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送进ICU,她儿子签字放弃治疗!医生的谎言是对还是错?
发布时间:2025-06-06 00:20 浏览量:1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那天是个阴雨天,雨水顺着医院窗棂蜿蜒下来,像极了老太太儿子眼角没落下的泪。病房外,他默默站了一夜,凌晨四点多,终于签下了那张“放弃抢救”的知情同意书。谁能想到,老太太只是拉了几次肚子,竟然送进了重症监护室?
他反复问医生一句话:“就拉个肚子,怎么就快没了?”
医生沉默了,最后说:“我们已经尽力了……她的身体太虚弱,经不起这场病。”
可几天后,传来另一个消息:老太太居然活了!医生说了谎,谎言救了她。那一刻,儿子哭了。
这个故事,让人心里五味杂陈。但它不是孤例,在我二十多年行医的日子里,见过太多“看着小病,拖成大祸”的患者,特别是老年人,他们的身体就像一张纸,一点水,就能渗透到底层。
我们常说“拉肚子不算病,痛起来真要命”,这话对年轻人可能只是夸张,但对老年人来说,真不是玩笑。
这位老太太患的是感染性腹泻,由细菌引发,最初确实只是稀便,每天三四次,还能吃饭,儿子以为就是吃坏了肚子,拿点藿香正气水就行了。但第二天开始出现高烧、呕吐、意识模糊,甚至休克。
是什么让一个普通的腹泻变得如此凶险?
答案是脱水、电解质紊乱和败血症。
老年人身体水分本就少,肾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肠道屏障功能也减弱,拉两天肚子,身体里的水和钠、钾就迅速流失,一旦钾离子过低,会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更严重的是,细菌产生的毒素可能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这不是吓唬人,是真实发生在医院里的事。
在广州,有位76岁老人,因为腹泻三天未就医,自己在家喝盐水抗过,第四天竟然昏倒在厕所里,送到医院时已经出现肾衰竭。医生用了三天时间才把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在那一刻,我们不是在放弃治疗,而是在争取时间。
当老太太的情况急剧恶化时,医生判断她的生理指标已经接近极限,继续强行用药只会加重器官负担。于是团队做了一个决定:暂缓积极抢救,给予基础支持治疗,等待机体自我恢复的可能。
儿子哭着签下了“放弃治疗”的单子,其实医生没真的放弃,反而悄悄调低了干预强度,防止她“被抢救死”。有时候,医疗不在于多做,而在于做得恰到好处。
这其实是缓和治疗的一种形式,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尊重老年人身体的极限。很多时候,医生的“谎言”不是欺骗,而是为了给患者争取一线生机。
一些老年人常说:“我这肠胃老毛病了,吃点药就过去了。”但他们不知道,一个年轻人能扛过的病,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南方某养老院,一位89岁的老太太因为吃了变质的剩饭,连拉三天,送到医院时血钠只有117毫摩尔/升(正常135~145),已经处于意识混乱状态。医生说:“再晚来半天,恐怕就回不来了。”
再一位糖尿病患的老人,平时血糖控制较差,腹泻后水分丢失,血糖急剧升高,引发高渗性昏迷,几乎没有知觉。
这些不是故事,而是每天都在发生的现实。
我们在门诊经常见到的老年腹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感染性腹泻,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引起,常见于夏季,不洁饮食和水源污染是主因。
第二类是药物性腹泻,如长期服用抗生素、通便药,或者某些降压药、降糖药,会引起肠道菌群紊乱。
第三类是消化性腹泻,如慢性胃炎、胆囊功能障碍引起的脂肪泻,吃点油腻就拉。
第四类则是功能性腹泻,与肠易激综合征、情绪波动有关,特别是孤寡老人,长期焦虑、紧张后肠道蠕动异常。
这些腹泻背后,往往藏着更复杂的病因,而不是简单的“吃坏肚子”。
对老年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吃什么药,而是发现身体变化的敏感度。一旦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必须立即就医:
腹泻超过一天伴有高烧。
排便带血或黑色。
腹泻同时出现意识模糊、极度乏力。
尿量明显减少。
原有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衰)加重。
千万不要自己在家“抗一抗”,也别迷信止泻药。乱吃药可能掩盖症状,反而延误治疗时机。
我们建议:老年人一旦腹泻,应立即补液,如口服补液盐(含钠、钾、葡萄糖),如果无法进食,应尽快到医院静脉补液。
中老年人的肠道就像年久失修的管道,既怕堵,也怕泄。
平时饮食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饮食清淡,不食生冷,尤其是夏天,凉拌菜、冰镇饮料要少吃。
二是定时定量,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三是多摄入益生元食物,如燕麦、洋葱、香蕉,有助于肠道菌群平衡。
四是适度运动,保持肠道蠕动,如饭后散步、做八段锦等。
这些看似简单的习惯,才是真正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
老太太最终活了下来,在重症监护室静静躺了七天,靠着身体里最后一点抵抗力,慢慢恢复。
她出院那天,儿子拉着医生的手说:“谢谢你说的‘谎’……谢谢你没放弃我们。”
我们医生不是神,但我们懂得,有些病不能硬抗,有些人不能轻言放弃。
一场腹泻,牵动的不只是肠胃,更是一个家庭的魂。
愿所有中老年朋友都能更早学会识别身体的“报警信号”,不给疾病一点可乘之机。
参考文献:
[1]王志强,李秀峰.老年人感染性腹泻的诊治进展[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42(10):1125-1129.
[2]范晓梅,陈建军.老年人电解质紊乱的临床分析及处理[J].实用老年医学杂志,2024,38(03):245-248.
[3]张磊,刘芳.老年人肠道菌群变化与腹泻的关系研究[J].临床内科杂志,2022,39(06):474-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