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文物去旅行|风传圣经山,摩崖石刻书写千年印记

发布时间:2025-10-30 18:25  浏览量:1

苍山不语,石崖有痕

圣经山的风,吹过了千年

却吹不散崖壁上那些深深浅浅的刻痕

蹑足靠近

俯身细辨那石上的古意

听一听千年之前

刻经人留在风里的故事

在威海市文登区西北部,一座海拔仅385米的山峰却承载着中国道教文化的厚重历史。这里就是圣经山——昆嵛山南延的支脉,一处因摩崖石刻而闻名遐迩的文化胜地。

山巅奇石,镌刻千年古韵

圣经山山梁上,一块巨石巍然屹立。整石东西横陈,状如新月落地,当地有称“月牙石”,它长约17米,高约5.5米,其阴面随石凹凸起伏,楷书阴刻《太上老子道德经》上、下两卷,约5700余字。刻经书法颇有颜体特征。

《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石刻老照片

月牙石西3米处,另一巨石上刻“聖經山”三字,字径约50厘米。大字下方曾刻有约200余小字,大部分已风化,仅余部分可识。

“圣经山”石刻老照片

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刻石,是由元代全真道士王志真与王道久、朱道明等人共同主持,于延祐七年(1320)初夏五月十五日完成刻制。

遗迹寻踪,感受历史余韵

圣经山及其南部的紫金峰分布着众多道教遗迹。现存的11处文物遗迹中,有7处位于圣经山上,包括《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石刻、“圣经山”摩崖石刻、“洞天”刻石、“福地”刻石、混元殿、众仙坟、朝阳洞;另外4处遗迹位于紫金峰上,包括东华宫山门、东华洞、玉皇阁、“天门”刻石

《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石刻拓片全貌

以《太上老子道德经》刻石为首的圣经山摩崖道教文物遗迹群,见证了道教全真派由发展到壮大的历史再到衰落的历史,为研究道教全真派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刻石,刻石之大,规模之宏伟,刻工之精细,刻字之多,实属国内少见,对研究元代的文化艺术史具有重大意义。

《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石刻拓片局部

2006年,圣经山摩崖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对石刻进行拓印保存之后,相关文物部门制定了圣经山摩崖抢救性保护规划。2008年,“道教全真派发祥地——圣经山的传说”被列入威海市第二批非遗名录。

仙境之旅,感悟大道至简

今日的圣经山,不仅是一处文物古迹,更是人们了解道教文化、感受自然与人文相融的绝佳场所。

登山途中,随处可见关于道教文化的摩崖石刻,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

圣经山奇峰异石,千姿百态,有狮峰、虎峰、骆驼峰、双乳峰,有龟石、蟾石、大象石、仙桃石。

最令人称奇的是,圣经山西南侧有一石山浑然天成老子半身像,远看半立半卧,慈眉善目,长须飘髯,裹一道袍,手执尘拂,如真如幻;近看却又无影无踪,只是一座裸露的大山包。

前往圣经山,既能登高赏景,又可以凭吊圣贤,回望厚重的道教历史文化。在这里“游圣山,观圣像,读圣经”,寻找重返本真的逍遥自在。

圣经山摩崖石刻,这处威海的瑰宝,见证着道教全真派的兴衰历程,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结晶,静待着每一位前来探寻的游人,聆听它低语千年的道法自然。

不必刻意追寻,只需轻轻走过

那崖壁上的经文

早已把千年的文化印记

藏进了每一阵掠过山间的风里

图文综合自掌上威海、文登文旅

编辑:毕玲瑜

审核:吴 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