 月上旬,修筑公路的施工部队第 12 支队 113 团的 1500 名官兵满怀豪情地刚抵达工地,准备大干一场。可谁能想到,给养还没来得及送上山,山内就毫无征兆地突降大雪。那漫天飞舞的雪花瞬间将便道严严实实地覆盖,电话线也在积雪的重压下被无情地压断,外界与他们的联系通道就这样被彻底切断,官兵们就这样被暴风雪无情地围困在了零下三十多度的天山深处。
在这极度严寒的环境中,他们面临着断火断炊的极度危险。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领导果断地派出 2 营 5 连 4 班班长郑林书,副班长罗强和战士陈卫星、陈俊贵四人,去执行一项艰巨的任务——到 42 公里外的玉希莫勒盖通知机械连下山推雪。他们深知此行的艰难与危险,但没有丝毫退缩。
他们 4 人匆匆带上仅有的 20 个馒头、一支手枪、38 发子弹和一壶水,便毫不犹豫地出发了。那 20 个馒头在平时或许算不得什么,但在此时,却是他们生存的重要依靠;那一支手枪和 38 发子弹,不仅是防身之用,更是他们坚定信念的象征;而那一壶水,承载着他们对生命的渴望和对任务的执着。他们就这样,迎着暴风雪,向着未知的前方坚定地迈出了脚步。
大雪如汹涌的白色巨浪,铺天盖地地覆盖了所有的山沟和便道,狂风怒号着,仿佛要将整个世界撕裂,其威力之大让人根本无法睁开双眼,甚至难以辨清前行的方向。他们 4 人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地踏着没膝的积雪,艰难地摸索着,顺着那被积雪压得几乎难以辨认的电线的方向,一步一步地在冰封的便道上缓缓前行。
此时,他们所处的位置是海拔高达 3 千米的高寒地带,呼啸的暴风雪犹如无数把利刃,无情地割刺着他们的肌肤,让他们每呼吸一口气都倍感艰难,仿佛心肺都要被这酷寒和稀薄的空气所冻结。而那险峻无比的山路,更是布满了荆棘和险阻,每迈出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举步维艰已不足以形容其艰难程度。
走了 20 余公里后,他们已然精疲力竭,身体仿佛被抽干了所有的力气。但他们不敢有丝毫的休息,因为他们心里清楚,哪怕耽误一分钟,被困的战友就会多一分陷入绝境的危险。
夜晚的山路变得更加阴森恐怖,难以通行。一面是陡峭得令人胆寒的悬崖峭壁,稍有不慎便会粉身碎骨;一面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仿佛一张巨大的黑暗之口,随时准备吞噬一切。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时常有野兽出没,那阴森的吼声在山谷中回荡,令人毛骨悚然。他们只能在黑暗中摸索着,连滚带爬地向前赶路。走到 31 公里处,天亮时分,个个累得气喘吁吁,仿佛灵魂都要被这无尽的疲惫所抽离。置身于这茫茫无垠的雪原之中,他们迷失了方向,那种无助和恐惧如影随形。更令人感到绝望的是,此时只剩下了一个馒头,而水壶也早已空空如也。狂风在愤怒地吼叫着,雪花在肆意地下着,积雪从出发时的 40 厘米厚度,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到了 1.4 米深,仿佛要将他们彻底掩埋在这冰冷的世界里。
他们就这样连滚带爬了两天两夜,没有吃一口东西,饥饿和寒冷无情地折磨着他们的身体和意志。班长在前面艰难地探路,每前进一步都要使出全身的力气,好几次昏倒在雪地上,但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又挣扎着爬起来,继续带领大家前进。实在走不动时,4 个人像失去了支撑的木偶,瘫坐在雪地上。稍作休息后,班长从挎包里掏出了那仅剩的一个馒头,声音有气无力却充满坚定地说:“我和罗强是 6 天前刚入党的预备党员,陈卫星是个老兵,陈俊贵是个新兵,年龄最小,这个馒头给陈俊贵吃。”陈俊贵听后,眼含泪水说道:“班长在前面开路,身体透支最厉害,应该让班长吃。”班长用最后的力气说道:“我不行了,吃了也是浪费,4 个人吃都起不了多大作用,我命令你,吃下这个馒头,坚强地活下来,完成党交给我们的任务。”陈俊贵颤抖着手接过馒头,哽咽着将其吃下,他看到三个战友都在拼命地挖雪充饥,试图缓解那难以忍受的饥饿。
他们稍作休息后,再次拖着沉重的身躯,继续连滚带爬地前行。走到 36 公里处,班长终因体力耗尽昏了过去,副班长罗强安排陈俊贵照看班长,他和陈卫星则到山坡上寻找一些枯草枯柴,试图给班长取暖。陈俊贵解开衣扣,把班长紧紧地搂在怀里,用自己的身体给班长传递着仅存的一丝温暖。过了一会儿,班长微微睁开眼睛,轻轻说道:“我不行了,你告诉副班长罗强,一定要完成这次任务。”最后又有气无力地告诉陈俊贵:“我入伍三年还没探过一次家,现在很想念父母,如果你能活下来,拜托你到湖北老家看看我的父母。”说完,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捡柴回来的罗强和陈卫星,看到这令人心碎的一幕,抱着班长悲痛欲绝地嚎啕大哭,那凄惨的哭声在寂静的山谷中久久回荡,仿佛在向苍天诉说着他们的悲痛与不屈。
他们三人用冰冷的雪掩埋了班长后,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继续前行。走到 38 公里处,罗强也因体力不支倒下了,再也没有起来,陈卫星也因极度的疲劳和饥饿昏了过去。陈俊贵此时
天亮之后,幸运的是,一位善良的哈萨克牧民偶然间发现了昏迷不醒的陈俊贵和陈卫星。这位牧民展现出了极大的慈悲和善良,运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智慧,全力施救,最终成功地将他们从死亡的边缘挽救回来,并给予了他们所需的帮助,使得他们能够成功地完成了任务。然而,不幸的是,两人由于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遭受冻伤过重,落下了终身残疾,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不便和痛苦。
