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太原73|集义高跷:举步生风展绝技

发布时间:2025-10-30 07:20  浏览量:1

集义高跷表演的“丑公子”扮相

集义高跷表演中的萌娃

代跃华与高跷艺术团成员

“来了来了!”开道的小锣边走边敲,人群中先是零星的踮脚张望,接着是此起彼伏的欢呼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村口。转眼间,三米多高的“身影”腾挪转身,彩衣随风翻飞,红绸缠裹的木跷踩着鼓点轻敲地面,“笃笃”声时近时远。他们有的单跷点地似仙鹤独立,有的双跷跳跃如飞燕掠空,将节庆时分乡村的热闹全糅进了这场高跷演出中。

这是清徐县集义乡代李青村的高跷表演场景。作为当地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表演项目,代李青高跷更名为集义高跷后,于2011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起源于劳作

“直到今天,村里的老人还把高跷叫做‘走梯子’。”10月28日,集义高跷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集义高跷艺术团团长代跃华向记者介绍。

大约在1400多年前,在古晋阳城东南方向,东山脚下蜿蜒曲折的象峪河畔,有一处因种满桃树和李树而得名的桃李青村(代李青村的旧称)。勤劳朴实的村民长年累月都靠种植桃李为生,每到丰收的季节,大伙却时常瞅着树顶上泛着光的硕果犯难。采摘高处的果实需要不停搬运并挪动梯子,太费时费力。

有一天,村里年轻人戴永太的小木梯坏了,可农时不等人,他只好就地取材锯断木梯,留下最上面的一节横梁杆改造一番后,用绳索绑在小腿上,脚踩小横杆扶着树干“腾空”而起。挪腾几步,戴永太熟练地穿梭在果树林间,高处的果实唾手可得。这个偶然的小发明既新奇又实用,大伙争先仿效,不仅提高了劳作效率,还踩着“走梯”在农闲时节逗闹取乐。“快看,我能单脚站立了!”“我还能跑哩!”村里的小伙子们憋着劲儿,都想在乡邻面前大展身手,抢个彩头,无形中精进了“走梯”的技艺,更玩出了花样。他们从树上扯下枝条,编成帽子戴在头上,再随手抓把草当作胡子,有的把炭灰抹在脸上,有的穿上花花绿绿的衣服,在踩步中故意扭捏作态博人一笑,“观众”们则从家里取出锅碗瓢盆,敲击配合,热闹非凡。

这便是集义高跷最初的模样。斗转星移,随着村民代代相传与创新,那根从果树林间走来的木跷沾着泥土的气息,走上社火表演的舞台,踏着流传千年的节拍,在岁月里凝成了艺术结晶。

“踩”出精气神

“咚咚锵,咚咚锵!”正月的代李青村,年味还未散尽,村口便响起了浑厚的锣鼓声。循声望去,身着彩衣的“小二哥”足踏三尺高跷,先以“小碎步”试探,木跷底部与地面碰撞,发出清脆的“嗒嗒”声。忽然,鼓点声转得明快,“小二哥”眼神一凝,足尖发力,身形骤然拔高,竟在高跷上完成了“鹞子翻身”的绝技,彩袖在空中划出圆弧,观者还未及惊呼,他已稳稳落地,木跷纹丝未动,掌声轰然响起。

更精彩的还在后头。只见肩扛九齿钉耙的八戒憨态毕现,手持蒲扇的济公闲庭信步,挥舞青龙偃月刀的关公威仪凛然……经典人物次第登场,高跷之上顾盼生姿。时而列队行进,气势如虹;时而绕场腾挪,动若游龙。精湛的踩跷功底与传神的角色演绎将现场气氛层层推升,高跷技艺的灵动与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

高跷是传统社火表演的“重头戏”,特别是在三晋大地,自古就有“山西梆子不离口,集义高跷遍地扭”的说法。“高跷道具虽简单,但制作工艺却十分讲究。”代跃华介绍,木跷选材需坚硬而有韧性,如以榆木、槐木为佳,柳木次之。经过匠人之手,这些木头被精心加工成四五尺长的木棍,上扁下圆,脚踏板则根据高跷高度精心设置,一般高度在3尺以上,而绑腿绳以布制为佳,既紧固又不勒腿脚。

集义高跷集歌、舞、戏、杂、武五门艺术精髓为一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提炼并自成体系,糅戏剧内容之精华,杂技惊险之玄妙,塑造出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关公、张飞、红娘、济公等一批经典人物形象,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在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北方地区具有较大影响,雅俗共赏。

技艺薪火传

“对,双臂放松,迈开‘八字步’,袖子甩起来……”在代李青小学,铿锵的鼓点从年俗节日的广场转场至校园的操场,每周一次的三至六年级高跷社团活动中,在社团辅导教师代建发的指导下,孩子们有模有样地比画着动作,传承的星火悄然点燃。

2020年,集义高跷走进代李青小学,学校高跷社团成立,这里成为一所非遗特色学校。学校编印了集义高跷的校本教材,详细介绍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的起源发展、艺术特色及现状,并扩建高跷训练场地,设计了完整训练流程,将高跷技艺的“硬核”内容与青少年的接受能力精准对接。

校园传承的核心,是让高跷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一些孩子抵触传统高跷表演花花绿绿的衣服和夸张的扮相,学校便联合高跷老艺人及舞蹈、戏剧专家进行创新,用卡通服装代替传统戏服,以《欢乐中国年》等动感音乐替换锣鼓唢呐,将舞蹈元素融入“扭、逗、相”的传统技法中。在富有韵律的音乐声中,孩子们身着彩服,脚踩高跷,如履平地,翻飞的羽扇、舞动的彩绸,让传统的高跷表演绽放出新的光彩。

同时,代李青小学创作的《高跷舞蹈韵律操》以广播操的形式普及和推广高跷文化,以晋剧、秧歌为背景音乐素材,把民间舞蹈、秧歌小调、韵律健美操糅合到高跷技艺中。从“看热闹”到“挑大梁”,集义高跷正以校园为土壤,长出传承的新枝。

“创新和传承就是希望传统文化不要被遗忘,通过多样化的展示与传播,让更多人了解集义高跷,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代跃华的话语中满是期待。当阳光照在校园的高跷训练场上,孩子们挺直的腰背与传承人的身影重叠,踏地的声响与青春的笑声交织,这些从校园走出去的“小传承人”,终将让三尺木跷踏响更悠远的时代回响。

记者 辛欣 太原晚报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忆档案

集义高跷流传于清徐县集义乡代李青一带,分文跷和武跷两种表演形式,其中文跷重在扮相与扭逗,有“走步”“蛇脱皮”“插队走”“凤凰展翅”“龙摆尾”等套路;武跷则强调技巧和绝招,有“跳桌子”“跳双登”“单腿跳”“双腿跳”“盍拐”“碰拐”“翻跟头”“鹞子翻身”“大劈叉”等动作。人物形象和装饰制彩均依民间故事、戏曲主题而定,演出剧目主要有《西厢记》《拾玉镯》《清风亭》《送丑女》《西游记》《沙漠牵骆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