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神童是曹操儿子好友,曾为曹操献奇计,却在17岁时被曹操杀死
发布时间:2025-10-28 18:02 浏览量:1
曹操这个人物非常复杂,他爱才如命,为了得到人才可以不计前嫌,光着脚丫子就跑出去迎接;但他又生性多疑,心狠手辣,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在曹操的一生中,他见过无数奇才,也亲手扼杀过不少天才。但其中最令人惋惜的,莫过于一个年仅十七岁的少年。
这个少年不是他的敌人,反而是他最心爱儿子的挚友,甚至还曾为他立下过奇功。
有两个孩子,一个是曹操最疼爱的小儿子,曹冲。另一个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周不疑。
曹冲的大名,想必很多人都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至今还写在咱们的小学课本里。
他出生于公元196年。曹操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夸赞这个儿子,甚至把他当作自己最理想的继承人来培养。
而周不疑,则是另一颗同样耀眼的星星。他出生于公元192年,是荆州零陵郡人。他的舅舅是荆州牧刘表手下的重臣刘先。
周不疑从小也是声名在外,以“神童”之名传遍乡里,据说他看东西过目不忘,议论起事情来头头是道,见解深刻,完全不像个孩子。
后来,曹操南征荆州,刘表病逝,刘琮投降,荆州大批的士人名流都归附了曹操,周不疑和他的舅舅刘先也在这时来到了许都。
在这里,周不疑遇到了和他年龄相仿、同样被誉为“神童”的曹冲。两个天才少年一见如故,很快就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探讨学问,交流心得,彼此都为对方的才华所折服。
曹操看着这两个孩子,心里也是乐开了花。他觉得,周不疑的才华正好可以作为曹冲的左膀右臂。如果将来曹冲继承大业,有周不疑这样的天才辅佐,那真是如虎添翼,自己的江山也就稳固了。
所以,曹操不仅不反对他们来往,反而非常鼓励,甚至可以说是把周不疑当成了“准儿媳”……啊不,是“准女婿”来看待,一度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只不过,年少聪慧的周不疑,或许是看透了政治联姻的本质,婉言谢绝了这门亲事。
那是在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207年,曹操为了彻底肃清北方的袁氏残余势力,决定远征乌桓。
当时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袁熙兵败后投奔了乌桓,曹操若想彻底统一北方,就必须拔掉这颗钉子。
这次远征非常艰苦,大军一度迷路,粮草不济,但最终还是抵达了乌桓的统治核心,柳城(今辽宁朝阳附近)。
柳城城防坚固,易守难攻,曹军数次进攻都无功而返,陷入了僵局。曹操自己也是绞尽脑汁,一筹莫展。他对着军事地图反复推演,召集手下的谋士们商议对策,但始终没有找到突破口。
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站了出来。他就是当时只有十五六岁的周不疑。虽然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他为何会出现在前线军中,但极有可能是曹操爱其才华,特意将他带在身边历练。
面对眼前的困局,周不疑走上前去,冷静地对曹操说,他有办法攻破此城。
曹操当时可能也是病急乱投医,就让这个少年说说看。没想到,周不疑一口气,竟然提出了整整十条攻城计策。
曹操听完之后,大为震惊。他看着眼前这个还没自己儿子大的少年,眼神里充满了不可思议。
根据一些史料的零星记载,曹操从中随便挑选了一条他认为的“下策”来执行,结果奇迹发生了。
魏军按照周不疑的计策稍作部署,很快就攻破了坚固的柳城,大败乌桓,斩杀了乌桓单于蹋顿,袁尚、袁熙狼狈逃往辽东,最终被公孙康所杀。
这一战,让周不疑名声大噪。一个少年,谈笑间献出十条奇计,随便一条就能助大军攻克坚城。
这是何等恐怖的军事天赋!曹操在欣喜之余,内心深处也第一次对这个少年产生了一丝难以言说的忌惮。
他想起了自己已经去世的谋主郭嘉,觉得周不疑的才华,未来或许不在郭嘉之下。
这样一个天才,如果是自己人,那自然是天大的好事。可如果……他不是呢?或者说,如果有一天,自己的后代驾驭不了他呢?
