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全国第一!文物居然还能这么玩?

发布时间:2025-10-27 17:09  浏览量:1

一座优秀的博物馆,该是什么样的?数不清的国宝?轰动一时的展览?

今年,山西博物院给出了一个精彩的答案:在第七次全国博物馆运行评估中,从全国202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中脱颖而出,拿了第一!

山西博物院,凭什么能在全国顶尖博物馆中脱颖而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山西博物院,一探究竟。

山西博物院的外观以其独特的“斗”和“鼎”的造型屹立在汾河畔。“斗”象征丰收喜悦,“鼎”则寓意安定吉祥,这一设计理念蕴含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走进博物院内部,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文物珍藏,更将这份向往延续至今……

图源:山西博物院官微

65万件文物“家底”,

数量全国前五,自带“晋式特色”

这座宏伟的建筑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而且最先震撼的就是它的“文物库存”——2025年馆藏文物达658293件/组,就算1秒看1件,不吃不睡,7天7夜也看不完!

图源:山西广播电视台

这些文物不只有“量”,更有独一无二的“晋式特色”。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寺遗物,到商周青铜器,再到石刻、佛教造像、壁画、明清瓷器、书画,几乎每一件都在诉说着山西这片土地上的悠久历史。

图源:山西广播电视台

馆藏文物中还不乏一些“新鲜血液”,2023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霍州窑的瓷片,在修复师手里变回了“润如脂、白如玉”的精美瓷器;加上社会征集的流散文物、革命文物,山西博物院的“家底”每年都在变厚。

图源:山西广播电视台

40场展览!“晋魂”陈列展升级后

火到国外,圈粉无数

如果说海量珍贵的文物是“厚家底”,那丰富多元的展览就是让文物“说话”的窗口。山西博物院把这个窗口做到了“极致”。2025年举办各类展览40余场,平均每个月就有3场新展!

图源:山西广播电视台

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以 “晋魂”为主题,通过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5个艺术专题,将山西的千年文明浓缩其中。

其中最出圈的,当属升级后的“晋魂”基本陈列展——从“文明摇篮”到“晋国霸业”,从“天下晋商”到“戏曲故乡”,逛一圈下来,“5000年文明看山西”这句话顿时形象起来。

尤其是“民族熔炉”展厅,改陈后把分散的北朝骆驼俑集中展示,配上沙子和辅陈,瞬间让人想起太原作为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繁华,连胡人俑、波斯玻璃碗都有了“故事感”。

图源:山西广播电视台

更厉害的是,“黄河青铜之美”展还走出国门,在匈牙利圈粉无数,观众留言本上满是“像童话般的青铜器”这样的好评。

图源:山西广播电视台

步入山西博物院的展厅,仿佛进入了一个时空交错的世界。那些静默的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一个个会讲故事的“老友”。在这些琳琅满目的藏品中,有几件特别引人注目的“明星文物”,它们不仅珍贵无比,还各有各的“性格”。

晋侯鸟尊:

山西的“名片”

晋侯鸟尊是西周时期青铜艺术的杰出代表,而且还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晋侯鸟尊出土于山西曲沃的晋侯墓地,它的造型极为独特——一只回眸的凤鸟,背上还静静相依着一只小鸟。最巧妙的是,凤鸟的尾部巧妙地下弯成一象首,与双腿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

鸟尊的铭文见证了“晋”的起源。在鸟尊的盖内和腹底,铸有“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的九字铭文,这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出土金文‘晋’字,山西的简称‘晋’就来源于此。

鸟尊的主人是改唐为晋的第一代晋侯——燮父,他的父亲就是历史上“桐叶封弟”故事中被分封到山西的叔虞。

图源:山西文物

商代鸮卣:

古代的“愤怒的小鸟”

在山西博物院,有一件文物因其萌态可掬的外形成为了初代“网红”——商代鸮卣。

鸮卣是商代的一件青铜盛酒器,整体造型是两只鸮昂首背立的样子。它那圆圆的大眼透着灵动,鼓鼓的腹部尽显憨态,因此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古代的“愤怒的小鸟”。

很多游客第一次在网上看到鸮卣时,还以为是卡通形象,没想到竟是千年文物。当你站在它面前,盯着它看,会感觉古人的生活就在眼前。

图源:山西博物院

春秋蟠蛇纹镂空鼎:

