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一天热门人物:老舍、艾青、穆旦:穆旦是谁?
发布时间:2025-06-08 18:11 浏览量:7
高考第一天语文全国一卷作文题目不是大家押题最多的AI,不是智能化,不是关税,不是黑神话悟空,也不是火热的DeepSeek。而是回归传统:从老舍、艾青和穆旦的诗句中引发联想和思考,让学生们铭记我们民族经历的苦难岁月,光辉历史,进一步传承民族精神。这转折真不错,难度自然也不算大。因为这样传统的作文题目以前练习的比较多吧。
作文题干中提到老舍,艾青和穆旦。老舍艾青不用说了,感觉名气比较大,大家想必都知道,比如学生们都学过老舍的《茶馆》、《四世同堂》等戏剧,以及节选自小说《骆驼祥子》的有名章节《在烈日和暴雨下》,还有散文《济南的冬天》。艾青的著名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也是学生必读篇目。“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著名的诗句,出自著名诗人艾青的长诗《我爱这土地》。就是今天语文全国一卷中的作文题干的内容。只有穆旦,好像大家比较陌生:穆旦是谁?他有哪些著名作品?那我们今天就来说说穆旦。
穆旦:在血与火中拥抱民族的诗人
一、家世与早年:查氏望族的文学基因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1918年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是金庸的同族兄长。浙江海宁查氏是一个名门望族。这个家族以“一门三进士,叔侄五翰林”的文脉著称,其叔父查慎行是清代著名诗人,而穆旦的弟弟查良镛(金庸)更以武侠小说闻名于世,可比穆旦有名多了。家族深厚的文学底蕴为穆旦的创作埋下伏笔,而动荡的时代则赋予他独特的生命体验。
二、战火中的觉醒:从诗人到战士的蜕变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时,穆旦正在清华大学读书。1940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南联大外文系,师从闻一多、冯至等大家。
正当大家都以为富有才情的穆旦会全力以赴研究学问时,1942年,这位24岁的青年诗人毅然投笔从戎,加入中国远征军新一军翻译官队伍,成为指挥官杜聿明的翻译官,随部队穿越野人山,亲历滇西反攻的惨烈战场。这段经历成为他诗歌创作的转折点,正如他在《森林之魅——祭胡康河谷的鬼魂》中写道:“那些沉甸甸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却比一切战争的砝码更重”。
看过电影《无问西东》的会比较了解有关西南联大的光辉岁月和不灭火种,看过电视剧《中国远征军》的会知道当时戴安澜领导的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作战的艰苦卓绝和九死一生。这些穆旦也都经历了,还因为染病差点命丧异国他乡,虽然命悬一线,终归是穆旦命大活了下来,最后经过印度,历尽千辛万苦回到国内,到南开大学中文系任教。
三、《赞美》:民族苦难中的精神史诗
如果硬说胡适开创了20世纪早期中国现代诗歌,那么郭沫若就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发扬光大者。接下来徐志摩和闻一多是20年代的代表人物,卞之琳,戴望舒,艾青是30年代的著名诗人,艾青更有名,因为他的现实主义诗歌振聋发聩,直击人心。那么40年代最有名的诗人就是穆旦了。
穆旦1942年创作的《赞美》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今天作文题干中的诗句。诗中“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反复咏叹,与“我”在战火中跋涉的身影交织,形成个体与集体的复调叙事。其中“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一句,既是对远征军战友的悼念,更是对民族觉醒的礼赞。诗评家袁可嘉评价:“穆旦用现代主义手法,将个人创伤升华为民族史诗”。
四、翻译与创作:中西诗学的桥梁
穆旦精通英、法、俄多国语言,翻译了雪莱《云雀颂》、济慈《夜莺颂》等西方经典。他的译笔既保留原作的神韵,又融入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例如将雪莱“夏天的最后一朵玫瑰”译为“夏末的玫瑰”,增添东方韵味。这种跨文化视野使其诗歌兼具现代性与民族性,如《诗八首》中“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的意象,既似李商隐的朦胧,又具里尔克的哲思。
五、命运沉浮:时代的弄潮儿与牺牲者
1949年,穆旦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攻读英美文学、俄罗斯文学。同年12月,与在芝加哥大学留学的周与良结婚。1952年取得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位。1953年回国后任教于南开大学外文系。早期在南开任教的日子是穆旦翻译的黄金时期。他翻译了不少外国名著。1958年,穆旦因历史问题被划为“右派”,撤销南开大学副教授职务,从事图书管理员工作。尽管身处逆境,他仍坚持创作,写下《冬》《停电之后》等作品。
1972年,穆旦重回南开大学后,仍从事外国诗歌翻译,并修改其以前的译著。1975年平反后重新开始诗歌创作。他参与《普希金诗选》翻译,却遗憾于1977年因病逝世,只活了59岁,未能见证改革开放的春风。1979年,穆旦被平反。
1976年5月穆旦写下了《冥想》,读最后两句最为有名:
把生命的突泉捧在我手里,
我只觉得它来得新鲜,
是浓烈的酒,清新的泡沫,
注入我的奔波、劳作、冒险。
仿佛前人从未经临的园地
就要展现在我的面前。
但如今,突然面对着坟墓,
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
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
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
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
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六、当代启示:从高考作文看穆旦的现实意义
2025年全国一卷作文材料中,穆旦诗句与老舍《鼓书艺人》、艾青《我爱这土地》并列,构成“民族精神的三重咏叹”。命题者通过三则材料,引导考生思考个体表达与集体觉醒的关系。穆旦的创作恰是这一命题的完美诠释:他既是个体创伤的记录者(“带血的手”),更是民族精神的传译者(“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这种双重性启示我们:真正的民族精神传承,需要个体在历史困境中保持发声的勇气,同时将个人命运融入集体叙事。
七、穆旦诗歌——永恒的火种
穆旦的一生,是知识分子在战火与政治风暴中坚守诗性的缩影。他的诗句如暗夜火种,既照亮了抗战时期民族觉醒的历程,也为当代青年提供了精神坐标。正如他在《旗》中所写:“但我的旗仍在这里,等待着,等待着,/等待着新的风暴,新的燃烧”,这种在困境中孕育希望的品格,正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密码。
如今,穆旦研究学者坚持不懈,努力挖掘穆旦的知识逻辑,思维结构和精神家园,早已成为文学界的知名话题,穆旦的独立思考精神和身体力行实践正在逐步被社会和学界重新认识和不断挖掘,成为伟大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安哥写于2025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