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灵丘县志校注本010:卷一:方舆志·山川

发布时间:2025-10-19 06:10  浏览量:3

灵丘之山脉,自太行而来,由雁门入应州,至浑源突兀而起,为恒山;逶迤而东、而南,为县之太白、隘门、崿道等山;腾达入倒马、铁岭。此则阖邑山之大势也。

按:太白山,为邑诸山之最,距治南二十里。高极云表,磴道十八盘,恒称险峻。每欲雨、雪,巅上云气如覆幢,士人望之,以卜晴晦。谚云:南山戴帽,下雨无道。值雨雪初霁,平地流云高数丈腾跃,山家屋舍以为常。山多丛木、丰草,樵采者及麓即返,缘邑中兵后,村落半虚,空谷久无足音,虎狼遂踞成穴宅,岁时报噬伤人畜甚夥,坐是无敢至巅。山有钟乳穴,穴中滴乳若悬穗然,士人不知采。初夏雨过,积霰经旬不没。岩壑间时有古冰,厚数尺,历四时不少减,士人称千年冰云。山之南面,地广衍,多平畴,产黄花、蕨菜于错薪中。明万历间,曾遣中使采矿此山,驻节邑城。经年后,以入不偿出,骚苦不堪,民死亡枕藉,奏罢之。至今遗有炉灶、洞穴,种种封锢甚谨,无敢窃者。一山屛列,鸟道插天,俗人又称太白巍焉。

隘门山,距县东南二十里。壁立直上,极为险隘。下有溏河经行,潆洄喷射,昼夜时作鼙鼓声。冬春两季,水涨至山足,梯路俱绝,行人皆却步。后魏于此置义仓。宋设关防,以稽行旅。

圣水山,距县西北三十里。山下有泉,滮滮溅珠,晴雪飞舞。天久旱,取泉祷雨,辄应。

花山,县西北二十里。多杂卉,每春时灿发,五色陆离,望之第见山如错绣,故名。

崿道山,俗呼二道峡,县东北二十里。奇险过隘门,两峭壁笏立数千寻。山树交结,大类瞿塘三峡。中有溪路,阔数尺,仅容骑。仰视天光一线,非子午不见日月。行人偶一发声,振响岩谷间,群鸟飞鸣,丝拍竟奏,非好奇者,至是几闷绝。暑月不敢行,恐骤雨时过,山水暴涨,乱石蜣转而下,无以避其怒也。

龙泉山,县东北二十里。下有泉,滮发石隙中,淙淙作高山流水之操。

孤山,县东十八里。凡山皆有支脉,或数百里一起伏,数十里一起伏,低昂回顾,矫若蜿蜒,山之形势,大较然也。惟孤山撮然平野中,不事附丽,自成鼎峙;从他山望此,俨如一沙乳。春夏之交,草色芊绵,旋旋螺之迸出也。

三山,县东二十五里。三峰巍立若笔阁,然势不甚峭。无草木,荡焉古丘垒状。三山堡坐踞其前。地多渠壑,路繁杂,突入者,辨不得出。骤有小警,士人凭险以恃焉。

枪岳岭,县东二十里。无磴路,直上数千仞。凿壁数十盘,蚁附而登,数步一息;石齿皆斧锯痕,每一经过,足未有不茧者。岭上下多产野芍药,黄白最繁,一丛数十本;入夏,蜂采之声,不绝于耳,士人徒作道旁观,无解移植者。地常薮盗,以壤接蔚郡、广昌两界,时烦顾虑耳!

遗钗岭,县东二十五里。两旁高山峙立。相传妲己过此堕钗,故名。岭势陡绝,盘路纡回,虽盛暑过之,山风起栗,声势怒号,人骑多不自持。

义泉岭,县北三十五里。势不甚峻,顶上皆阡陌,久芜不治。岭腰有界石,与广灵分壤。

骆驼山,县东北十五里。两峰若驼背,苍然欲颓状而得名。

团山,县北二十二里。形如覆釜,无草木。山麓设邮递,即呼团山子铺。

黑山,县北三十二里。山石作煤黛色,因名。

觉山,距县东南三十里。由隘门山峡入,取道岩石间,路仅容骑。右壁峭插干霄,悬崖山木侧出,间以寿藤,如设游幢;左则绝涧数百丈,下有怒湍奔流,轰然晴雷之起足下,耳目所摄,心胆俱怖。山之腹,地土平衍,后魏建有广刹,至今尽废,仅存佛舍、经堂数楹而已。

