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天!10月22日,CBA传来辽篮双子星和王俊杰的最新消息
发布时间:2025-10-22 17:11 浏览量:3
10月21日清晨,沈阳桃仙机场,两名20岁出头的少年背着同款双肩包,在辽篮工作人员的目送中踏上飞往马德里的航班。张峻豪、黄秋实,这对上赛季还活跃在U系列赛场、却因“群殴事件”被中国篮协处以三年禁赛的“问题双子星”,正式以租借身份加盟西班牙毕尔巴鄂俱乐部,将征战2024-2025赛季西甲U22联赛。辽篮在官宣海报上写下八个字——“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既像叮嘱,更像自救。
一纸禁赛令把两人挡在国内赛场之外,直到2028年7月才能解禁。对职业球员而言,四年空白等于半座职业生涯的坟墓。辽篮管理层权衡再三,决定复制“余嘉豪路线”,把刺头送到欧洲最讲究团队与纪律的西班牙青训体系里“回炉”。毕尔巴鄂方面看重的是中国球员背后的市场与身体天赋,开出的条件是:一年保底30场U22联赛、15场一线队训练,外加西语强化课程。若表现达标,2025年夏天球队拥有优先续约权;若提前回国,违约金由球员自理。这份“对赌式”合同,把压力直接甩给两个年轻人。
张峻豪1米92,主打双能卫,去年U19场均18.3分6.4助攻,三分命中率39%,是辽篮青年队进攻发动机;黄秋实2米06,臂展2米18,面框技术细腻,被教练组称作“会投三分的李晓旭”。可天赋背后,脾气同样突出:今年8月与山东青年队的热身赛,两人因一次恶意犯规引爆群殴,录像里张峻豪冲在最前,黄秋实挥拳落空,却打翻场边计分牌。篮协罚单措辞严厉——“挑起事端、性质恶劣”。辽篮原本打算新赛季把他们提拔上一队,罚单一出,计划全部打乱。俱乐部内部曾讨论“冷处理”,让二人先去CBDL(发展联盟)低调一年,但CBDL同样隶属篮协系统,无法注册。放眼全国,只有彻底跳出中国赛事体系,才能绕过禁赛。欧洲成为唯一出口。
西班牙U22联赛被誉“小西甲”,巴萨、皇马、巴斯克尼亚等豪门的青年军悉数参战,比赛节奏、吹罚尺度、战术素养全面高于国内同龄。毕尔巴鄂上赛季常规赛第四,主打高压防守与转换进攻,正好补齐二人最缺的“持续对抗”与“瞬间决策”。球队主帅乌奈·洛佩兹看过录像后给出评价:“张的左手突破很有爆发力,但停球太早;黄的投篮手型柔和,却不喜欢身体接触。他们必须学会在0.3秒内做决定,否则坐穿板凳。”为了尽快融入,两人从周一到周五上午学西语,下午与一队合练,晚上加练力量。俱乐部安排寄宿家庭,房东是退役女篮球员,一日三餐低油低盐,彻底告别沈阳的烧烤与锅包肉。
辽篮为此付出不菲代价:除承担50%薪水,还额外支付“青训补偿”——一旦未来两人回国,辽篮拥有优先签约权,且转会费不得低于当时身价的120%。副总经理刘子庆直言:“算经济账不划算,但算人才账必须赌。把他们放国内四年,人就废了;送出去,哪怕只有一人打出来,就能堵住后卫线或四号位的窟窿。”俱乐部更长远的目标是建立“欧洲跳板”模式:今后每年挑1-2名青训尖子赴西,既避开国内赛事真空,又提前适应欧洲体系,为将来冲击NBA或高水平欧冠积累经验。张、黄成为第一批试验品。
隐患同样明显。西班牙球队优胜劣汰极其残酷,一旦训练强度跟不上,随时下放第三级别甚至青年B队;语言关、思乡关、裁判尺度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国内并非没有前车之鉴:2016年曾凡博在格拉纳达青年队场均仅5分,最终提前回国。心理导师已介入远程辅导,每周一次视频通话,帮助两人建立“小目标”——第一个月熟悉战术本,第二月进入轮换,第三月争取首发。张峻豪在出发前夜发朋友圈:“四年太长,只争朝夕。”黄秋实则把微信头像换成毕尔巴鄂队徽,签名写着:“要么变强,要么回家。”