1984 年,陈俊贵复员回到了辽宁老家,随后被分配到了县文化局,成为了一名电影放映员。1985 年 10 月的一天,他在观看《天山行》这部电影时,那银幕上的一幕幕场景犹如时光倒流,仿佛将他带回到了昨日那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岁月。那些画面如此清晰而深刻,让他不禁再次想起了班长临终时的遗言,那充满期待和嘱托的话语在他的心头不断回响。
为了报答班长的救命之恩,怀着一颗无比坚定和感恩的心,他和妻子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工作。他们抱着还不满周岁的儿子,长途跋涉,来到了埋葬班长的天山脚下。在离班长坟墓最近的一个山坡上,他们安下了自己的家,从此开始了为班长守墓的漫长岁月。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战友的深情厚谊和无尽的怀念。
为了永远铭记在筑路工程中光荣献身的英烈们,1983 年,在尼勒克县精心修建了乔尔玛烈士陵园。那庄严肃穆的纪念碑碑座正面,工工整整地镌刻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部队在筑路施工中光荣献身的指战员的英名。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都是一份为了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没过多久,陈俊贵怀着深深的敬意,将班长郑林书和副班长罗强的遗骨迁到了乔尔玛,让他们能在这片充满敬意和怀念的土地上安息。
而今,乔尔玛烈士陵园已经成为了当地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等等。这里吸引着无数的人们前来缅怀先烈,传承和弘扬那伟大的革命精神。如今,陈俊贵已年事渐高,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熠熠生辉。他的儿子深受父亲的影响,勇敢地接过了他的班,成为了“乔尔玛烈士陵园”的义务讲解员,继续讲述着那段波澜壮阔、感人至深的历史,让英烈们的事迹永远流传下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陈俊贵与妻子孙丽琴守护烈士墓
后来,历经千辛万苦,陈俊贵终于找到了班长和副班长家乡的详细地址。怀着满心的愧疚与思念,他不远千里迢迢,踏上了前往湖北班长老家的路途。然而,命运弄人,当他满怀期待地赶到时,却得知班长的父母因长久思念儿子,伤心过度,早已离开了人世。那一刻,陈俊贵的心如被重锤击中,悲痛欲绝。他来到班长父母的坟前,声嘶力竭地大喊:“娘,儿子回来看你了!”那声音冲破云霄,饱含着无尽的悔恨、思念与深情,仿佛要将整个天地都为之感动,真可谓是感天动地。
接着,他又马不停蹄地来到了罗强的老家。眼前的景象让他的心再次被刺痛,罗强的母亲由于对儿子的无尽思念,泪水早已哭干,双眼也早已哭瞎。陈俊贵望着眼前这位饱受折磨的母亲,心中的痛苦如翻江倒海一般。此情此景,他看在眼里,痛在心中,那种锥心之痛让他难以承受。
在这极度的悲痛与自责之中,陈俊贵毅然决定要争取到 168 位烈士的家中看望一次,他要用自己的行动去告慰烈士的在天之灵,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奉献与牺牲永远被铭记,永远被感恩。为了实现这个心愿,他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第 3 套节目“等着你”栏目,通过这个平台,他获得了更多的支持与帮助。到目前为止,他已经看望了 100 多位烈士亲属。每一次的探望,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每一次的重逢,都是一次深情的倾诉;每一次的告别,都是一次坚定的承诺。他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对烈士的敬意,用自己的真心传递着人间的温暖。
2009 年,陈俊贵的名字闪耀着荣耀的光芒,他荣获了“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这一至高无上的荣誉称号。这一荣誉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更是对他多年来坚守与付出的崇高赞誉。
2013 年 9 月 26 日,那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陈俊贵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诚实守信模范。他的诚实守信如同璀璨的星辰,在道德的天空中熠熠生辉,为社会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2014 年 2 月 10 日,陈俊贵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被评为“感动中国”2013 年度人物。他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的心灵,让人们在平凡中看到了伟大,在坚守中领悟了真情。
2019 年 12 月,陈俊贵又一次获得殊荣,评选为 2019 年度“最美退役军人”。他的美,不仅在于外表,更在于那颗始终炽热、充满正义与大爱的心灵。