青铜器中的“镂空爆款”

春秋蟠蛇纹镂空鼎是山西博物院所有鼎类青铜器中造型最特殊的一个。

这件鼎采用“失蜡法”铸造,是国内现存最早使用该工艺的青铜器实证。鼎身布满了蟠蛇纹,这些蛇纹相互交织、缠绕,似在鼎上舞动。鼎的镂空设计更是精妙绝伦,透过镂空处,能看到内部神秘的构造,仿佛是一个蛇的奇幻世界。

这种外层镂空铸造群蛇形象是传统的铸造工艺难以达到的,展现了春秋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

图源:山西博物院心

除了以上三件文物,山西博物院还有许多值得细细品味的珍品:

晋侯稣钟全套16枚,共刻有355字的长篇铭文,凿刻而成的铭文,在西周青铜器中尚属首见。

玉组佩出土于晋侯墓地,由玉璜、玉珩、玉管、料珠、玛瑙管等组成,共204件,纹饰多用双勾技法,工艺精湛。

侯马盟书是山西省侯马市秦村出土的玉片文物,数量共有5000余片,因为玉片上文字刊载着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或卿大夫之间,于订盟誓约中所记载的言词……

山西博物院最令人惊喜的,是它打破了博物馆在人们心中严肃刻板的印象,通过文创和科技,让千年文物以全新的方式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AR技术,让文物“动”起来

在山西博物院数字展区,只需举起手机对准展柜旁的二维码一扫,神奇的事情就会发生——西周晋侯鸟尊即刻舒展双翼,青铜羽翼间流转的纹路化作动态光影;商代鸮卣眨动着圆溜溜的眼睛,从威严的礼器瞬间变身为萌态可掬的“猫头鹰”。

这场文物“复活秀”的背后,是前沿科技与传统文化的深度碰撞。山西博物院的数字团队运用3D建模技术,将文物的每一处纹路、每一道锈迹都精准复刻,再借助AR增强现实技术,让虚拟文物“空降”现实场景。

图源:山西博物院

在“晋魂”数字主题展中,11件镇馆之宝通过全息投影悬浮空中,观众绕着文物缓缓踱步,连器物底部细微的铭文都清晰可见。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历史可感可触。

图源:山西博物院

文创产品,把博物馆带回家

山西博物院最圈粉的,还是把文物玩出了“新花样”。2024年山西博物院推出近700款文创新品,比2021年多了500多款,从“1.0”的文物复制品,升级到“3.0”的生活好物。

文物商店里,鸟尊发卡、雁鱼铜灯发饰是姑娘们的心头好;“午睡系列”毛绒玩具火到断货——鸟尊裹着明代洪武金锭造型的睡袋,完美结合了山西人“爱午睡”的热梗。

图源:山西广播电视台

商代鸮卣,这款萌态可掬的文物已经成功“跨界”文创领域。它的身影在文创商店里无处不在——可以是舌尖上的文创雪糕,是书包里的实用笔袋,是床头柜上的毛绒玩具,也可以是精美的镂空书签。目前,有关鸮卣的文创产品达90余款。

图源:山西博物院

其中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铜’趣系列”毛绒玩具。这批以山西博物院馆藏明星青铜器文物为设计原型的文创产品,一经推出即引发广泛关注,一跃成为“销冠”。

图源: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还推出了更多创意十足的文创产品。在第七届山西文博会现场,山西博物院首次推出了唐代木构建筑毛绒玩具,将佛光寺东大殿、南禅寺等唐代古建筑拟人化为“萌物”,通过捂脸、吹泡泡等趣味动作造型,让文物以年轻化表达走进大众视野。

还有“檐之•有物”系列微缩景观产品以拼搭体验为核心,将佛光寺东大殿和南禅寺缩于方寸之间。同步展出的拼装积木产品将晋祠、应县木塔等古建筑与四季风光结合,打造 “可带回家的风景”。

如今的山西博物院,早已不再是传统的“文物仓库”,而是一个有生命、会呼吸的文化家园。它用百年积淀,讲述着千年故事,用科技魔法,激活了历史长河。无论是第一次到访的游客,还是常来的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历史共鸣。

这不正是“第一”博物馆该有的样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