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心记,一段朴素的情感隐藏在瓷器之中,平静淡然

发布时间:2025-10-27 15:25  浏览量:4

《陶雅》是晚清时期由文人陈浏(寂园叟)所著,成书于20世纪初(约1909-1911年)。它是中国陶瓷史上一部承前启后的著作,系统地记录和评论了当时所见的历代瓷器,尤其是清瓷。《陶雅》中关于素三彩的原文表述如下:

“西人以康熙黄、茄、绿三色之瓷品为素三彩”

“康熙黑釉之大瓶,上画梅花,笔意粗恶,西人目为三彩,每一只动辄万余金”

“素三彩之盘、碗,各有凹雕暗龙,其浅碧一色,最为鲜艳”

宋三彩

三彩剔划花兔纹枕

枕略呈扇形,枕面边缘刻划花叶纹,中心为复线长方框,内有一花瓣形开光,开光内刻划黄兔、绿草、白色的土地。开光外为黄色剔花卷枝纹。施釉至枕侧一半处,釉边沿饰复线装饰。枕背面有一圆形通气孔。素底。

绿釉三彩划花人物纹长方枕

枕呈长方形,两端稍阔,中间略收,一侧面有一圆形通气孔。枕面以划花装饰,长方形边框内纹饰分3组:中间一组为人物纹,二人前后相伴而行,服饰一黄一绿,前者手持鱼篓,后者扛杆,似去垂钓,周围的绿树、青草、黄云透出生机;两侧两组黄地开光内各绘折枝花一朵,白花绿叶,开光外衬以褐黄色地。枕面的边框外至枕侧面施绿彩,施釉不到底。
枕面纹饰设色以绿彩、黄彩为主,色彩素雅,体现了宋三彩的着色特点。

这些被认为是目前已知的、对“康熙素三彩”进行明确命名和特征描述的最早、最直接的中文文献记录之一。

《简明陶瓷词典》对于素三彩是这样解释的,“明、清两代景德镇生产的、以黄、绿、紫三色釉为主的瓷器品种。素三彩是在涩胎上以彩釉填绘早已刻好的纹样,再经低温烧成。与唐三彩、宋三彩制作工艺相似,惟涩胎成瓷。素三彩釉色除黄、绿、紫外、尚有黑、白。因不用红色,故称素三彩。素三彩始于明代、正德时已极为精致,清代康熙年间最盛行。”

明三彩缺乏清三彩高温瓷胎应有的晶莹和白度感,烧制出了“惟涩胎成瓷”器物,很有可能是一次烧成,其工艺据考证是全盘继承了唐宋三彩的“古制”。

明三彩

素三彩团龙瓶

瓶锔口,短颈,溜肩,瘦胫,圈足外撇。颈部及近足处均绘有一周黄彩宽带纹,肩部以青花绘莲瓣纹,外壁以孔雀蓝釉为地,黄彩饰团龙纹。

《简明陶瓷词典》对于唐三彩是这样记述的:"唐三彩 釉施于坏体表面,在800°C左右的低温中一次烧成。也可以先烧素胎,再施彩色釉,第二次烧成。其彩色并不仅限三色,一般有绿、黄、蓝、白、紫等多种色彩,但以黄、绿、白为主"。这段解释也很好说明明三彩对于唐三彩工艺上的全盘继承。

明正德

素三彩海蟾纹三足洗

洗口内敛,平底,下承三如意头式足,口沿黄彩暗刻楷书“正德年制”四字款,内施青白釉,外壁刻划16个海中嬉游的蟾蜍,纹饰构图简练。以黄彩绘蟾蜍,绿彩绘海水,白彩绘浪花,紫彩涂口、足,色彩和谐分明,清爽悦目。传世的正德素三彩已屈指可数,这件洗可谓是稀世珍品。

素三彩缠枝莲纹高足碗

靶碗撇口,深弧腹,下承以中空高足。足与碗底系釉接而成,在碗外底与足相接处明显可见有修整痕迹。外壁绿地素三彩缠枝莲纹装饰,其上结有一黄、二白、二孔雀蓝共5朵莲花,2朵孔雀蓝莲花为黄心,其余3朵均为孔雀蓝色心。碗内及圈足内均施青白釉,釉面莹亮。无款识。

明三彩袭工艺上用唐人旧制,形象上却是仿宋三彩;釉料不似唐时晶莹,也逊于清时的透澈,较富有宋代的深厚;质地上,不见唐三彩的细纹片,也不赶不上清三彩的均净,而浸透了宋三彩的幽深。少了唐三彩的瑰丽,不见清三彩的亮洁,多了宋三彩的凝重。

唐三彩器

骆驼为双峰驼

三彩天王俑

三彩台座

唐三彩大多是明器,宋三彩一部份玩赏或诊脉用,一部份为辟邪,大部分是寝具,明三彩大部分用法相似,有作为明器使用的习惯;康熙“素三彩”瓷器主要是实用器,有作日用饮食,有作陈设把玩,有作祭祀供奉,也有作陪葬器皿。常见的造型除盘、碗、碟、杯、攒盘等,更多的是本朝流行的各种器形,而不是作为明器使用。

三彩骑马狩猎俑

康熙“素三彩”瓷器的装饰纹样,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除传统的双龙戏珠及云龙纹外,以人物、山石、花卉、花鸟、海水、海兽、水禽、松鹤、荷塘、荷花、梅树、杂宝等内容为常见。

