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在中国修建的大桥,110年后已成保护文物,如今是网红
发布时间:2025-07-11 01:23 浏览量:4
2024年,兰州黄河上的中山桥突然成了网红,每天都有好多人来打卡。这座铁桥早就超期服役36年,按说早该退休了,可现在看着还是特别结实。
那么这座“老寿星”为啥能成“基建活化石”?这些年它又见证了啥样的时代变化呢?
这得从1907年说起。那时候的兰州黄河,“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靠木船摆渡慢不说,遇上汛期还常翻船,当地人都说这河是道迈不过去的坎。
早年间左宗棠当陕甘总督时,就盯着这河想修桥,可找洋人一问价,对方开口就要天价,那会儿官府穷,实在拿不出钱,只能把这心思压下去。
直到德国商人喀佑斯来了,他跑到甘肃洋务总局拍着胸脯说“黄河非不可桥”,双方这才签了合同——德国泰来洋行出技术,中国出人力,总共花了白银三十万六千两,按现在算得有3亿。
建桥的钢铁材料得从德国汉堡港出发,先装船漂到天津,再转火车拉到郑州,最后靠几千峰骆驼组成的“钢铁驼队”,在戈壁沙漠里一步一步挪了500多公里才到兰州。
那难走的路,累死的骆驼、从山崖上掉下去的构件,根本数不清。
1909年春,这些宝贝疙瘩总算运到了黄河岸边。德国工程师拿着洋图纸准备大干一场,可黄河底下全是流沙,原计划的"气压沉箱"法根本行不通,铁家伙一放下去就往下陷。
这时候,工地上的中国老工匠站出来了,他们说咱用老祖宗传的"埽工"试试!就见工匠们把树枝、石块捆成大捆,像堵墙似的沉到河里,还真把流沙给箍住了,桥墩根基这才稳当起来。
建桥时双方还为桥墩数量吵过架,德国人觉得多修几个保险,中国人却说黄河发大水时桥墩太多挡水。后来还是詹天佑听说了这事儿,提了个"减墩扩孔"的主意,才算解决了防洪的隐患。
中国工匠还嫌洋螺栓不结实,偷偷把钢梁接缝改成了传统的榫卯结构,说这样地震来了也不怕。就这么中西合璧地干了两年零一个月。
到1909年8月19日,全长233.5米的黄河铁桥总算通了车。那天兰州城跟过年似的,老百姓挤得人山人海,都扒着栏杆看这黑黢黢的"铁疙瘩",有人还摸着钢梁念叨:"这洋玩意儿能撑几年?"
就这么过了几十年,铁桥见的事儿可不少。清朝没了,军阀打过来打过去,它就在那儿站着;
1941年日机来炸,炸弹落在桥上,也就砸出几个凹痕;
1949年打仗时桥板被烧了,解放军修了12天又能走车了。
1981年黄河发大水,浪头比桥面还高,好多人以为桥要塌,结果水退了,它照样好好的。
到了1989年,突然有封信从德国寄来,是当年建桥的泰来洋行继承者写的,说“咱这桥保固八十年,现在到期了”。大伙儿一算,这桥都超期服役30年了!为啥这么结实?
后来才知道,德国工程师当年把沉箱往河床里打了6米,直到碰上硬邦邦的基岩,钢梁全是热铆接上的,铁疙瘩跟长一块儿似的;再加上中国工匠那“埽工”护着桥墩,流沙也淘不垮根基。
21世纪后,铁桥不跑车了,2004年成了文物。
工人把车道拆了,铺上木板,晚上缠上彩灯,一到夜里亮堂堂的,成了兰州最火的打卡地,一年能来300万游客。
前几年,德国工程师的孙子还来兰州寻根,跟中国工匠的后人站在桥上聊天,都说这桥是两国人一块儿用心造出来的。
现在中国自己建桥满世界跑,港珠澳大桥、北盘江大桥一个比一个厉害,可兰州人路过这老铁桥,还是会拍着栏杆说:“看看人家当年干的活儿,真扎实。”
建桥修路快得很,高楼一年盖好几栋,高铁通到了山沟沟,可有时候走在路上,看见刚修的路又挖开了,新盖的楼墙皮掉了,老百姓就会念叨:“咋就不如当年那铁桥经用?”
那会儿修桥,图的不是快,是能传辈儿——德国人签合同写“保固八十年”,中国人心里想的是“得让子孙后代也能走”。
现在咱们成了“基建狂魔”,桥修得比谁都多、都长,技术也不差,可为啥有时候“百年工程”成了稀罕词?或许不是缺技术,是缺了点当年的心思。
德国工程师不远万里来监工,中国工匠把老手艺用到洋桥上,双方都没想着糊弄,都把这桥当回事儿。
现在有些工程,为了赶工期,图纸改了又改;为了省成本,材料换了又换,到最后,楼是起来了,可心里的“基岩”没打牢。
兰州黄河铁桥站在那儿115年了,超期服役36年还能当网红,靠的不是运气,是当年中德双方实打实的用心。
你说,在这个啥都追求“速成”的时代,咱们要是也能沉下心,像修这铁桥一样,把每个螺丝拧到位,把每块石头垫扎实,还能不能造出下一个“百年铁桥”?
参考资料:《山西档案》、《纸上春秋 洋务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