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漫记:在红石间遇见时光的幽默
发布时间:2025-10-24 13:18 浏览量:5
清晨的雾霭还未散尽,我们的车已钻进粤北的群山。导航里温柔的女声说“即将到达丹霞山景区”时,我正扒着车窗看山——此前总以为山是青的、绿的,顶多在秋日用枫叶染点红,却没想过这世间竟有山是用“丹霞”做颜料的,像上帝打翻了朱砂盒,泼得满坡满谷都是。
进了丹霞山景区大门,才算真正踏入了红石的世界。脚下的路是红的,身旁的崖是红的,连远处峰林的轮廓,都裹着一层淡淡的胭脂色。导游说这是“丹霞地貌”,亿万年的流水侵蚀与风化,把砂砾岩雕成了如今的模样。我盯着一块凸出来的红石头看,它像极了老家灶台上烤焦的红薯,忍不住伸手摸了摸,指尖触到粗糙的纹理,倒真有几分温热,仿佛还带着时光的余温。
我们先往阳元石的方向走。路上尽是奇形怪状的石头,导游指着一块说像骆驼,同行的伙伴却喊“明明是卧着的大肥猫”;又有一块石峰,有人说是仙女弹琴,我瞅了半天,只看出个背着背篓的农妇。原来这丹霞山的石头,最是懂得“千人千面”,你心里装着什么,它便长成什么模样,倒比城里的雕塑多了几分趣味。
没走多久,前方人群突然热闹起来,远远就听见有人笑着说 “到了到了”。挤过攒动的人头,阳元石便猝不及防地撞进眼里——那石峰笔直地立在山坳间,通体赤红,轮廓分明,竟真如大自然亲手雕琢的“生命图腾”。同行的姑娘们红了脸,低头笑着往旁边躲,几个大叔却凑在一起,指着石头哈哈大笑:“这大自然,可真不害羞!”我站在观景台,看阳光洒在石峰上,把边缘镀上一层金边,倒觉得这份“直白”格外可爱。它不像江南园林里的假山,藏着掖着搞些迂回的雅致;也不像北方的泰山,端着架子讲些庄严的道理。它就那样大大方方地立着,用最原始的姿态告诉世人:生命本就该这般坦荡。
从阳元石下来,我们沿着栈道往古村走。栈道嵌在红色的崖壁上,脚下是潺潺的溪水,头顶是垂下来的绿藤,偶尔有几只松鼠从石缝里探出头,又“嗖”地一下钻进去,惹得游人一阵惊呼。走了约莫半个时辰,远远看见一片青瓦白墙,藏在红石绿树间,那便是丹霞山里的古村——夏富村。
进村的路是青石板铺的,两旁是老房子,墙根下坐着晒太阳的老人,手里搓着麻绳,见了我们便笑着招手:“来歇会儿吧,喝碗茶!”我们跟着一位老奶奶进了屋,她端出自己晒的茶叶,用粗瓷碗泡了,茶汤带着淡淡的清香。老奶奶说,这村子里的人,祖祖辈辈都守着丹霞山过活,男人们上山砍柴、下河捕鱼,女人们在家织布、种茶,日子过得慢,却也安稳。我坐在院子里,看院墙上爬满了牵牛花,红色的花藤缠着青色的砖,倒像把丹霞山的红与古村的静,都揉进了这小小的院落里。
午后,我们去看阴元石。如果说阳元石是“坦荡的阳刚”,那阴元石便是“含蓄的温柔”。它藏在山谷深处,需要沿着石阶往下走百余级才能看见。石缝里淌着细细的泉水,把岩石冲刷得温润如玉,形状恰似一处“生命之门”。这里没有阳元石前的喧闹,游人都安安静静地站着,有人对着石头许愿,有人拿出手机轻轻拍照,连说话都放低了声音。我想起刚才在古村看见的老奶奶,她脸上的皱纹像极了这岩石的纹理,藏着岁月的温柔;还有院子里的牵牛花,默默绽放,却也自有力量。原来这大自然最是公平,它既造得出阳元石的直白,也造得出阴元石的含蓄;既给了丹霞山红石的热烈,也给了古村青瓦的宁静。刚与柔,动与静,就这样在这座山里,达成了最完美的平衡。
傍晚时分,我们坐在山顶的观景台看日落。夕阳把丹霞山染成了一片金红,远处的峰林像燃烧的火焰,近处的古村升起袅袅炊烟,溪水映着晚霞,泛着粼粼的光。同行的伙伴说:“这丹霞山,真是把‘红’用到了极致。”我却觉得,它不止有红——有石头的红,有夕阳的红,还有古村里灯笼的红;更有绿,有溪水的绿,有藤萝的绿,还有老人眼里的绿。这些颜色搅在一起,倒像是一幅活着的画,每一笔都是时光的笔触,每一种色彩都是生命的温度。
下山的时候,月亮已经升起来了,挂在红色的崖壁上,像一块白玉。我回头望了一眼,阳元石的轮廓在月光下变得柔和,阴元石藏在山谷里,只听见泉水的声音。古村里的灯亮了,星星点点,与天上的星星连在一起。突然觉得,这丹霞山哪里是山啊,它分明是时光的玩笑,把最直白的生命密码刻在石头上;又是岁月的温柔,把最宁静的生活藏在山谷里。
走在返程的路上,我手里还攥着从夏富村带的茶叶,鼻尖似乎还留着丹霞山的清香。想起白天看见的那些石头、那些老屋、那些笑着的人,突然明白:所谓旅行,不过是在别人习以为常的风景里,遇见自己从未见过的温柔与坦荡。而丹霞山,便是用它的红与绿、刚与柔,把这份遇见,变成了一场终生难忘的浪漫。朱淳兵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