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市武山水帘洞石窟群:崖壁上的佛国奇观 摩崖浮雕与壁画诉说千年丝路文明
发布时间:2025-10-31 01:30 浏览量:1
拉梢寺:亚洲最大摩崖浮雕的磅礴气势走进拉梢寺,目光瞬间被高约 40 米的崖壁浮雕吸引 —— 这尊 “一佛二菩萨” 摩崖造像,是亚洲现存最大的单体摩崖浮雕,仅佛身就高 20 米,相当于 7 层楼高,需仰头才能看清佛像的全貌。造像始凿于北周明帝时期(公元 557-560 年),佛像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双手结禅定印,面容庄严慈祥,虽历经千年风雨侵蚀,仍能看出衣纹的流畅线条;两侧的胁侍菩萨头戴高冠,手持莲花,身姿优雅,衣袂飘飘,仿佛随时会从崖壁上走下来。
“这尊造像的独特之处,在于‘石胎泥塑’的工艺。” 武山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李军介绍,工匠们先在裸露的崖壁上凿出佛像轮廓,以山体岩石为胎,再分层敷上红胶泥、细麻泥,最后进行彩绘。这种工艺既节省材料,又能让造像与崖壁紧密结合,增强稳定性。更令人惊叹的是造像的 “比例精准度”:佛像的头部与身体比例为 1:6,符合 “佛身丈六” 的佛教规制,而胁侍菩萨的头部与身体比例为 1:5,凸显出主次分明的艺术效果。“在没有现代测量工具的古代,工匠们仅凭经验就能打造出如此精准的造像,堪称奇迹。” 李军说。拉梢寺的 “壁画遗存” 同样珍贵。在浮雕下方的洞窟内,保留着北周至唐代的壁画,内容多为佛经故事,如 “飞天供养”“佛本生故事” 等。壁画采用 “平涂重彩” 技法,以朱砂、石青、石绿为主要颜料,虽部分画面因渗水、风化出现剥落,但仍能看到飞天飘带的灵动、供养人服饰的细节。“这些壁画与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壁画风格相似,但又融入了本地特色,比如供养人的服饰更贴近陇东民间风格,是研究丝路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 李军解释道。
千佛洞:小巧精致的 “壁画宝库”如果说拉梢寺以 “大” 取胜,那千佛洞则以 “精” 见长。千佛洞位于水帘洞石窟群的东侧,现存洞窟 20 余个,虽规模不大,却藏着数量众多的壁画,被誉为 “小巧玲珑的壁画宝库”。走进千佛洞的核心洞窟 ——“1 号窟”,四壁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佛像,共计 300 余尊,高约 10-20 厘米,均为北周至隋代的作品。这些小佛像姿态各异,有的双手合十,有的手持法器,有的结跏趺坐,每尊佛像的面部表情、衣纹细节都各不相同,堪称 “微型浮雕艺术的盛宴”。“这些小佛像采用‘影塑’工艺,先在模具中成型,再手工修饰细节,最后粘贴在崖壁上,既提高了制作效率,又保证了艺术质量。” 李军指着一尊手持莲花的小佛像说,佛像的莲花花瓣刻画得细腻逼真,连花瓣上的纹路都清晰可见,足见当时工匠的精湛技艺。千佛洞的壁画以 “题材丰富” 著称。除了常见的 “佛说法图”“飞天藻井”,还有不少反映民间生活的场景,如 “农耕图”“商旅图” 等。在 “3 号窟” 的壁画中,能看到身着胡服的商人牵着骆驼,手持丝绸与当地人交易,生动再现了丝路贸易的繁荣景象;“农耕图” 则描绘了农民耕地、播种、收割的场景,农具的样式与武山县现存的传统农具极为相似。“这些壁画不仅是佛教艺术的载体,更是研究北周至隋代陇东地区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活化石’。” 李军说,2023 年对千佛洞壁画的修复中,还发现了部分壁画底层的 “叠压画面”,推测是不同朝代工匠在原有壁画上重新绘制,为研究石窟的修建历史提供了新线索。
守护与传承:让千年艺术 “活” 在当下“水帘洞石窟群的保护,最大的挑战是‘自然侵蚀’。” 李军坦言,由于石窟群位于黄土高原与西秦岭的过渡地带,气候干旱少雨,但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冻融仍会对摩崖造像和壁画造成损害。拉梢寺的巨型浮雕因长期暴露在室外,部分泥层出现空鼓、剥落;千佛洞的壁画则因洞窟密封性差,温湿度变化大,导致颜料褪色、画面开裂。为了守护这些千年艺术瑰宝,武山县文物保护中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拉梢寺崖顶修建了排水渠,防止雨水直接冲刷造像;在千佛洞的洞窟门口安装了恒温恒湿设备,稳定洞窟内的微环境;组织专业修复团队,对受损的壁画和造像进行 “最小干预” 修复。“我们修复壁画时,会先清理画面上的积垢,再用特制的黏合剂加固剥落的颜料层,最后用与原始颜料成分一致的材料进行补绘,确保修复后的画面与原有风格统一。” 李军介绍,2022 年至今,已完成千佛洞 5 个洞窟的壁画修复,拉梢寺巨型浮雕的局部加固也在有序推进。
文旅融合则让水帘洞石窟群 “走出深闺”。武山县依托石窟群推出 “丝路佛国研学游”,游客可以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近距离欣赏摩崖浮雕和壁画,聆听背后的历史故事;景区还开发了 “石窟文创”,将壁画中的飞天、佛像元素融入笔记本、丝巾、书签等产品,让游客把 “千年艺术” 带回家。“去年全年接待游客超 15 万人次,比 2019 年增长了 30%。” 景区负责人说,未来还计划建设 “水帘洞石窟数字博物馆”,通过三维扫描技术还原石窟的历史风貌,让更多人能通过线上平台领略其魅力。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拉梢寺的摩崖浮雕上,佛像的轮廓被镀上一层暖金色,显得格外庄严。从北周的第一凿,到如今的精心守护,水帘洞石窟群历经千年风雨,仍以独特的摩崖浮雕与壁画,向世人展示着丝路佛教艺术的璀璨。正如李军所说:“这些崖壁上的艺术,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有责任守护好它们,让千年佛音继续在武山的山水间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