红山,县西六十里。石色如赭,夕阳初旭,烂然金紫。

漫山,县西北七十里。无层峦危峰之腾达,山势纡徐而旋折,故名。

鼓子山,县西三十里。平地突兀,俨一石鼓立田中。山侧地称饶沃,多不治,缘兵燹、灾祲后,居民逃亡殆尽,遂废弃隶荒土,以待开垦焉。

流石山,县西五十里。石理斧劈,侧然建瓶。

野窝岭,县西南三十里,为行旅入铁岭口孔道。山半有旧日矿洞,遗砂灼灼,尚积林麓。地多虎,夜常突出。

烟熏崖,县南四十里。凡山石,或苍翠,或丹碧,或黑白,其土骨然也。朝暾夕曛,晴岚阴霭,青黄错出,此则气所蒸耳。惟烟熏崖,无冬春,树木皆窅黑,浓如墨渍;石作火烬色,余煤浮起,殷殷欲飏。

鹅毛岭,县南七十里。路丛歧,多薮盗。以距村甚远,樵径错出,时滋延蔓。自高鼎就抚,而南山中村民始称贴席。

灵丘为云中最高地,故多上脉而少末流。惟西有滱水,又名溏河,自浑源发源,与汤头泉水汇流入县境;经城南,复汇众水,由隘门峪口过觉山,凡数百里,入倒马关。此则水之大略也。

滋水,县西南回岭,悬流五丈,湍激之声震动山谷。东流入溏河。

丰水,县东南平地一山,乱泉涌出,东流为葫芦水。有丰泉神祠在焉。

驮水,县南十里。俗传僧畜驴驮桶,自下山取水,时人识之,僧遂酌水注桶,自驮而去。

黑龙河,源出县西四十里黑龙谷,上建黑龙神庙。南入溏河。

白马泉,县西北四十里。旧传汉文帝在潜邸时,经此乏水,白马跑地得泉。

马跑泉,县南九十里。俗传杨彦朗统兵至此,渴甚,忽见白鹿,射中驰追,惟箭插地,马以蹄跑地,泉即涌出。北注溏河。

落水河东十五里。每山水泛涨,则乱石顺流蜣转。雨霁后,仍然故道可趾。

白龙池,县西北三十余里。相传元时建庙其侧,每天旱取池水祈雨时,见白龙如蜿蜒,出没池中,即雨。

觉山井水,县东南三十里。环堵皆山,而井在其中,深可三百尺。

甘泉,县治西圃内。甚清冽,与惠泉颉颃,体稍重耳,为全邑甲。

以上皆宋本。

按:圣水山即龙泉山,在县东北三十里。山之麓,一泓径尺,涓涓有声。

祀龙神于泉傍。天旱祷于神,用瓶取圣水,迎置城神前,日夕拜祷;得雨后,仍送水入泉内。康熙十九、二十两年,连遭奇旱,辄往祷,颇灵。因率邑人私祝曰:惟冀两泽不愆,稍得收获,秋成毕,率邑人祭报,岁以为常。然未闻县之西北,又有所谓祷雨处也。今志云:圣水山在西北三十里,龙泉山在东北二十里。龙泉、圣水分作两山,东西既讹,里数亦舛,是必有误,故仍其旧刻,而复为辨之。

按:《浑源州志》云:“滱水在浑源城南七里,出翠屏山,东南合温泉入灵丘界,注溏河。”又云:“呕彝河,在城东南五十里枪峰岭东南,流经灵丘,注卫河,又名溏河。”《周礼·职方》曰:“并州,镇曰恒山,川曰呕彝”即此。是滱水发源于翠屏,溏河发源于呕彝,明系两水,至灵丘合流,注东南,入倒马关。两水不能并称,故止称溏河,而不知其有滱水之合流也。今志云:西有滱水,又名溏河,则是一水矣。附述之,以备考云。

环邑皆山,惟太白拱峙邑南,绵亘数千里,层峦叠秀,危峰插天。列壁画图,岚翠落风尘之表;遥青入座,烟云生衣袂之间。清署燕闲,不离形影,如逢卓友,如对高人,真诸山之冠冕,乃一邑之巨观也。

觉山,别一洞天,崇岩邃谷,层坂悬崖,既窅绝以深幽,亦轩然而旷远。峰回岫起,恍如凤翥鸾骞;湍激泉飞,奚啻堆琼漱玉。祗园座下,香雾霏霏;铁冠岩前,流云冉冉。塔耸千寻之倒影,井探百丈之灵源。残碣堪扪,传灯不远。蹑斯境者,骀宕春风,顿忘塞外;缤纷杏雨,何异桃园。邑中胜地,无逾于此,余不足纪矣。

宏誉识。

又按:志中有滋水、丰水,白马、马跑等泉,考之古志皆载,询之邑人则皆不知其处。岂陵谷变迁,古有而今无耶?黑龙河、白龙池则仅存其名,而水亦涸矣。

并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