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和平之路倒在最后关卡!遗体归还陷僵局,三大疑点待解开

发布时间:2025-10-29 17:03  浏览量:1

你说这算怎么回事?停火协议都签了,13具遇难者遗体却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人质家属撂下狠话:不还亲人遗体,一切免谈!这事儿到底卡在哪儿了?

去年十月七日,哈马斯发动袭击并劫持了251名人质,由此引爆了加沙这场持续多时的冲突,直到今年十月十日,一份由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大力推动的停火协议终于生效,战事按下暂停键。

协议中,释放全部人质是核心条款,截至目前,哈马斯已释放了全部20名幸存者,并归还了其扣押的28具遇难者遗体中的15具。

然而,剩下的13具遗体,却成了横亘在协议执行路上的“硬骨头”,原本规定的48小时归还期限已过去两周,这最后的“必答题”依然没有完成。

对于等待亲人归来的以色列家庭而言,每一具遗体的归还,都意味着一个家庭能够获得最后的慰藉与完整的哀悼,“人质及失踪者家属论坛”作为主要代表组织,近日发出了强硬的呼声。

他们坚信,哈马斯完全掌握着这些遗体的具体信息,家属们强烈要求以色列政府、美国及所有调解方:在哈马斯履行全部义务,将所有遗体送回以色列之前,和平计划的第二阶段必须暂停。

对他们来说,这不仅是一个程序问题,更是对协议诚意、对逝者尊严最基本的尊重,一位匿名的家属代表痛心疾首地说:“我们不能接受一个不完整的结局,亲人的回家路,不能差这最后一步。”

面对各方压力,哈马斯方面也给出了自己的说法,其首席谈判代表哈立勒·哈亚通过媒体解释,他们并未拒绝归还,而是搜寻工作面临“巨大的实际困难”。

他主要提到两点:第一,以色列军队在战争期间的猛烈轰炸和地面行动,彻底改变了加沙许多地方的地形地貌,原有参照物已消失,难以定位。

第二,当初具体负责掩埋这些遗体的人员,很多已在战中身亡,或者因时间久远和创伤记忆,无法准确回忆起埋葬地点,哈马斯坚称,他们仍在努力寻找,并承诺遵守停火。

然而,以色列和美国方面对哈马斯的“困难说”普遍持高度怀疑态度,以色列情报部门根据掌握的信息判断,哈马斯具备移交更多遗体的能力,当前的拖延是一种战术博弈,意在保留筹码或试探底线。

这一看法获得了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公开支持,特朗普在上周六设定48小时期限,强硬要求哈马斯归还遗体,并指责其行为违反协议精神。

为打破僵局,同时也为回应哈马斯的“叫苦”,经以色列批准,埃及已派出搜救队携带重型设备进入加沙,协助搜寻,这番行动,被外界视为对哈马斯解释的“实地检验”。

这13具遗体引发的危机,影响远超出人道范畴,直接冲击着特朗普设计的和平路线图,据悉,其第二阶段计划颇为宏大,旨在组建一支由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组成的国际维和部队,入驻监督长期停火,并可能主导包括解除哈马斯武装在内的敏感进程。

然而,第一步的梗阻,使得第二步的启动变得遥遥无期,美国白宫近期派高级代表团密集访问以色列,核心任务就是竭力维持停火不破,尽管局面复杂棘手。

在加沙当地,局势依然微妙,以色列军队虽从主要城市撤出,但仍通过据点控制约一半领土,并对援助物资进入保持限制。

作为交换,以色列已释放近2000名巴勒斯坦被押人员,有以媒透露,以方内部曾考虑用“断援”施压,但被美方劝阻,担心会彻底压垮脆弱的停火。

目前,由美国设立的协调中心仍在运作,人道机构则呼吁获得更畅通的援助通道,眼下,所有的焦点都凝聚在那十三具遗体上,他们的归来,已演变为一场关于信用、尊严与政治意志的考验。

对于悲痛的家属,等待是为了给悲伤画上句点;对于博弈的各方,等待则关乎下一步的棋该如何落下,这片土地的未来,究竟是在一阵不稳定的平静中摸索前行,还是再次坠入循环的冲突,答案,或许就藏在这最后的归家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