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溥仪去世后以何规格安葬?周总理:尊重爱新觉罗家族

发布时间:2025-06-06 22:00  浏览量:9

伴随满清覆灭,溥仪也算是履行完了自己的历史职责。实际上,历经260年的岁月沧桑,爱新觉罗家族着实是难承重荷。特别是后续的几十年,真可谓是含辛茹苦,往事不忍再忆。当这样的封建王朝即将消亡之际,溥仪终于能够缓口气了。

虽说皇帝号称万岁,实际上其寿命也存在一定限度。

1967年,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于一家医院离世,终年62岁,在历代皇帝里,这般岁数也算长寿。关键在于,虽说溥仪早就退位,但怎么说也是退位的皇帝,怎样安葬他成了家族众人头疼的事。

随后将此事上报至中央进行裁决,周总理代表中央表明,溥仪的身后事依照爱新觉罗家族的规矩去处理,国家尊重溥仪家族的历史习俗。

溥仪称得上是糊里糊涂登上皇位,极不情愿地宣告退位。从历史的宏观视角来看,溥仪可被视为最为任性的末代君主,也是最为奇特的一位逊帝。毕竟能够在皇位上历经三次登基、三次退位,溥仪也算是开创了历代帝王的全新局面。

溥仪三岁登上皇位,六岁便退位。实际上,对于最初这段皇帝生涯,他的记忆并不清晰,甚至有些模糊。由于他是道光帝的曾孙、醇亲王的长子以及光绪帝的侄子,有着正统的皇家血脉,所以溥仪的出身可谓根正苗红。

没过多久,光绪皇帝离世且没有子嗣,溥仪意外获得机会,被慈禧太后相中,幸运地继承皇位,成为宣统皇帝。在宣统三年,也就是辛亥革命取得成功之后,由于形势所迫,隆裕太后以溥仪的名义宣布退位。

这意味着满清王朝走向终结,也表明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自此成为过去。

这便是溥仪的起落经历,每日接受众人高呼万岁、临朝处理政务时,年幼的溥仪自然无法体会到皇权的庄重威严。这位年仅三岁的小皇帝,在意的不过是驯服骆驼、豢养恶犬伤人,还有个乐趣就是戏耍身边的太监。

丁巳年,彼时担任安徽督军的张勋亲自带领5000名辫子军前往北京,表面上是调解段祺瑞和黎元洪之间的派系纷争,实则是企图辅助溥仪再度登上皇位。这便是历史上的丁巳复辟,亦称张勋复辟。

这时的溥仪已然是个十二岁的少年,尽管对再度登基没什么深刻认识,但在师傅陈宝琛反复劝说后,还是答应了这场所谓的二次登基之事。

张勋主导的复辟是违背历史潮流之举,自然得不到民众支持。在全国反对复辟的强大声浪中,仅当了十二天皇帝的溥仪再度宣告退位,这场由顽固保皇分子张勋挑起的复辟丑剧至此终结。

此次张勋复辟之际,溥仪已然十二岁,不仅记忆明晰,而且感触良多,这实际上也为他的第三次登基埋下了隐患。

从严格意义上讲,溥仪后来跟随日本人前往满洲,心甘情愿地充当傀儡皇帝,这属于叛国之举。

和前两次所谓的登基不一样,如今溥仪已然成年,理当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关东军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

在土肥原贤二的蛊惑下,溥仪怀揣着再度复辟的幻想,前往东北出任满洲国皇帝。

溥仪在充当所谓满洲国皇帝之际,首要之举便是认可日本于东北所享有的利益。无论此决定是否源自其内心本意,他都必将背负千秋骂名。这同样也是日后溥仪被判定为战犯的主要依据。

1945年8月,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溥仪随之发布了他的最后一份退位诏书,落寞地从中国政治舞台退场,被苏联红军押送至彼时的战犯集中营。

