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价为啥突然跳水?高盛交易员直言:这走势图跟妖股崩盘没两样
发布时间:2025-10-30 04:21 浏览量:1
刚过去的10月21日,国际金价上演了一场“惊魂跳水”,单日暴跌6.3%,一路逼近4000美元关口,把不少投资者看得目瞪口呆。要知道,此前金价还连着九周上涨,一路冲到4398美元的历史高点,不少人都把黄金当成了“稳赚不赔”的香饽饽。可谁也没料到,行情说翻就翻,高盛大宗商品交易员Adam Gillard直言,这黄金走势图看着就像妖股崩盘,毫无征兆地就砸了下来。这波暴跌到底咋回事?背后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逻辑?今天咱们就好好说道说道。
这轮金价暴跌,表面看毫无预兆,实则是多重因素叠加的必然结果,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市场多头挤爆了,情绪热过了头。过去三个月,黄金简直是资本市场的“明星”,不仅老股民、老基民扎堆进场,就连平时从不碰大宗商品的普通理财账户,也跟风配置黄金。有数据显示,当时八成以上的受访者都押注年底金价还能接着涨,这种“一边倒”的看多情绪,让市场头寸变得极度拥挤。就像一间挤满人的屋子,只要有人喊一声“开门”,大家就会蜂拥而出,黄金市场也是如此,一旦预期出现一丝松动,获利了结的抛盘就会像潮水般涌来,暴跌自然难以避免。
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黄金ETF投资者的集体“跑路”。作为全球黄金投资的“风向标”,全球最大黄金ETF——SPDR Gold Shares(GLD)的动向向来备受关注。在10月21日金价暴跌当天,这款ETF的成交额占到了美国所有ETF成交总额的8%,创下历史新高。要知道,过去三个月里,资金还在疯狂流入黄金ETF,如今却突然集体撤退,单日372.07亿元的成交额(2025年10月21日黄金ETF成交数据)背后,是无数投资者的恐慌性抛售,直接点燃了金价暴跌的导火索。更值得注意的是,截至10月29日,国内黄金ETF(518880.SH)主力资金还在净流出,单日净流出2.09亿元,居可比基金首位,可见市场避险情绪降温有多明显。
从技术层面看,这波暴跌更是超买后的必然回调,程序化交易火上浇油。在回调之前,金价已经触及三倍标准差上限,属于典型的“超买”状态,就像被拉到极致的橡皮筋,本身就存在强烈的回调需求。而4200美元是市场公认的关键支撑位,当金价跌破这一关口时,全球47家金融机构的程序化交易系统瞬间被触发止损。这些机器可没有人类的犹豫,在极短时间内就砸出大量空单,直接引发了市场的“资金踩踏”,抛压一波比一波猛烈,金价也就跟着一泻千里。这种技术面触发的连锁反应,在近期的资本市场并不少见,毕竟现在越来越多的交易都由算法主导,一旦触发关键点位,波动就会被急剧放大。
除了市场内部的因素,外部环境的变化也让黄金的“避险光环”失色不少。黄金之所以被追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避险属性,可10月中下旬以来,全球地缘与政策的不确定性明显下降。中美高层互动释放出缓和信号,让市场对两国关系的担忧减轻;俄乌冲突的停火谈判取得进展,持续已久的紧张局势出现松动;美国两党终于就预算案达成共识,避免了政府停摆的风险;中东局势也有所缓和,以色列在10月28日解除了南部紧急状态。这些消息传来,市场的避险情绪大幅降温,原本附着在金价上的“避险溢价”自然也就跟着回落,黄金失去了重要的上涨动力。
最后,美元的阶段性走强也给金价泼了冷水。黄金是以美元计价的,美元涨了,黄金的持有成本就会上升,吸引力自然下降。近期市场预期日本央行可能扩大收益率曲线控制(YCC)政策区间,这一预期让日元持续走弱,而日元的疲软又推动了美元指数反弹。从数据来看,10月21日当天美元兑日元汇率上涨0.67%,此后几天继续保持强势,10月23日涨幅更是达到0.51%,美元的走强对金价形成了直接压制。更关键的是,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数据即将发布,市场对美联储政策的预期变得谨慎,这种不确定性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相对优势,也让黄金的处境更加被动。
回看这波金价暴跌,其实是一场“过热行情的理性回归”,并非黄金的长期逻辑出了问题。长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毅就认为,美元信用折价和全球避险资产不足的大逻辑没变,这次调整只是市场释放风险的过程。对普通投资者来说,这波行情也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没有任何资产是“只涨不跌”的,盲目追高永远是投资的大忌。
黄金作为传统的避险资产和抗通胀工具,长期配置价值依然存在,但短期波动在所难免。正如中国银行研究院主管王有鑫所说,黄金具备配置价值,但需结合风险偏好理性选择。与其盯着短期的涨跌心惊肉跳,不如着眼长期,通过分批买入等方式平滑成本。毕竟,投资拼的不是一时的运气,而是长期的眼光和理性的心态。市场永远在波动中前行,唯有保持清醒,才能在风浪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