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儒家,才是西汉灭亡过程中的关键推手?
发布时间:2025-10-28 01:47 浏览量:2
一说起西汉的灭亡原因,基本都是:土地兼并严重,豪强世族做大,元成两代昏庸无能。
好像这个庞大的帝国,从汉武帝晚年,病症就已经开始恶化了。
虽然经过昭帝、宣帝强行续命,但到了元帝、成帝手里,就救不了。
于是,最后王莽轻轻一推,汉帝国的大厦轰然倒塌。
这个说法,教科书上这么写,专家也这么说。
听起来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但是,在这其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个重要角色。
那就是儒家!儒家可以说是西汉灭亡的关键推手!
首先,西汉的豪强地主势力和土地兼并问题,这是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否认。
这些问题,事实上汉政府从刘邦时期,就已经开始着手解决了。
汉朝通过徙陵制度,把全国各地的土豪劣绅,强行搬迁到皇帝的陵墓周边居住。
这等于把豪强们连根拔起,迫使他们离开自己经营了几代的土地和人脉关系网。
从而,达到让其不能“武断于乡曲”的目的。
从汉高祖到汉宣帝,这个徙陵一直在做。
尤其是汉武帝,下手最狠,搞了三次大迁徙。
这说明,在当时中央政府,还有足够的力量去压制地方豪强。
但到了汉元帝,情况变了。
他下诏说:算了算了,别折腾老百姓了,让大家安居乐业吧。
徙陵制度,至此事实上被废止了。
这个时候,豪强在朝堂上有了话语权,甚至连皇帝都不敢轻易动他们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土地兼并是其一。
另外一个被忽视的一点是,豪强与儒家的合流。
汉武帝以后,察举制以儒家经学修养为选官核心标准。
这就迫使豪强子弟必须研读儒学,才能进入仕途。
同时,土地兼并让豪强大量积累财富,得以供养儒生、修建学舍,成为了儒学传播的重要载体。
所以,最后形成了“有权势者有文化,有文化者掌权势”的完美闭环。
然后你看,从汉元帝的丞相匡衡,到后来的大儒何武,他们本身往往就是地方豪族出身。
这些人,一边在朝堂上高喊:要抑制兼并!要恢复井田!
另一边,他们的家族在地方上,又悄悄地买田置地。
出现这种奇葩场景,你能说他们虚伪吗?
也不全是,他们或许真的相信自己的经学理论,但就是管不住自己。
这就是西汉中后期政治的写照:豪强化的儒生,和儒生化的豪强,已经傻傻分不清楚了。
所以,帝国的社会问题是确凿无疑的。
但我们要问的是,到了西汉必须灭亡的地步了吗?
我的观点是:西汉帝国,远没到达必须灭亡的地步。
首先,我们看西汉末期,动乱的主体是谁?
是豪强吗?不是,是流民!
这跟东汉末年完全不一样,东汉是袁绍、曹操这些地方豪强带着自己的私兵逐鹿中原。
但西汉末年,最先造反的是绿林、赤眉,而这些人是活不下去的农民。
《汉书》里写得清清楚楚,说他们“常思岁熟得归乡里”。
也就是说,他们造反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吃口饭,仍然盼着明年庄稼熟了,能回家种地!
他们没有任何政治纲领,从没想过当皇帝。
而当时的豪强,并没有能力独立组织起有明确政治目标的叛乱。
他们更多的还只是混在流民大潮里,伺机而动。
其次,一个政权要完蛋,最明显的标志是政府机能瘫痪。
比如:明朝末年,国库空虚,连剿匪的军饷都发不出。
但当时的汉政府,政府机构依然能够有效运转。
我们举个例子:史料记载,新莽末期,有几十万关东流民涌入关中。
王莽的反应是“置养澹官以廪之”,也就是设立专门的官职和机构,开仓放粮,救济灾民!
也就是说,西汉留下的那一套国家应急管理体系,还在有效运转。
如果没有更大的灾难,饥荒扛过去,新莽王朝甚至都挺下去了。
那问题就来了啊,西汉要亡这个事儿该从哪说起呢?
以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为首,到后来的鲍宣、师丹,再到王莽。
这帮儒生大佬们,逮着“土地兼并”这个问题不放,舆论上疯狂渲染危机。
董仲舒那句“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成了千古名言。
王莽上台后搞改革,诏书几乎就是复制粘贴了董仲舒的话。
他们说得对不对?当然对了!因为社会问题确实是存在的。
但问题在于,儒生们有一种“话语体系”的惯性。
他们就像一群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
天下所有问题,他们都能归结到“兼并”这个钉子上。
然后,儒生们出于理想和话语习惯,无意中夸大、渲染了社会危机的严重性。
仿佛不立刻、马上、彻底解决兼并问题,大汉明天就要完蛋。
这就好比,你去体检的时候,有点脂肪肝。
而医生却用世界末日的语气,告诉你你快不行了,必须立刻激进治疗。
当你听到的时候,你慌不慌?
当时的西汉朝野,就弥漫着这种被渲染出来的焦虑气氛。
大家都盼着一位圣人能站出来,根治所有社会问题。
于是,大儒王莽登场了。
他翻出一本本儒学经典,认为现在的病根是制度不对,必须来一场彻底的改革。
那么,王莽究极做了哪些改革呢?
第一条,王田制。
规定以后土地国有,禁止买卖。
恢复到传说中的“井田制”,开起了历史倒车。
这等于是,直接宣布所有人的土地所有权作废。
那么,那些拥有土地最多的豪强们能答应嘛?
第二条,货币改革。
新莽政权以“托古改制”为名,进行了一系列的币制改革。
一会儿发行大钱,一会儿又发行小钱。
钱币大小不断缩小,币值却越来越高,这不是剥削了普通民众的财富嘛。
并且,各种币制共存,交易不畅,经济秩序直接崩溃。
第三条:五均六筦。
这一条本质上是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垄断,把酿酒、卖盐、铸钱全部收归国有。
这搞得市场大乱,商人破产,彻底掐死了民间经济的活力。
结果可想而知,史载天下户口减半。
富者不得自保,贫者无以自存,起为盗贼……及莽未诛,而天下户口减半矣。
到这里,整个社会秩序彻底崩了。
土地兼并,本是西汉这种封建帝国的结构性问题。
儒家的推波助澜,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大儒王莽的激进式改革,则是给了这个帝国致命一刀。
如果没有这些个偶然性,或许凭借西汉尚算完好的国家机器,这个帝国完全有可能再苟延残喘很多年。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点个赞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