清代器物

素三彩镂空熏

熏呈八方体,下承以连烧在一起的八方束腰台座。通体镂空素三彩锦地开光装饰。顶部一圆形开光内透雕“卍”字图案。周围以素三彩描绘缠枝花纹。熏体八面均有上下呈弧形的长方开光,开光内均透雕钱纹,开光以外均以绿釉上涂点黑色麻点为地,八条边棱上各绘一条螭龙。底座束腰处绘三角形几何纹。整个画面以黄、绿、紫彩为主,蓝彩为辅。熏内素胎无釉。无款识。

康熙“素三彩”瓷器的主要品种有:白地素三彩、色地素三彩,包括黄地素三彩、紫地素三

彩、绿地素三彩、墨地素三彩等,虎皮斑素三彩等,品种丰富,工艺繁杂。

其制作工艺分三种,第一种是在素胎上先刻画花纹后施白釉高温烧成,然后在白釉上施彩绘、画纹样,第二次入窑低温烧成。第二种是在素胎上刻画纹饰后,即高温烧成涩胎素瓷,然后在涩胎上上施以各种色彩再入低温二次烧成。第三种是高温烧成的涩胎器上先通体施一层低温透明釉,然后在透明釉上勾勒纹样,填绘釉彩,入窑二次烧成。

色地素三彩制作工艺分两种,第一种是在瓷坯胎体上刻画纹样后,涂以各种彩色作地,再施加彩绘纹样,入窑一次烧成。第二种是康熙朝首创工艺 ,方法是在瓷胎先刻画纹样,素烧后涂以各种彩色作地,在色地上直接彩绘纹样后,再在纹样上罩一层雪白,低温二次烧成。

还有一种也是康熙朝首创的,那就是墨地素三彩,其做法是先在胎体上吹绿釉,再施黑釉,即罩珠明料在绿釉上作地,然后以深色紫黑釉勾画出纹样轮廓后,填绘黄、绿、紫、白各色彩料,低温烧制而成。

珠明料是一种用于陶瓷烧制的青花料,由天然钴土矿煅烧而成,是青花的主要着色原料,也可用于釉上彩绘画。主要产自云南宣威、会泽、呈贡等地,江西和福建也有出产,但以云南产的质量上乘。其特点是含锰量偏高,色彩稳定,发色纯正,本色为灰中偏蓝,层次感较强。在高温还原气氛下呈青花蓝色,在 750-850°C 的低温下呈偏紫的灰黑色。

在陶瓷制作中,珠明料在釉下彩和釉上彩中均有应用。在釉下彩中,它是青花瓷的主要着色原料,经分水皴技法可形成 “墨分五色” 的层次效果,典型发色为鲜蓝青翠的 “翠毛蓝”。在釉上彩中,如粉彩绘制时,珠明料用乳香油调制后用于打底画线,最后在上面上玻璃白着色,画完后又用樟脑油去晕染。

虎皮素三彩的制作方法是胎体上不加刻画,高温烧成涩胎器,或者直接在涩胎上,或在施过低温釉后的器物表面通体相间抹以黄、绿、紫三色釉彩,将人物衣衫或禽兽皮毛涂染成杂斑点状,经窑火烧成后,彩釉自然融溶流淌晕散而形成不规则的似虎皮状的斑块,取其自然的色调美,颇有新意。

素三彩在康熙朝达到瓷器制作的一个新的高度,烧制出新的品种,关于素三彩的烧制,有传闻是来自一段故事。

康熙八岁没了父亲,十一岁没了母亲,当时陪伴在康熙的是一位年长的贤慧女性,对他影响很大。在康熙成年后,她去世了,史上没有记载这位女性是谁。在她去世后,康熙极为悲伤,去世多年后,仍无法忘怀。这位女性偏爱素色,不喜红色,偏喜好竹梅,对康熙影响颇深。

有一次,康熙亲谒太祖山陵,望着眼前的瓷器,有感而发,遂命工部烧造三彩之瓶、炉,盘、碗和雕塑,放在显眼之处,让康熙每每睹物如面人,以宽慰心中郁郁思念之情。后来,素三彩之素系淑女之淑,口传之误竟成素。故事不知真假,总之是以解国人之好奇,借以满足八卦之心。艺术是落入人间的瑰宝,帝王也是人,并且遥不可及,瓷器本来就是烟火之物,茶余饭后,聊以自慰!

清康熙器物

素三彩茄式壶

壶小口、曲长颈、口至颈渐粗、球形腹。因形如圆茄,故俗称“茄式壶”。通体施白釉。颈部近肩处以黄、绿、墨三种色彩绘卷枝纹装饰带。腹下部绘绿彩绣球花纹一组。无款识。
此器造型奇特,胎体厚重,为清康熙官窑所独有。

素三彩海马八吉祥纹罐

罐唇口、短颈、丰肩、肩以下内敛、平底。内施白釉。外壁素三彩装饰。口沿、肩、胫(jìng音敬)及近底处共4道青花弦线将纹饰分为5组:颈部绘海水江崖八吉祥纹;肩部饰海水浪花八吉祥纹;腹绘4匹海马穿行于海水江崖及八吉祥之间,海马分别用素三彩中的黄、紫、深绿、浅绿四种颜色涂绘;足边为海水浪花八吉祥纹饰。细砂底,无款识。

素三彩暗花云龙花果纹盘

盘口微外撇、弧腹、圈足。内外白地素三彩装饰。盘内、外壁均锥拱云龙纹,纹样规整、繁复。盘内壁釉上绘折枝石榴纹样,外壁对称位置各彩绘折枝牡丹花纹。花卉均施以绿、紫、黄、黑等低温彩釉。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双圈款。

以上资料均来自网上,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