改过自新嬗变平民

新中国建立之后,溥仪被遣送回国,于当时的战犯管理处参与劳动接受改造。面对这样的待遇,溥仪十分诧异。毕竟他身为中国最后一任皇帝,还曾在满洲国和日本人相互勾结,溥仪心里也清楚自己犯下了深重的罪孽。

在劳动改造期间,溥仪觉得最困难的,是自身的生活自理能力极其欠缺,这也时常引发不少笑话。因为长时间处于养尊处优的环境,哪怕是洗脸、叠被子这类最为平常的生活小事,溥仪也会手忙脚乱。

由于连自己都照料不佳,溥仪遭受了嘲讽与孤立。在痛苦中反思后,溥仪决定发奋学习,不仅要实现生活上的自立,还得掌握劳动的本领,如此才能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随着时光流转,溥仪逐渐掌握了养鸡的技巧,还能亲自种菜。后来,他在医疗组还学会了理疗。对于曾经身为皇帝的他而言,这着实难能可贵。

有一回,在给一名战犯做完身体理疗后,对方朝着他深深地鞠了个躬,这让溥仪欣喜万分。原来,劳动能够赢得他人的敬重,这种感受让他感到无比振奋。

在1959年国庆节前夕,刘少奇主席发布了特赦令,爱新觉罗·溥仪身为第一批获得特赦的战犯,最终回到了北京,成为了一名北京居民。实际上,要为溥仪安排工作也是一件让人伤脑筋的事。仅依靠在战俘营里学到的本领,这位末代皇帝是难以维持生计的。

起初,溥仪有回到故宫工作的想法,周总理马上予以拒绝,原因在于他是从皇宫走出的一代帝王,再度回到故宫显然并不妥当。后来,周总理安排溥仪前往北京植物园参与劳动,实行半日制工作,上午为植物园的花卉绿植浇水,下午回家学习与休息。

过了一年,基于溥仪在工作和学习方面的表现,周总理建议溥仪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从事历史研究工作,毕竟在这里他的专长能够得到发挥。

毛主席对溥仪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极为关注,曾在家中邀请溥仪品尝湘菜,作陪的有章士钊、程潜等人。毛主席笑着对溥仪讲,当年我还算是你的臣民呢!对溥仪而言,这顿湘菜着实是难得的体验。

之后,毛主席听闻溥仪那时的工资不多,便拿出自己的稿酬让章士钊转交给溥仪以贴补生活,唯恐曾经的皇帝为此事感到难为情。

尽管溥仪往昔曾有四位伴侣,但因历史缘故,此时的溥仪已然形单影只。毛主席和周总理对溥仪的婚姻大事极为关心。之后,在周总理的热情关照下,溥仪与护士李淑贤最终结为连理。

然而新婚没过多长时间,李淑贤找到周总理倾诉,称自己有点懊悔,觉得这个皇帝似乎什么事都不做呢!

周恩来总理听闻后,放声大笑起来。接着派人把溥仪唤来,特意为两人做思想疏导。周总理要求溥仪尽快掌握生活技能,还嘱咐李淑贤要理解溥仪的困境,毕竟他曾经可是过着饭来张口生活的皇帝呢!

从那之后,溥仪特别认真地学习做家务活,特别是每当李淑贤上夜班时,溥仪常常前往公交站台等待李淑贤下班。哪怕是下着倾盆大雨,溥仪也会撑着雨伞在出站口等候,以至于自己全身湿透像只落汤鸡都没察觉到。

一位向来不关心他人的皇帝,竟能坚持去接下夜班的妻子,这样的转变让众人深感欣慰。唯有李淑贤暗自嘟囔,说溥仪变好之后太缠人了。

这一年,溥仪堪称好事连连。其一,他与李淑贤喜结良缘,夫妻二人相互配合、和睦相伴。其二,溥仪所著的自传《我的前半生》正式出版发售,累计印刷次数达20余次。第三件喜事是,溥仪当选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溥仪觉得,这是党和人民对自己的肯定。

