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三季报惊雷:净利润暴跌31%,新能源转型生死时速已至
发布时间:2025-10-28 12:46 浏览量:2
2025年10月24日,长城汽车(601633.SH)交出一份让市场“倒吸一口凉气”的三季报: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暴跌31.23%,至22.98亿元;扣非净利润下滑34.39%,仅剩18.94亿元。这份财报,既撕开了传统车企转型的“伤疤”,也暴露了新能源赛道竞争的残酷性。当行业从“增量博弈”转向“存量绞杀”,长城汽车的“慢半拍”,是否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财报中最刺眼的数据,莫过于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润同比暴跌58.18%(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降幅仍达48.7%)。这一数字,甚至比同期营收增速(20.51%)的落差更大。
长城汽车将原因归结为“加速构建直连用户的新渠道模式”与“加大新车型、新技术的上市宣传及品牌提升投入”。数据显示,前三季度销售费用同比激增55.6%,至79.48亿元,远超营收增速;研发费用虽同比微降(因2024年同期高基数),但绝对值仍达66.35亿元,占营收比例4.3%。
这一策略的逻辑清晰:通过“烧钱”换市场,抢占新能源转型的先机。但问题在于,当比亚迪、特斯拉等对手通过规模效应压低成本时,长城汽车的“高举高打”模式是否可持续?更关键的是,渠道变革的“阵痛期”何时能结束?财报中未给出明确答案,但市场已用脚投票——三季度以来,长城汽车股价累计下跌12%,跑输行业指数。
财报中并非全无亮点。前三季度,长城汽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达213.86亿元,同比暴增50.9%。这一数据看似强劲,但细究结构,问题浮现:
现金流入:主要来自直营模式带来的现汇收款增加(如坦克品牌直营店预售),以及票据策略调整(更多使用银行承兑汇票,减少应收账款)。
现金流出:存货规模同比激增16.2%,至295.57亿元,显示公司为应对供应链波动提前备货;同时,应付账款同比增加1.5%,至436.9亿元,通过占用供应商资金缓解自身压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为-97.04亿元,同比减少75.98亿元。这主要因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同比增加13.1%,至130.1亿元,而借款收入仅增长22.6%,至80.91亿元。简单说,长城汽车在“借钱还债”,而非“借新还旧”优化债务结构。这种“输血式”现金流管理,在行业下行周期中,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脆弱性。
长城汽车的新能源转型,一直被市场诟病“雷声大雨点小”。财报显示,前三季度新能源车销量占比仅12.7%(约18.6万辆),其中纯电车型(欧拉品牌)占比不足15%,其余为插混车型(如哈弗枭龙MAX)。
对比行业: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占比超80%,吉利汽车达35%,甚至传统车企广汽集团也达22%。长城汽车的“慢半拍”,或与其技术路线选择有关。公司长期押注氢燃料电池(如未势能源),但该技术商业化进程远慢于纯电与插混。财报中虽未披露氢能源业务具体数据,但管理费用同比增加32.3%,至28.84亿元,或与此相关。
更严峻的是,纯电车型的“失速”正在拖累整体毛利率。前三季度,长城汽车综合毛利率为16.2%,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其中汽车业务毛利率预计更低。当对手通过纯电车型实现“高毛利”时,长城汽车却因技术路线“迷途”陷入“增量不增利”的困境。
长城汽车的三季报,既是行业变革的缩影,也是企业转型的“压力测试”。短期看,公司需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如降低存货周转天数)、控制销售费用增速,缓解利润压力;中期看,需明确技术路线(是继续押注氢能,还是转向更主流的纯电),避免“两条腿走路”的资源分散;长期看,新能源转型的成败将决定其能否从“传统车企”蜕变为“科技出行公司”。
财报中提到:“公司将加速新能源产品线布局,2026年计划推出5款纯电车型。”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
技术突破:氢燃料电池能否在商用车领域实现商业化,或转向更主流的纯电技术;
渠道效率:直营模式能否真正实现“用户直连”,而非简单复制传统4S店的“高成本”模式。
在新能源车的“红海市场”中,长城汽车已没有退路。这场转型战役,或将决定其未来十年的命运——是成为“下一个比亚迪”,还是沦为“被时代抛弃的诺基亚”?市场正在等待一个答案。
- 上一篇:我家孩子喝旺源儿童骆驼奶后变化惊人!
- 下一篇:韩国总统给游戏正名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