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赵子岳补发的存款,够买北京两套房,为何他一分也不要?
发布时间:2025-10-07 01:57 浏览量:4
在1959年上映的电影《青春之歌》中,他戏份不多,但却在有限的镜头里,将伍仁贵这个剥削阶级老地主的贪婪和绝望,刻画得入木三分。
那句“我的麦子啊”他台词,令我们记忆犹新。
在1961上映的电影《暴风骤雨》中,他又通过朴实无华的表演,将一个充满市井智慧的车把式老孙头,塑造得栩栩如生。
而在1962年上映的电影《锦上添花》中,他又把那个绰号为“老解决”的火车站老站长,那热心助人,又笑料百出的一面,展现得活灵活现。
还有在1964年上映的电影《小二黑结婚》中呢,他又以掐指算黄道吉日的迂腐形象,把“二诸葛”这个封建迷信家长的愚昧与固执,演绎得惟妙惟肖。
是的,他就是赵子岳。
他一生恪守艺德,以质朴深厚的表演,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小人物”形象,呈现在银幕之上,存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但当我听到了他昔日北影厂的老同事,所讲起的那些关于他的一些小故事之后,我对他那德艺双馨、淡泊名利、老骥伏枥的品德,更为敬仰。
今天,雅清就想利用这个时间,跟大伙讲讲关于北影厂老戏骨赵子岳鲜为人知的9件事。
还原银幕之外更为真实质朴的老演员。
赵子岳和于蓝同为北影厂最早的电影演员,两人曾在《林家铺子》、《萨里玛珂》等电影剧组,有过合作。在工作上的搭档,在生活中,也是好朋友。
于蓝和赵子岳在电影《林家铺子》中
大家都知道,于蓝是从延安走出来的红色影星,她在电影《烈火中永生》中所塑造的江姐的形象,不知感染过多少人。但于蓝回忆起赵子岳,言语中却充满敬佩之情。
“他是真正的老革命”。于蓝说。
赵子岳出生于1909年7月31日,是山西临汾市古县城关镇人。
古县城关村赵子岳故居
1926年,他就加入了共青团,1934年,在石家庄正太铁路扶轮小学担任音乐教师期间,惊闻日军入侵我东三省,他义愤填膺,组织起了一个歌咏团,用歌声和演讲的方式宣传抗日。
赵子岳早期参加抗日宣传的老照片
这期间,他与石家庄的地下党取得了联系,并因表现突出,而于1936年12月12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赵子岳来到太行山区,并在中共太原区委宣传部工作。后来他又组建了太行山剧团,并担任副团长。
太行山剧团的老战友们(左二为赵子岳)
虽然这个剧团人员很少,但却个个勇猛,不仅创作演出了众多抗日剧目,而且还会随时进入战斗状态。
1940年,他就和文工团员们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记得有一次,“百团大战”已经进入最后的一场战役,有9路敌军围攻一二九师司令部所在的宋家庄。而为了麻痹敌人,赵子岳所带领的剧团演员仍坚持在村里演出,直到半夜才撤离。
当时危险近在眼前,但赵子岳却不慌不忙,胸有成竹,带领所有演员趁着夜色安全转移。当他们登上半山腰,回头再看,发现敌军早已进村,并且已经互相对打起来了。这时他们一边感叹“离死神只差半步”,一边又被眼前的场景逗得乐不可支。
电影《戴手铐的旅客》剧照
此后,赵子岳还组建了太行军区京剧团,演出《打渔杀家》等剧目,很受八路军和当地群众的欢迎。
1949年全国解放后,赵子岳被选为山西省戏剧家协会的副主席。
所以按照这个资历来讲,赵子岳的确比于蓝更早参加革命。
他是昔日北影厂最早的老党员之一。
赵子岳自幼就爱好文艺,喜欢画画和唱歌,并且颇具天赋。1931年还考入了杭州国立专科学校,学习美术专业。
所以在太行山区从事宣传工作期间,他如鱼得水,不仅负责画宣传画,而且还会编词作曲。由他创作的太行区党校校歌曾广为传唱。
同时他的表演才能也显露无疑。在《打渔杀家》中扮演丑角教师爷,一出场便能引起观众的满堂彩。
这时,在一二九师“先锋剧团”担任团长职务的吕班,注意到了这个在舞台上异常活跃的演员,因此将他借调到“先锋剧团”,在话剧《前线》中出演一个角色。
话说这个吕班,来头不小。他虽比赵子岳小3岁,但17岁就已经在北平的电影圈出道,25岁便因在电影《十字街头》中出演大学生阿唐,而声名鹊起,成为了电影明星。
1938年,26岁的吕班,就已经在“抗大”总校文工团担任正团职的艺术指导员了。1943年创作出了话剧《前线》,在太行山地区长时间巡演,取得了巨大成功。
吕班
在《前线》演出期间,赵子岳所表现出的敬业精神和人品,都给吕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950年,吕班进入新成立的北影厂,并担任了北影厂首部电影《吕梁英雄》的导演一职。当他带领剧组前往山西选择外景的时候,再次与赵子岳相遇。这时的赵子岳,已经是山西省剧协副主席,但他却表现出了对电影表演的极大兴趣。就这样,吕班给他在《吕梁英雄》中安排了一个戏份不多的角色——农民康天成。
虽说这是赵子岳第一次尝试电影表演,但他在镜头前的表现,却是那么朴实自然。这令吕班很是欣喜。次年筹拍电影《新儿女英雄传》时,他就将黑老蔡这个重要角色,安排给了赵子岳。
这次赵子岳的表演同样充满泥土气息,就像真正从庄稼地里走出来的一样。与那些矫揉造作的明星,有着明显的不同。而这样的“工农兵”形象,才是新时期的银幕,最需要的。
因为黑老蔡这个角色的成功,使得赵子岳萌生了想成为专业演员的念头。于是他如愿进入了北影厂演员剧团。
北影厂最早一批电影演员合影(三排左6为赵子岳)
此后,他又在吕班执导的《六号门》、《英雄司机》等电影中出演了角色。所以说在赵子岳从艺的道路上,吕班是他的伯乐和恩师。他一辈子都感激他。
可是没想到,赵子岳的这一选择,却为他招来了不少流言蜚语
因为当时,赵子岳已经在行政岗位上干出了一些成绩,前途无量。
但这时,他却执意要做一名普通演员。那他究竟图个啥?
