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张学良评价蒋介石:净用奴才不用人才,最好的例子就是陈诚
发布时间:2025-10-30 10:10 浏览量:1
蒋介石输掉江山,真不是因为打不过?你信吗?
其实他输得最惨的地方,压根儿不在战场,而在用人。
细心的朋友就会发现,国民政府不是被我党打垮的,是被自己人“内耗”掏空的。尤其张学良晚年那句大实话,简直像一把钝刀子,慢慢划开了蒋介石精心包装的“领袖神话”:“老蒋啊,他只用奴才,不用人才。陈诚?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那么,晚年的张学良为何会如此说话呢?他的依据又是什么?是不是在胡说八道?
咱们今天就来捋一捋,一个曾经手握百万雄兵、坐镇南京、号令全国的政权,怎么短短十几年就土崩瓦解?答案不在地图上,而在蒋介石的用人名单里,那些被冷落的将军、被牺牲的部队、被刻意打压的“刺头”,才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此话怎讲呢?
先说说东北军,这支曾让日本人头疼不已的铁血部队,最后不是倒在抗日战场上,而是被“自己人”一点点磨没了。1935年,两个整编师奉命“剿共”,结果在陕北被红军打得片甲不留。阵亡将士的家属呢?还在沦陷的东北啃树皮,连一毛钱抚恤金都拿不到。更寒心的是,部队打光了,不给补兵不说,番号还直接裁撤。
西安事变后,这种“秋后算账”变本加厉:1937年淞沪会战,67军拼到最后一口气,换来的不是勋章,而是一纸冷冰冰的“撤销番号”命令。到了1948年兖州战役,最后一支东北军57军覆灭,这支曾威震关外的劲旅,彻底从历史中蒸发,连个响儿都没听见。
而另一边呢?胡宗南的嫡系部队躲在后方悄悄扩军,粮饷管够,装备顶配,日子过得比谁都滋润。只不过,当时杨虎城和马家军的将领私下找到张学良,一脸苦相:“仗打完了,弹药谁补?兵打光了,还能不能招?”张学良只能苦笑:“兄弟,你们……自己看着办吧。”这话听着轻飘飘,可前线将领心里门儿清,这是拿杂牌军当炮灰,让嫡系坐收渔利。既然如此,谁还愿意卖命?消极避战,成了心照不宣的“保命哲学”。
那么蒋介石到底怎么挑人?以及用人的呢?说白了,就三个字:自己人,非自己人他不用!而且最好还是黄埔出身、浙江同乡、对他死心塌地,三条红线,缺一不可,你看看,这就是老蒋的格局。陈诚,简直就是为这标准量身定制的“模板”。
他个子矮,当年差点连保定军校的门槛都迈不进去,全靠同乡拉关系才挤进去。后来陈诚在黄埔当个小副官,有一天晚上熬夜啃《三民主义》,正好被蒋介石撞见,这下子就引起了老蒋的注意。老蒋眼睛一亮:“哎哟,这小伙子觉悟高啊!似乎可以重用呀。” 后来立马把陈诚纳入“重点培养对象”,老蒋也对他重点照顾。1925年棉湖战役,陈诚在此战之中,表现不错。
当时黄埔教导团一千多人,被林虎近万大军围得水泄不通,敌军都冲到指挥部两百米外了,眼看就要全军覆没,情况是非常的紧急。陈诚当时作为炮兵连长,火炮偏偏卡壳,急得满头大汗,这可如何是好?关键时刻,蒋介石一声令下:“你亲自上!” 陈诚咬紧牙关,拉火、瞄准、发射,三发炮弹精准砸进敌群,瞬间扭转战局,而也正是这一战,老蒋就认定了陈诚。而也是这一仗,陈诚被吹成“三炮定江山”,成了他一生最大的从事资本。
后来蒋介石亲自做媒,把干女儿谭祥嫁给他,连姻亲关系都绑上了,你说说老蒋的做法靠谱吗?这哪是提拔干部?简直是“全家桶式”绑定!
可问题是,陈诚真有那么神吗?翻翻他的战绩,简直让人哭笑不得。1931年在江西“剿共”,两个月连红军影子都没见着,倒先把三支杂牌军吞并了;1937年淞沪会战,他指挥的部队一触即溃,跑得比谁都快;1947年主政东北,搞了个“固点连线”战略,结果半年内损失六成兵力,学生上街游行抗议,街头乱成一锅粥。
值得一说的是,每次战败,蒋介石从不怪他。东北崩盘后,老蒋轻飘飘一句:“辞修啊,台湾需要你。”转头就让他去守“后路”。官没丢,反而越做越大。为啥?因为陈诚太“懂事”了,不仅听话,还会背锅,你就说说,这样的人,有哪个领导不喜欢的?
鄂西会战,蒋介石频繁越级指挥,打乱孙连仲的部署,战局乱成麻。结果军事会议上,陈诚主动站出来:“责任在我。”东北防线崩溃,明明是蒋介石擅自调动新六军,导致防线出现大窟窿,可立法院质询时,又是陈诚出面认错:“是我部署失误。”
更让张学良看不下去的是什么呢?在开会时大家明明达成共识,结果陈诚私下找蒋介石嘀咕几句,第二天决议就全变了,你说这气人不气人?连老将顾祝同都忍不住吐槽:“会后必变!” 说到这里也真是尴尬,就这样的作风,还如何能打胜仗?作为领头人,朝令夕改,谁还会当回事。
而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呢?老蒋他是一个也不重用。下场一个比一个惨。孙立人,新一军统帅,在缅甸战场打出“仁安羌大捷”,以少胜多救出7000英军,两次中缅印战役歼灭3万多日军,被西方媒体称为“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可就因为声望太高,蒋介石怕压不住,先调离实权岗位,退到台湾后直接软禁33年,直到去世都没恢复自由!
陈明仁呢?打仗不要命,勇猛异常,但就因为性格耿直,之前还当众顶撞过蒋介石,除此之外他还拒绝了宋美龄亲自做的媒,就这样,他就被疏远,最后被打发去南方修工事,彻底边缘化,慢慢成了空气人。还有陈赓,东征时曾冒死从战场上把蒋介石背出来,救了他一命。可一旦发现他是共产党员,老蒋翻脸比翻书还快,直接弃如敝履。
张学良晚年感慨:“老蒋要的不是人才,是‘我要你怎么的,你就怎么的’的奴才。哪怕没主见、没良知,只要听话,懂事,会背锅就行。” 这话说起很扎心,但真实,老蒋就是这么一个人。真正有原则、有想法的人,怎么可能甘心当提线木偶?于是,有能力的被排挤,没能力的被重用,整个系统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死循环。
1965年,陈诚病危。秘书贴心地为他拟好“反攻复国”的遗言,准备让他“体面退场”。可他摆摆手,只留下六个字:“务求内部团结。” 蒋介石听后沉默良久,甚至取消了原定追授的“国光勋章”,看看,这就是不听话的下场。那一刻,或许连他自己也意识到:靠奴才撑起来的江山,终究是纸糊的,风一吹就散。
说到底,一个组织、一个国家,如果只看“忠不忠”,不看“行不行”,再强的底子也会烂掉。真正的强大,从来不是靠一群唯唯诺诺的“应声虫”,而是靠那些敢担当、有智慧、有血性的真人才。
无论职场还是社会,选人用人,永远是成败的关键,对于此,您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