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砀山羊肉汤

发布时间:2025-05-27 21:35  浏览量:9

砀山城的羊肉汤是长在骨头里的乡音。南关桥头老马的铜锅子天不亮就唱起歌来,锅沿錾的阿拉伯花纹漾在奶白汤面上,倒像群星坠进了银河。案板前剁肉的伙计抡圆了膀子,羊腿骨断裂的脆响惊飞了屋梁下的鸽子,也掀开回民汉子们晨起的牛皮阵——"昨儿个卸了半扇骆驼""我爷那辈在亳州城摆过全羊宴"——唾沫星子混着椒盐在晨光里翻飞,倒比锅里滚着的八珍料还热闹。

往北二十里便是单县地界,老崔的篷布摊子就支在省界碑旁。青花瓷海碗摞成宝塔,浇汤时定要泼出个"凤凰三点头",滚汤撞上碗底秘制酱料,腾起的香雾能醉倒两省过路的骡马。穿羊皮袄的山东汉子蹲在条凳上吆喝:"俺这汤里淌着微山湖的水!"老崔的铜勺在锅边敲出梆子戏的鼓点:"砀山梨木烧的火才镇得住黄河故道的风!"两人斗嘴的功夫,赶早集的驴车已碾碎了满地白霜。

最挠人心的还是各家灶台上的烟火。三婶子炖汤用搪瓷脸盆,泡发的红薯粉丝卧在盆底,像躺在月光里的银河。砍白菜要使巧劲,菜帮子掷地有声,刀背拍蒜的脆响能惊动院角的看家狗。游子归乡的夜,总能撞见母亲举着油瓶在灶前画符——辣椒面混着晒干的梨花瓣,热油一泼,香得连屋后梨园的老树精都要探过头来。

马家茶馆的说书人最懂其中门道,醒木一拍:"南关的汤是《三国》气魄,单县派那是《水浒》肝胆,各家各户的粗瓷碗里盛的,分明是《红楼梦》的柔肠!"满堂喝彩中,扛大包的汉子把烙馍往汤里一浸,卷起袖子便露出当年挖河工的青筋,仿佛还能再扛起半截黄河。

暮色漫过梨树梢时,老崔收了摊往马家茶馆凑热闹,三婶子挎着竹篮送来新熬的羊油辣子。说书人把醒木往辣椒罐上一压:"要说咱砀山人的性子,全在这三派羊肉汤里熬着——清真派的讲究是骨气,单县派的浓烈是血性,家常味的熨帖,可不就是娘老子的心尖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