柳城大捷之后,周不疑在曹操心中的地位变得非常微妙。一方面,曹操更加器重他的才华;另一方面,那份源于多疑本性的警惕也与日俱增。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他最心爱的儿子,曹冲的夭折。
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年仅十三岁的曹冲突然染上重病,很快就离开了人世。这件事对曹操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他抱着曹冲冰冷的身体,悲痛欲绝。
史书记载,曹操当时对赶来安慰的曹丕说:“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意思是,曹冲的死,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兄弟几个的幸运。可见,曹操确实是把曹冲当成接班人来看待的。
爱子的离世,让曹操的世界一下子灰暗了下来。当他从悲痛中稍微缓过神来,再去看待周不疑时,眼光已经完全变了。
过去,周不疑是曹冲的挚友,是未来辅佐曹冲的栋梁之才。曹操看着他们,就像看着自己江山的未来。
可现在,曹冲不在了。
那么,周不疑的存在,就成了一个巨大的隐患。曹操开始反复思考一个问题:我的其他儿子,比如曹丕,将来能控制住这个智慧近妖的周不疑吗? 答案,在曹操心中,是否定的。
他太了解周不疑的才华了,那是在十五六岁就能献出十条破城奇计的头脑。
这样的一个人,如果心甘情愿地辅佐也就罢了,可一旦他有了异心,或者未来的君主无法让他信服,那对曹氏的江山将是致命的威胁。
就在这时,曹丕似乎也察觉到了父亲的心思。他看到父亲每次看向周不疑时,眼神都变得冰冷而复杂,于是便向父亲劝谏,认为周不疑是个人才,应该留下来为我所用。
然而,曹丕的这番话,不仅没能救下周不疑,反而坚定了曹操的杀心。曹操冷冷地对曹丕说出了一句载入史册的话:“此人非汝所能驾驭也。”
天妒英才在曹操下定决心之后,周不疑的命运就已经注定。
同样是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就在曹冲去世后不久,曹操没有给任何人反应的机会。他没有公开审判,没有罗织罪名,因为周不疑根本无罪可定。
一天,刺客悄悄潜入了周不疑的住处,在许都(今河南许昌)的某个角落,这位年仅十七岁的少年天才,还没来得及施展他惊世的才华,就在一片寂静中,被人夺去了生命。
据说,曹操在下令时,内心或许也有一丝愧疚,所以吩咐刺客“留个全尸”,算是对他才华的最后一点怜悯。但这并不能改变他亲手扼杀了一个绝世天才的事实。
一个在十几岁就能为一代枭雄献上十条破城奇计的少年,一个被曹操认为连曹丕都无法驾驭的头脑,他的生命就这样永远定格在了十七岁。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当曹丕得知自己曾经为之求情的朋友最终还是死于父亲之手时,内心是何等的震撼与冰冷。
他或许在那一刻才真正理解了父亲的权术与无情。
周不疑的死,就像一颗流星划过三国的夜空,短暂、绚烂,却又迅速寂灭,没有留下太多痕迹。在正史《三国志》中,甚至都没有为他单独列传,他的事迹,大多散见于裴松之的注以及《零陵先贤传》等一些零散的史料中。
当然也有人说,曹操杀死周不疑,是典型的帝王心术。他不惜背负“嫉贤妒能”的骂名,也要为自己的继承人扫清一切潜在的障碍。这既是他的冷酷,也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远见”。
只是,这份“远见”的代价,是一个十七岁少年的鲜血,和一个可能改变三国历史走向的“如果”。
我们无法不去想象,如果曹冲没有早逝,如果周不疑能活下来,他与曹冲这对天才组合,会给曹魏,乃至整个三国带来怎样的改变?他会成为另一个郭嘉、荀彧,还是会开创自己的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