钼市变天!中小厂产能利用率跌破70%,两类企业能活下来
发布时间:2025-10-22 17:51 浏览量:4
10月22日下午,河南一家年产500吨钼铁的小厂老板盯着刚收到的钢厂报价单叹气:"承兑价才27万元基吨,比上周又降了6500元,而钼精矿成本就占25万,开工一天亏一天。"他的工厂上周刚把产能利用率从65%砍到50%,而这样的情况在钼行业早已不是个例。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10月22日最新数据显示,国内钼冶炼行业整体产能利用率已降至72%,其中中小厂直接跌破70%,陕西、辽宁等产区甚至有30%的中小厂陷入停产半停产状态。在钢招压价、原料紧俏、出口受限的三重打击下,钼市正经历剧烈洗牌,而手握资源的矿企和深耕高端赛道的技术型企业,成了乱世中的"幸存者"。
2025年的钼市对中小厂来说,堪称"开门遇冰山"。成本端的压力先把利润空间挤成了薄片,前三季度国内钼精矿供应缺口达5900金属吨,矿山品位从2010年的0.15%降到0.11%,开采成本十年涨了80%,钼精矿价格居高不下。中小厂几乎没有自有矿山,100%依赖外购原料,原料成本占比高达85%,光是买矿的钱就吞掉了绝大部分收入。
更要命的是环保成本陡增。新实施的钼焙烧烟气SO₂排放标准收紧至50mg/m³,中小厂改造脱硫设备至少要花几百万元,河北一家小厂老板算过账:"改造费够付半年工资,不改就只能停产"。
需求端的疲软则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钼的主要消费端钢铁行业表现低迷,316系不锈钢上半年产量同比下滑3.49%,钢厂对钼铁采购量减了12%,还一个劲压价,部分钢招承兑报价已下探至27万元基吨。更糟的是出口路被堵死,2025年2月实施的钼粉出口管制,让依赖低端出口的中小厂直接断了销路,1-8月国内钼粉出口量同比暴跌60%,出口金属量也降了17.4% 。
"现在是两头受气,矿商涨价,钢厂压价,中间的我们成了夹心饼干。"辽宁一位钼铁经销商透露,中小厂的货就算便宜500元/吨也没人要,钢厂只认大厂货,怕成分不达标影响钢材质量。
在钼价剧烈波动的当下,最稳的当属手里有矿的龙头企业。中国占全球钼供应近70%,但优质单一钼矿储量仅够开采15年,资源稀缺性愈发凸显,这让有矿的企业天然具备"护城河"。
洛阳钼业上半年利润逆势增长,关键就在于其三道庄、上房沟矿山年产钼3.8万吨金属量,自有矿供应占比达75%,自给成本比外购价低30%以上。即便钼铁价格下跌,自有矿带来的成本优势也能保住利润空间。金堆城钼业更狠,不仅有陕西金堆城这样的核心矿山,还并购了智利伴生钼矿,伴生矿吨钼现金成本仅8-12美元/磅,比国内单一钼矿成本低不少,三季度钼产品毛利率还维持在38%。
资源型企业还能拿到政策红利。钼被列为国家战略性矿产后,资源保障政策向龙头倾斜,金堆城钼业就拿到了国家专项贷款,用于矿山智能化改造,选矿回收率从85%提至92%,进一步降低了单位成本。反观中小厂,既无资源储备,又难获政策支持,在成本战中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如果说资源型企业靠"先天优势"活下来,那技术型企业就是靠"后天努力"打开了生路,完美避开了传统市场的低迷。
高端钼制品的需求正在爆发式增长。1-8月国内新增风电装机57.84GW,同比激增72.1%,每兆瓦风电需钼铁100-120公斤强化叶片与塔筒,带动高端钼合金需求涨了22%。半导体领域更夸张,先进制程用99.99%纯度电子级钼靶材需求年增35%,还能溢价30%,普通工业级产品根本替代不了。
技术壁垒成了最好的"护身符"。航空发动机涡轮盘用钼合金要承受1200℃高温,纯度必须达99.995%,国内没几家企业能做。金钼股份投了20亿元建高端钼合金生产线,其半导体用钼靶材通过了中芯国际验证,上半年高端产品收入占比从25%提到42%,毛利率高达55%,比卖普通钼铁赚得多得多。
提前布局新兴赛道的企业更赚得盆满钵满。光伏薄膜电池钼背电极需求年增35%,氢能储运设备用含钼双相不锈钢渗透率已达60%,江苏一家专注氢能用钼制品的企业,2025年订单排到了明年二季度,产能利用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这些企业根本不愁卖,自然不受传统市场低迷的影响。
当前的钼市调整,本质是"低端过剩、高端短缺"的结构性矛盾爆发。国内前五大钼企业市占率已超65%,较2020年提升18个百分点,未来三年可能突破80%,行业集中度提升已成定局。
对中小厂来说,并非完全没出路,但必须放弃"靠规模赚差价"的老思路。辽宁一家小厂转型做钼酸钾农业应用,依托当地农业大省的需求,上半年营收逆势涨了15%;河南某企业专攻钼废料回收,用湿法冶金技术把回收成本控制在6-8美元/磅,毛利率达28%。但这种转型都是"小而美"的路子,没法跟龙头比规模,只能靠精准定位活下去。
对整个行业而言,洗牌反而是件好事。中小厂退出缓解了低端产能过剩,龙头企业能更集中精力搞技术升级。2025年1-8月国内钼品净进口量达1.28万金属吨,同比增长198%,进口的多是低端原料,出口的则是高端钼合金,贸易结构正在优化,中国钼业正从"原料出口国"向"高附加值制造国"转型。
钼市洗牌,洗出的是产业升级的方向
2025年的钼市,一边是中小厂的"寒冬",产能利用率跌破70%;一边是龙头企业的"暖春",资源型企业盈利稳增,技术型企业订单爆满。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格局,其实是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
钼早已不是单纯的钢铁添加剂,而是风电、半导体、氢能等高端制造领域的关键材料。未来的钼市竞争,拼的不再是"谁能生产",而是"谁有资源"和"谁有技术"。手握优质矿山的企业,能靠成本优势穿越周期;深耕高端赛道的企业,能借新兴需求实现增长。
对投资者和从业者来说,现在的调整期正是看清方向的好时候:资源型企业的稳健性值得长期关注,技术型企业的成长性更具想象空间。正如行业专家所言,这场洗牌过后,中国钼业将更具全球竞争力——而这,或许就是钼市变天的真正意义。
- 上一篇:前瞻布局引领行业革新,骆驼新一代起动锂电池闪耀市场
- 下一篇:阿克苏林果绘就产业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