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高台骆驼城遗址汉唐余韵
发布时间:2025-10-30 02:39 浏览量:1
队伍今天走完骆驼城遗址,大家都停在那段斜坡的夯土墙下,静静盯着风蚀出的沟壑。结果很直观:墙还在,结构还能认得出原来的样子,防御体系的轮廓一目了然。有人低声说了句“还真结实”,也有人翻看手里的照片,对着残墙比划历史的样子。
那天是10月29日,一场名字挺长的活动——“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跑到了高台县。主办方拉着摄制组、考古专家和媒体,一起进了遗址,任务简单明了:看清楚、拍下来、把眼前的东西同步给线上观众。不像旅游推广那种热热闹闹,现场更多是一步步靠近、慢慢看、把细节记录清楚。
能看到的东西不少。骆驼城占地约30.77万平方米,整体平面像个“日”字,南北两部分对称。墙是黄土夯起来的,表面被风和雨磨出坑坑洼洼的样子,但墙基和角落的墩台还能认出来。四角有角墩,壁腰两处有腰墩,外面还有正方形的瓮城,瓮城外侧再延伸出“马面”那种凸起的墩台。你绕着看一圈,就能明白这套防守是怎么搭的:腰墙、瓮城、马面、角墩,一层一层把外面挡住。靠近一点还能看见夯土分层的痕迹,墙体的厚度和高度从地面就让人有感觉,想象守军站在上面观察、回击,也不是特别难。
地理位置上,这地方也不孤零零。骆驼城离高台县大概20公里,属于西南方向。摆浪河是这儿的一条河流,是黑河的支流,河水带来的冲积让这带儿适合种地也适合放牧。往北再走二十公里,就是汉代的居延塞,那儿古时是出塞的方向,经常跟匈奴打交道;向南十几公里就是祁连山脚,那边有雪水和峡谷,通往西边的牧区。向东差不多100公里到甘州(今张掖),向西也差不多100公里到肃州(今酒泉)。从地图上看,这里像个十字路口,既能连着周边的军旅节点,也方便商贸和牧区来往。
关于保护和历史地位也交代得清楚。1996年,这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四批)。到了2013年,骆驼城和周边的墓葬群被纳进国家“150处大遗址”名单。专家们把它看成丝绸之路上不能忽视的据点:不只是防御工事,更像一处物证丰富的档案库,黄土下埋着人们生活、战争和来往的线索。实地看过的人会发现,所谓“证据库”不是书本能替代的,是真真实实躺在地里的东西:泥土、瓦片、陶器、还有那些被踩碎的生活器具。
把时间往回拨,骆驼城的形态能说明不少问题。瓮城和马面那套组合,是用来把攻击者从正面挡住再在侧面夹击的;角墩和腰墩能互相支援,弥补射角的空缺。这些都是古代城防常见的设计,但放在这片地形里,它的任务更像是守住交通要道,保护耕牧结合的经济带。活动里有人拿着古图纸比对,试着还原每一段防护墙的用途,讨论不是吵吵闹闹的那种,而是那种专业里带着一点兴奋的低声交流。
在遗址旁边的土堆和古墓群里,能找到跟这里生活紧密相关的碎片。出土的陶片、残砖、瓦当,还有一些简朴的生活小物件,说明这儿不是短暂停留的驻屯点,而是长期有人居住、有人守卫的场所。工作人员把这些零碎东西摆在临时的展台上,讲解员耐心地用剖面和出土层位说明年代判定的思路。观众不仅能看到城墙的轮廓,也能通过这些碎片拼出当时人们的一天:灶火的烟、马蹄声、驼铃响——这些细碎的元素把“骆驼城”变回生活里的地方,而不是地图上的一个名字。
学术和现场呈现上,这次活动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摄影和AI结合。团队把现场拍的影像拿去做高分辨率处理,用AI把夯土墙的纹理、损毁处放大,还做出三维复原的模型。屏幕上能看到墙体剖面、不同角度的重建图,能把哪些是后期坍塌、哪些是原貌区分开来。对线上看的人来说,这些图像比单纯的照片更直观,也更容易把现场观察跟学术判断连上线。
现场的氛围不喧闹,也不刻意沉重。专家们轮着讲结构特征、年代依据和保护建议,媒体在旁边按着快门、做短访谈。部分人说少了旅游化的花里胡哨反而更真实——像是在做田野调查:慢慢来,重证据。回头看那片黄土墙,会觉得历史像一层层被叠上去:哪次修补、哪次塌陷,都在土里留下了圈圈记号。
收工的时候天色快暗了,夕阳把遗址拉得长长的影子。大家把设备收拾好,谈着接下来的文字和影像怎么整理发出来。摄制组把拍到的素材和专家讲解对接,记者把笔记凑成线索,准备把这些画面和解读同步推到网上。负责报道的是新甘肃·每日甘肃网的吴承启,他把今天的观察、访谈和几张关键照片装进稿子,等着上传发出。
- 上一篇:防风防水软壳衣:春秋季户外穿搭的贴心守护者
- 下一篇:大漠织毯承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