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去世的人越来越多?医生苦劝:天冷宁可耍手机,也别做5件事

发布时间:2025-10-22 17:57  浏览量:4

前一阵气温一降,急诊室的病床就紧张起来了。脑梗,又来了。不是老年人专属,三四十岁也不少。

凌晨两点拉进来的,有刚下夜班的程序员,也有加班喝酒的销售。有人送来时还能说话,十分钟后嘴歪眼斜;有人家属说“刚才还好好的”,再醒过来已经是重症监护室。

最讽刺的一幕是,一个人倒在门口,旁边人还以为是醉了,拍了个视频发群里,结果后来抢救无效。我们不是没提醒过,天一冷,血管就爱“闹情绪”。可怕的是,真正高危的动作,很多人每天都在做,甚至做了还觉得“挺养生”。

冬天,真不是“多穿点衣服”就够了。血管这东西,脾气比你老板还大。

先说一个现象。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脑梗高发期,这不是玄学,是血管的物理反应。冷空气一来,血管收缩,血压波动剧烈,血流速度变慢,血液变得更黏稠。这一系列反应,像是给本来就有斑块或高血压的人按下了倒计时。

你以为自己年轻,没事?别太天真。年轻的血管不是刀枪不入,只是还没出事。

很多人以为脑梗是突然发生的,是不是“气到了”或者“累到了”。99%的脑梗都是积累来的。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再加上不规律作息、抽烟喝酒、熬夜应酬,血管就像一根橡皮筋,天天拉,总有一天会断。冬天这根筋更脆,断得更快。

临床里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天一冷,早晨一起床就去洗澡、晨练或者空腹跑步。这些动作,在脑梗面前,简直就是“自爆按钮”。

第一条,早起猛起猛动。很多人有个习惯,闹钟一响就蹦起来,甚至不穿袜子直接踩地板。你以为自己是特种兵,其实你血管受不了这种“硬启动”。冷空气进屋,血管瞬间收缩,容易导致血压飙升,诱发脑梗。宁可多赖五分钟,也别硬爬起来。

第二条,空腹晨练。尤其是那种“越冷越锻炼”的老年人,穿着单衣在公园里挥拳踢腿。空腹+寒冷+运动,这三重打击足以让血压瞬间失控。不夸张地说,这种场景我们每年都能看到“倒地不起”的人。

第三条,热水澡一洗就是半小时。冬天洗澡舒服,但别忘了:热水也是血管的兴奋剂。

热水刺激皮肤,血管扩张,血压下降,站着洗久了容易脑供血不足,尤其是洗完突然起身,容易发生晕厥,甚至跌倒脑出血。建议洗澡用坐凳,水温控制在40℃以下,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

第四条,熬夜打牌、聚会、打游戏。这些行为看似“放松”,实则是给身体加压。熬夜会打乱内分泌和血压节律,提高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别小瞧一点点睡眠不足,它可能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五条,暴饮暴食、饮酒过度。冬天进补的多,火锅、烧烤、白酒轮番上桌。你以为吃得热乎是养生,其实是血脂暴涨、血压升高的导火索。高脂饮食会让血液更黏稠,血栓更容易形成。再加上酒精扩张血管,一收一放之间,脑供血就容易出问题。

这些动作,每一个都不起眼,甚至被误认为是“健康生活方式”。但只要你有一个高危因素,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史、家族脑梗病史,上面这些行为就可能是压垮你的“最后一击”。

别觉得脑梗离你很远。临床上30岁出事的,不是少数。尤其是现在年轻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作息乱、饮食差,血管年龄早就超标了。我们做颈动脉超声时,经常能在三十多岁人身上看到斑块,这种人一旦遇上寒冷刺激,脑梗风险直线上升。

最可怕的不是血管差,而是你自己不知道它差。

有个病人三十九岁,没啥病史,工作压力大,天天熬夜、外卖、咖啡、抽烟。某天洗完澡突然晕倒,送来时已经偏瘫。

家属说他“身体挺好,从来没住过院”。但CT一看,脑部已经大面积缺血。我们用尽办法,还是没能完全救回来。事后他太太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他从来没觉得自己会生病。”

脑梗不挑人,只挑时机。

冬天就是最好的“下手时机”。血管最脆弱,身体最容易忽视信号。很多人前一天还在健身房撸铁,第二天就进了ICU。

不是吓人,而是这事真的见得太多了。脑梗的前兆,有时候就在你忽视的头晕、手麻、走路不稳、说话含糊里。但很多人一笑而过,觉得“可能没睡好”,等到症状明显时,已经来不及。

真正能救你的,不是医院,是你自己早一点警觉。

冬天,宁可窝在家里刷点短视频,也别去做那五件“看似健康”的事。不是提倡懒,而是提醒你:在身体没准备好的时候,别硬冲。血管不是靠意志力扛出来的,它讲的是物理规律、化学反应、生理基础。

如果你有高血压,一定要按时服药,且不能擅自停药或乱吃药。有些人觉得“血压好了”就停药,结果血压反弹更厉害。合理使用钙通道阻滞剂、ACEI类药物,可以保护血管内皮,减少脑梗风险。吃药别怕,怕的是你不吃药。

血脂高的,别指望红曲米、保健品“降脂”。他汀类药物仍是目前最有效的降脂药,得医生评估后开。别自己网上买,更别听信“吃了会肝损伤”就拒绝吃。有问题复查肝功能,不吃药你可能连复查的机会都没了。

血糖高的,冬天更要小心。餐后血糖高容易导致血管炎症反应,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药物可以帮助控制血糖,但关键还是作息、饮食、体重管理。

说白了,冬天就是一场人体“血管大考”。你平时积累的坏习惯、没处理的慢性病、忽视的症状,都会在这一季爆发。逃得过一次,逃不过第二次。与其等病倒再求医,不如现在就把那五件事戒掉。

不怕你懒,就怕你乱动。不怕你怕冷,就怕你不戴帽子、不穿袜子、不护颈。血管怕冷,不是说说而已。寒冷时做好保暖,比吃一百种保健品都强。

你问我冬天怎么养生?最好的方式是:睡够觉、吃清淡、别乱动、按时吃药、定期复查。听起来不刺激,但实用。真正能救命的,从来不是“偏方”,而是你对身体的尊重和警觉。

如果你已经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或者家里有脑梗病史,那就更别逞强,“我还年轻”“我没事”的侥幸心理,是最危险的毒药。脑梗发作时,一分钟就是一大片脑组织在死亡,时间就是大脑,但最好的“抢救”,其实是你在发病前的自觉。

天冷了,真的别硬撑。

你以为是锻炼,其实是冒险;你以为是养生,其实是折腾血管。

宁可窝在沙发上,刷半小时手机,也别在寒风中跑步、洗澡、喝酒、打牌。这不是懒,这是聪明。

你平时有没有做过文中这五件事?你对冬天的危险行为有没有新的认知?欢迎在评论区聊聊,看看大家都踩过哪些“脑梗雷区”。

参考文献:

[1]张晓丽,王建军.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24,62(2):33-36.
[2]刘玉婷,高磊.冬季低温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及机制探讨[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42(11):1191-1195.
[3]李婧,王强.脑卒中高危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25,25(4):420-425.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