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十九篇子张(489):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发布时间:2025-10-30 22:12  浏览量:1

【原文】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翻译】

【杨伯峻】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平常时候,人不可能来自动地充分发挥感情,[如果有,]一定在父母死亡的时候罢!”

【李泽厚】曾子说:“我听老师讲,人没有能充分自主表达自己情感的,一定只有在父母亲死亡的时候才如此吧。”

【钱 穆】曾子说:“我在先生处听过:‘人没有能自己竭尽其情的,只有遇到父母之丧吧!’”

【夜辰心得】

诸,之于。致,极致。

《朱注》:“致,尽其极也。盖人之真情所不能自已者。尹氏曰:‘亲丧固所自尽也,于此不用其诚,恶乎用其诚。’”

曾子是个大孝之人。他曾听夫子说:“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这里,他或许是讲给弟子,能牢记这句话,已经说明他对此感悟至深。

曾经看过一篇玄幻小说,里面讲到许多人修道,有的修剑道,有的修情道,甚至还有的修骗道,不管以什么方式入道,其最根本的指向终在于用心之诚。

如果说儒家用什么入道,那就是仁,而仁之最根本的体现在于孝。为什么曾子可以成圣,被称之为宗圣,其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奠基和深深影响了中华文明。

夫子说:“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这是先否定后肯定的句式。

否定的是,人未有自致者也。这里说的是,一个人的情感无法自己达到极致状态。一说情,必然是人心与外物的触碰所生,无物则无情。而于物生情,为什么不能自致?说明心有所止、有所隐、有所控、有所隔,没有赤裸裸的与外物相连而完全地迸发出来,这就是不诚。

人们常说“赤子之心”,原指婴儿纯净的心灵。我觉得,婴儿的心,恰恰不失赤诚,可以达到自致。而长大以后,被世俗的礼法等等所限,反倒生成了诸多的障碍,不得尽情释放。说到婴儿,老子有言“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尼采提出人的“精神三变”从骆驼到狮子最后回归到婴儿,其中大有相通之处。

夫子肯定的是,必也亲丧乎。如果人的情感能够自己达到极致,一定是在父母去世的时候。这里强调的是,人之情,莫大于孝。修心,先修孝心;修行,必修孝行。孝心,能够激发出赤诚之心,这是人与社会之间最原始的情感纽带。正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当然,儒家提倡“发乎情,止乎礼”,前面子游也讲到“丧致乎哀而止”,而哀,正是情到赤诚的一种内在表现。

回过头来再看,曾子正是以其切身体悟,教导世人以孝入道,由哀而悟诚,由诚而悟仁。

反观现世,夫子之言愈来愈远,而马克思之言却句句印证,《共产党宣言》里讲到: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共产党宣言》

如此之下,“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也许亦随之消逝,取而代之的或许是“必也金丧乎”,或许“必也己丧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