寄存八宝山梦归清西陵

1964年秋季,溥仪被诊断出患有肾癌,手术后又引发了尿毒症。尽管周恩来总理召集专家进行会诊,全力开展救治工作,但最终还是未能实现彻底治愈,溥仪的身体状况始终没有改善。

1967年,也就是三年之后,同样是在深秋时节,末代皇帝溥仪在北京因病离世,享年62岁。尽管此时溥仪已成为普通百姓,但他毕竟曾是末代皇帝,关于他以何种方式安葬,这已超出了溥仪自家事务的范畴,也不是李淑贤能够独自决定的。

鉴于溥仪身为政协委员,其后事该如何处理这一问题,由全国政协上报给周总理来做决定。周总理经过深思熟虑后表示,溥仪先生的后事应依照爱新觉罗家族的习俗来办理,家族可提出是否火化以及墓地选择的方案,政府会给予支持与配合。

实际上,清朝一直极为看重满清的墓葬之地。许多皇帝刚登上皇位,就赶忙为自己营造陵墓,这已然成为一种不成文的惯例。

清朝军队进入关内后,先有了清东陵,随后又建起清西陵。尽管清朝十分重视汉文化中的风水学说,却依然无法阻止清朝运势逐渐走向衰败。

实际上,溥仪当年登基以后,也曾对自己的陵墓有所考量。然而,溥仪时运不济,随后光绪帝与慈禧相继离世,朝廷开支巨大,故而无暇顾及溥仪陵墓的修建。

此后,溥仪历经两次起落,生活漂泊不定,皇陵之事便一再耽搁。

后来,溥仪沦为战犯,先是被关押在苏联,之后又到抚顺接受劳动改造。此时的溥仪只是一个普通平民,再也没人提及所谓皇帝陵墓的话题。

即便如此,周总理依旧十分挂念溥仪的身后事。先是让相关部门把溥仪的稿费归还给李淑贤,帮她解决眼前的困难。接着在溥仪骨灰的安置问题上,也为李淑贤给出几个选择,其一可以在八宝山暂时存放,其二可以在万安公墓下葬。

鉴于周总理给予的关怀细致入微,溥仪家族为避免给周总理增添麻烦,选择低调操办溥仪的后事。既不举办追悼会,仅在医院举行了一场简短的遗体告别仪式,还将溥仪的骨灰盒暂时安置于八宝山人民公墓侧室。

之后,在周总理坚持下,溥仪的骨灰盒被送至八宝山革命公墓正厅。

1980年5月,一场隆重的追悼会于政协礼堂为溥仪举行。约四百多人参与了这场追悼会。追悼会结束后,溥仪的骨灰盒被送至八宝山革命公墓的第一室。

溥仪在离世之前,心中有个最大的心愿,即期望自己能葬于离光绪帝不远处。这其实不难理解,虽说溥仪是满清逊位的皇帝,但由于血脉的缘故,他仍是光绪帝的后裔。从这方面来讲,溥仪提出墓葬之地离光绪帝近一些的要求,实际上也并非不合理。

然而当下的状况是,溥仪已然三次颁布诏书宣布退位。也就是说,他早已不再是皇帝。从实际情况来看,溥仪离世的时间是60年代。身为末代皇帝本就容易引人关注,若再大张旗鼓地去所谓的皇陵,那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故而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之中,溥仪的身后事处理得极为低调。既未举办追悼会,并且在遗体告别典礼上,仅有爱新觉罗家族的部分成员参与。

依据当时的状况,溥仪的遗体只能顺应时代趋势予以火化,其骨灰被存放在了八宝山革命公墓。

之后到了1995年,在李淑贤的操持下,溥仪的骨灰从八宝山迁出,被安葬在大清皇家陵园的华龙园区。此地与清西陵仅一墙之隔,距离光绪帝的陵墓不足200米。从这方面来讲,也算是达成了溥仪的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