一个馒头的故事,宛如一首动人的乐章,穿越了时空的长河,传承了一代又一代人。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之路,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这个故事更似一本厚重的教科书,用深刻的内涵和真挚的情感,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它充分体现了不是兄弟胜似兄弟的特殊战友情感,那是一种超越血缘的深厚情谊,坚不可摧,令人动容。
郑林书班长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这种伟大的无私奉献精神,犹如一座巍峨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中。他的行为展现了铁骨忠魂的军人风采,诠释了军人的使命与担当,让人们对军人的敬意油然而生。
在修筑天山公路的那段艰苦岁月里,我们的战士们无畏艰难险阻,爬冰卧雪,勇敢地征服着高耸入云的山峰。他们虽然没有经历战火硝烟的洗礼,却依然在这片土地上流了血、献了身。塌方、雪崩、山体滑坡、泥石流和暴风雪等种种自然灾害无情地袭来,夺去了 168 位战友宝贵的生命。他们当中,年纪最大的不过 32 岁,正值人生的盛年;而最小的仅仅 16 岁,还是青春懵懂的少年。
其中来自河南籍的有 10 人(商丘市 3 人),离我们最近的是商丘市睢阳区宋集镇“梁楼村”的梁金仓。他在执行任务时,在南疆轮台县突遭怪风袭击,无情的狂风瞬间将车辆掀翻,连车带人翻入桥下,就这样,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 22 岁这一年轻而充满希望的年纪。还有和我同班的湖北战友陈木源,他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昨天,依然清晰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
在施工过程中,2000 多名官兵伤残,我也是其中不幸的一员。当时受伤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我休克长达 8 个小时,这漫长的时间仿佛是一场噩梦。最终,导致左眼失明,右眼视力下降,大脑神经也严重受损。
独库公路工程竣工后,为了纪念那些英勇无畏的英雄,缅怀烈士们的无量功德,新疆军区和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于 1984 年 8 月,在天山深处庄重地修建了“乔尔玛”烈士陵园。168 位战友从此长眠于此,他们与天山为伴,与天路为伍,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风华正茂的年龄。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天山精神,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炬,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向前。他们的丰功伟绩与天山共存,与日月同辉,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永不磨灭。
独库公路,宛如一条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的巨龙,它无疑是中国最险峻壮美的英雄之路。这条道路穿越了高山峡谷,跨越了湍急河流,其地势之复杂,环境之恶劣,令人望而生畏。然而,就是在这样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数万名英勇无畏的官兵挺身而出,他们以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投身于这项艰巨的工程之中。
他们风餐露宿,顶风冒雪,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在深沟险壑中架桥。无数个日夜,他们与恶劣的自然环境顽强抗争,与随时可能降临的危险相伴。他们的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他们的身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他们从未退缩,从未放弃。
是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汗水,一寸一寸地铸就了这条生命之路。每一段路基,每一座桥梁,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付出,都承载着他们的坚韧与信念。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赞歌,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路是躺下的碑,碑是竖起的路!”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独库公路的伟大意义。这条道路就像一座巨大的无字丰碑,静静地躺卧在大地之上,铭记着那些为了它的建成而付出一切的官兵们。而每一座矗立的纪念碑,又仿佛是一条延伸的道路,引领着我们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英雄们的伟大精神。它让我们明白,这条公路不仅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一座精神的灯塔,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永不言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