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怂了?为重启谈判撤广告“服软”,能否换来美加谈判转机?

发布时间:2025-10-31 14:07  浏览量:1

编辑:康康

谁能想到,一则60秒的商业广告,竟成了美加两国之间一场“代理人战争”的导火索!

加拿大斥巨资投放的“信息弹药”,不仅激化了数十亿美元贸易冲突,更被特朗普利用,意图影响美国最高法院的裁决。

面对“暴怒”的特朗普,加拿大那边也是光速服软,火速就把广告给撤了,然而,加拿大此举绝不是简单认怂,那么这场表面“服软”的大戏背后,藏着怎样的大国博弈?

故事的开端,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舆论攻势。安大略省政府掏出了七千五百万美元的真金白银,目标直指美国主流电视台的黄金时段。

从今年10月中旬开始,一段特殊的影像开始在美国千家万户的屏幕上播放。

这段广告的“主角”并非加拿大人,而是美国人自己敬爱的前总统罗纳德·里根。广告巧妙地截取了里根在1987年针对日本关税问题的一段演讲原声,核心观点振聋发聩:“高关税伤害的是美国自己的工人和消费者,贸易战里没有赢家。”

这无疑是一次精准的舆论打击。安大略省长福特对外宣称,此举意在“引发一场关于关税影响的讨论”,试图将这次行动包装成一场理性的政策辩论。但对于白宫而言,这根本就是赤裸裸的挑衅。

特朗普的反应雷霆万钧。他立刻通过自己的社交平台“真实社交”开火,将这则广告定性为“欺诈性”宣传,痛斥加拿大方面“伪造”和“歪曲”了里根的讲话,是使用了“选择性的音频和视频”来进行信息战。

战火迅速蔓延到了法律层面。与白宫站在一边的里根基金会也发表声明,称广告未经授权、断章取义,并宣布启动法律程序,索赔金额可能高达数百万美元。

一场围绕政策的舆论战,就这样升级为了争夺话语权和道德高地的法律与公关大战。广告,成了双方互射的第一发“信息弹药”。

这则广告真的有这么大的威力吗?或许,它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特朗普政府几乎在瞬间就抓住了这个争议点,将其作为升级贸易战、实施更严厉经济胁迫的“正当”理由。

10月23日晚,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投下重磅炸弹:鉴于加拿大的“敌对行为”,美国将终止所有与加拿大的贸易谈判。次日凌晨,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正式通知就送到了渥太华。

不仅如此,特朗普还宣称要“让加拿大付出代价”,宣布在现有基础上,对所有加拿大商品再追加10%的关税。

要知道,美加之间的贸易战早已硝烟弥漫。就在今年3月,特朗普政府已经对加拿大的钢铁、铝和汽车挥舞起关税大棒,税率分别高达50%和25%。这直接导致加拿大方面拿出了价值298亿加元的清单进行报复。

双方的经济早已在流血。安大略省的钢铁厂,每卖出一吨钢,利润就蒸发160加元。整个汽车产业,面临着2.8万个工作岗位流失的风险。

而在美国那边,消费者也得为加拿大木材和汽车配件的价格上涨埋单。

在这样紧绷的背景下,这则广告成了一个完美的借口。它让特朗普得以将政治动机包装在“惩罚不义行为”的外衣之下,全然不顾关税加码将给两国经济带来的更深重创。

然而,拨开舆论战和经济战的迷雾,你会发现,这场冲突背后真正的核心,是一场即将到来的美国最高法院的裁决。这则广告引发的所有风波,更像是一场在法庭之外上演的“代理人战争”。

事情的关键在于,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的权力本身,正在受到美国司法系统的挑战。就在近期,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于8月29日做出裁决,认定特朗普滥用《国际紧急经济权利法》推行的全球关税政策属于违法违宪行为。

可是现在,皮球被踢到了美国最高法院脚下,将在11月初开庭审理。这才是真正的“决战紫禁之巅”。更微妙的是,最高法院的九名大法官中,有六名是保守派,其中三人更是由特朗普亲手提名。

特朗普的“阳谋”昭然若揭。他公开指责加拿大投放广告,是想“求美国最高法院救他们”,试图将一场美国国内的法律争议,巧妙地转化为一场“外国势力干预美国司法主权”的外交冲突。

这样一来,他便能在最高法院的法官面前,为自己备受争议的关税政策争取到一丝合法性。

加拿大显然也看懂了这盘棋。总理卡尼与安大略省长福特紧急会晤后,决定从10月27日起停播广告,试图为紧张的局势降温。

卡尼一方面表示渥太华随时准备重启谈判,姿态放软,但另一方面,他也强硬表态“不会主动挑起争斗,但必须做好赢下战斗的准备”。

加拿大的“战斗准备”是实实在在的。一份价值220亿加元的第二波反制清单已经备好,据说瞄准了佛罗里达州的橙汁等特朗普关键票仓的产品。

同时,渥太华正加速与印度、中国的铝制品认证谈判,试图摆脱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

这表明,加拿大虽然表面“服软”,但也在为最坏的结果,也就是最高法院支持特朗普准备后手。

结语

从一则耗资不菲的宣传片,到一个引发外交风暴的借口,再到一个影响司法天平的棋子,这短短60秒的影像,被赋予了远超其内容本身的政治能量。

它像一面镜子,不仅照出了美加贸易关系的脆弱,更折射出在“美国优先”的逻辑下,国际规则、历史影像乃至司法程序,都可能被工具化,沦为大国博弈的筹码。

特朗普那句“终止谈判”,听起来像是终局,但实际上,围绕法律、经济和舆论的真正较量,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