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被追 111 万:“相声皇后” 的影视投资,怎么成了 “老赖” 局?
发布时间:2025-10-27 18:01 浏览量:2
打开相声专场回放,于谦正捧着紫砂壶聊他的马场趣事,那副“什么都不在乎”的佛系模样,是无数人心中的“快乐密码”。可转头刷到新闻弹窗,却让人瞬间懵了——这位公认的“德云社隐藏大佬”,居然被法院恢复执行111万余元,他持股的墨客行影业还成了失信被执行人,也就是俗称的“老赖”。
一边是相声舞台上云淡风轻的“捧哏王者”,一边是卷入债务纠纷的被执行人,这反差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这111万到底是怎么回事?于谦只是持股10%的小股东,为啥要被牵连?影视圈的投资坑,连“老炮儿”都躲不过吗?
先把时间线拉回到2025年10月27日,天眼查的一条更新记录揭开了这场纠纷的面纱: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人民法院新增了一则恢复执行信息,被执行人名单里赫然列着于谦和墨客行影业(北京)有限公司的名字,执行标的精确到111万余元。
可能有人会问,“恢复执行”意味着这事不是第一次闹上法院。果不其然,深挖这家公司的背景就会发现,它早就不是第一次陷入司法纠纷了。企查查数据显示,墨客行影业成立于2019年1月,注册资本高达5000万人民币,法定代表人是赵仁鹏,股东除了于谦,还有导演张栾等圈内人,于谦的持股比例稳定在10%。
但光鲜的注册资本背后全是“窟窿”:这家公司现存59条司法案件记录、45份裁判文书,还背着多条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和股权冻结记录。更扎心的是,这家号称要搞影视制作的公司,参保人数只有7人,人员规模不足50人,与其5000万注册资本形成刺眼对比——说白了,就是个“空有架子”的中小影视公司。
那于谦作为持股10%的股东,为啥会被列为被执行人?这就得搞懂公司法里的“股东责任边界”了。按常理说,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只需以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不至于直接被追债。但结合最高法的参考案例来看,如果股东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债权人就有权要求股东在未出资本息范围内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墨客行影业的注册资本认缴期限要到2050年,目前没有公开的实缴证明。如果公司确实没钱还债,且股东未实缴出资,法院就可能追加股东为被执行人。不过也不用替于谦太着急,111万的标的对他而言不算巨额,更可能是公司债务清算中的程序性牵连,而非个人直接欠款。
这事最让人唏嘘的是,墨客行影业的困境,其实是近五年中小影视公司的缩影。2019年公司成立时,刚好撞上影视行业“寒冬”:资本退潮、票房波动,加上疫情对线下放映的打击,大量中小公司陷入“项目停摆-资金断裂-债务违约”的死循环。
墨客行也没能逃过这个魔咒。它对外投资了7家企业,包括霍尔果斯两家注册资本数千万的子公司,但这些布局没能转化成实际收益。2022年它就曾因606万欠款被强制执行,如今再添111万债务,显然是经营状况持续恶化的信号。于谦当年选择入股,或许是看中了导演张栾的合作关系(两人曾合作电影《老师·好》),但影视投资的风险,从不会因为“熟人局”就降低。
其实于谦不是第一个栽在投资上的明星。前有吴秀波因4.66亿投资纠纷成“老赖”,从“叔圈顶流”跌落谷底;后有小罗伯特·唐尼、莱昂纳多等好莱坞明星被卷入2.48亿美元的投资诈骗案。这些案例都戳破了一个真相:明星的光环在商业风险面前不堪一击,甚至可能因为“名人效应”更容易被套路。
年轻人总觉得明星投资“稳赚不赔”,但事实是,他们踩的坑和普通人没两样:要么是被“熟人项目”忽悠,要么是对行业周期判断失误,要么是没看清公司财务的“猫腻”。于谦的这次风波,更像给所有想“搭明星顺风车”或自己搞投资的人提了个醒:哪怕是于谦这样的圈内人,也未必能摸清影视公司的“虚实”。
截至目前,于谦和德云社都没对这事作出回应。但从法律层面看,只要他履行了股东的出资义务,这笔111万的债务最终大概率会由公司清算承担,不太可能影响他的个人生活。毕竟对坐拥马场、商演不断的于谦来说,这点钱不算大事,但对墨客行影业这样的中小公司而言,可能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场纠纷更值得深思的,是影视行业的“幸存者游戏”。2025年的国庆档票房再创新高,但头部效应越来越明显,80%的票房被Top10影片瓜分,中小公司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像墨客行这样缺乏爆款项目、依赖股东输血的公司,倒下只是时间问题。
于谦的故事还在继续,他下次站上相声舞台,或许还会拿自己的“投资经历”开涮。但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这事最实在的启示是:别迷信明星的商业眼光,也别低估任何行业的投资风险——毕竟连“相声皇后”都可能踩坑,咱们普通人更得擦亮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