辽篮官宣最后一句写道:“期待你们学成归来,未来为辽宁篮球贡献更强大的力量。”翻译过来:球队已把未来的一部分押在伊比利亚的海风里。至于结果,只能等2025年夏天,看双子星是带着西甲镀金合同荣归,还是拖着行李箱悄然返乡。沈阳的球迷已把日历翻到四年后,有人在论坛留言:“如果那时他们真能扛起辽篮后场与禁区,今天的罚单就是老天开的一道缝。”
距离全运会U22男篮开赛仅剩两周,辽宁代表团却收到一条意外短信:核心锋线王俊杰因“个人职业规划”宣布退赛。没有伤情报告,没有官方挽留,只有一句“感谢理解”。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去年亚洲杯横空出世的“国产塔图姆”,为何在辽宁最需要火力的时候选择抽身?表面看是球员个人取舍,深层却扯出辽篮青训链条的隐忧:当“即战力”成为可以议价的热门商品,靠“临时引援”续命的旧剧本,终于踢到铁板。
王俊杰并非辽宁青训“原装”。2021年,他从山西转投辽宁,代表沈阳二中打耐高,随后被宁波大学截胡征战CUBA。上赛季CUBA决赛,他场均24+10+4,带队夺冠,个人荣膺MVP。辽宁U22主帅原本把他视作“空降王牌”,与留美归来的张陈治锋组成“双锋线”,目标直指金牌。可随着亚洲杯表现水涨船高,经纪团队给出评估:提前参加全运会一旦出现伤病,可能损失百万级商业合同。权衡利弊,王俊杰决定放弃短期荣誉,专注准备明年选秀。辽宁方面曾尝试提高出场费、承诺商业分成,甚至拉上省体育局领导出面,仍未能改变结果。球员一句“对不起”,让整套备战方案瞬间崩盘。
尴尬背后,是辽宁青训“失血”加剧的现实。过去十年,辽篮一线队凭借郭艾伦、赵继伟、韩德君、张镇麟这批“黄金一代”横扫CBA,但U18以下梯队已连续三年无缘全国四强。好苗子外流成为常态:刘金雨去了广州,何佳轩转投新疆,年仅15岁的“小周琦”王玺铭被上海久事提前签走。基层教练透露,省内注册U系列球员数量五年缩水30%,原因无外乎“升学通道窄、待遇低、出头难”。沈阳三十一中主教练王红军直言:“我们辛辛苦苦培养的孩子,大学一毕业就被外省俱乐部高价挖走,辽宁留下的是‘壳子’,不是‘芯’。”
为了填补空缺,辽宁省体育局近几年习惯“买即战力”——全运会男篮成年组靠高诗岩、朱荣振租借摘银;U22组引进王俊杰、刘懿霆;U18组甚至去海外拉练“捡”混血球员。短期奖牌到手,长期根基却愈发空虚。此次王俊杰“放鸽子”,把最疼的一块遮羞布扯下:当球员身价暴涨、选择权增多,“临时雇佣军”模式随时可能翻车。更可怕的是连锁反应:如果外部引援不再可靠,自家后院又青黄不接,辽宁篮球的“金字招牌”靠什么维系?
危机也孕育转机。王俊杰缺席后,教练组被迫把17岁的梯队小将邢维皓、19岁的二队射手刘星言提上一队。两人合计CBA出场时间为零,却要在全运会面对广东、浙江的围剿。省体育局连夜召开“青训自救会议”,提出三项补救:一,未来三年投入1.2亿元重建校园梯队,与沈阳、大连、鞍山三市教育局共建“篮球重点班”,小升初、初升高打通升学绿色通道;二,提高基层教练待遇,高级教练年薪对标重点中学高级教师;三,设立“辽篮青训基金”,凡代表辽宁出战全运会并取得奖牌的本土球员,一次性奖励30万—100万,并优先推荐进入一线队或CUBA名校。文件最后写道:“不再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孩子身上。”
球迷的耐心有限,竞技体育更不相信眼泪。王俊杰的“爽约”像一盆冰水,让辽宁篮球彻底清醒:靠金钱临时买枪,只能赢得一场战斗;靠体系批量造枪,才能赢下整场战争。全运会哨声响起时,辽宁U22也许还是“最嫩”的那支球队,但若因此被迫激活自己的血脉,谁能说这不是“破茧成蝶”的第一步?毕竟,真正的王朝从来不是拼凑出来的,而是从自己泥土里长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