这不合常理的选择,为此招来诸多猜疑。
有的说,他是不是犯什么错,被贬了?
还有的说,他是不是为了离开他的妻子,所以才从太原调到北京?
其实,赵子岳之所以选择成为专业演员,唯一的原因,就是热爱。
这就跟北影厂另一位大明星大导演崔嵬的选择,是一样的。崔嵬也是为了成为演员,而辞去了中南文化局局长兼中南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的职务。
年轻时的赵子岳、张健夫妇
而且张健和赵子岳一样,也是很早就走上了革命道路。
两人因相同的信仰和理想,而走到一起。
婚后生下了一个儿子。
当年,赵子岳和张健一同进入到了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工作。赵子岳负责宣传,张健则被分配到战地医院。
在战火硝烟的年代,他们共同经历过生死的考验,和战争的洗礼,既是夫妻,又是战友。
这样的感情,最为牢固。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在山西太原安下家来。后来赵子岳调入北影厂演员剧团,张健也随后进入到了北影厂,从事后勤工作。
为了支持丈夫的演艺事业,张健主动承担起了操持家务和照顾儿子的责任。
但这样幸福温馨的场景,却随着一场运动的到来,戛然而止。
1966年8月,赵子岳、张健夫妇,连同谢添、杨雪明夫妇、陈怀恺、刘彦弛夫妇、桑夫、赵莹夫妇等一起,被打成了“黑帮分子”,遭到批斗。而且在他们家的门框上,还贴上了具有羞辱性质的给色对联。
这时张健其实已经退休了,并且疾病缠身。有人劝她为自己和孩子着想,赶紧跟赵子岳离婚,但她坚决不肯。于是她遭到非人对待。那些“小将”,逼迫这个卧床不起的老人,跪在批斗大会上认罪,但张健厉声质问:我参加革命的时候,你还穿开裆裤呢,我有没有罪不能由你说了算。
因为张健性格刚烈,所以她受的罪更多。在赵子岳被安排到农村劳动期间,张健还被勒令打扫厕所,每天只靠一个面部充饥。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在不到几个月的时间,就撒手人寰了。
张健走的时候,赵子岳还在外地,直到妻子永远地闭上眼睛,他被批准回家办丧事。
妻子的离开,令赵子岳悲痛欲绝。他的手上,攥着妻子写给他的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走了,你要坚强。生命比什么都宝贵,所以一定要好好地活下去。
这张纸条,如同信物,被赵子岳一直珍藏在身边。
1966年,风暴来临,北影厂成了最乱的单位之一。
最初赵子岳认为自己历史清白,根红苗正,经得起查。
但很快他就发现自己错了。
混乱的年代,黑白曲直,全凭人的一张嘴。
1966年5月,他还作为中国电影代表团的成员,前往日本进行访问。
但回国后不久,他就成了演员剧团“一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因为他当时担任着北影演员剧团团长的职务。
而且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那个在运动中,斗他最狠的人,竟然还是自己曾非常“看好”的一位年轻演员。
那位年轻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进入北影厂后,先做配角演员,出演过《小兵张嘎》等电影。后来在运动中受到重用,陆续主演了好几部电影。
1966年8月,这位演员成了“闯将”,将曾经扶持过自己的许多导演和老戏骨,全都打成了“黑帮”,进行监视和批斗,美其名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但赵子岳生性乐观。尽管他不断被被揪斗、“坐飞机”、“蹲黑屋”,但当他面对那位年轻演员的审讯呵斥时,他还是慢条斯理地回忆自己在延安和晋绥根据地时的陈年往事,桩桩件件,都能摆到桌面。令那位“闯将”很没面子。
于是就从生活细节中寻找赵子岳的“问题”。
有一次,“小将”的眼线,终于发现了赵子岳居然偷偷地去吃了酸羊肉,于是就开大会批斗他。但赵子岳面对咄咄逼人的质问,却非常平静地说,“我肚子里缺油水,不能好好地接受劳动改造,所以我老伴心疼我,让我去吃了顿涮羊肉,你要想吃,我下次叫你一起。”他的一席话,令在场的很多人都哄堂大笑,却唯独那位“小将”,脸上红一阵白一阵。
时间进入70年代末,赵子岳和妻子张健被组织上落实了政策,补发了他被没收的银行存款。
令他万分吃惊的是,他一下子拿到了一万多元的巨款。
那是他的妻子张健,瞒着他,省吃俭用存下来的。
这笔钱,在当时,可以在北京买下两套房了。
当然更可以使得他和儿子一家的生活得到改善。
但是赵子岳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
他把这笔钱,全部捐献给了北影演员剧团,作为“青年演员进步奖”的基金。
方舒、张晓敏、臧金生等众多北影厂青年演员,都曾得到过这个奖。
当时很多人不理解赵子岳的这个做法,但他却说,这个钱,是老伴好不容易攒下来的,对老伴最好的怀念,就是将这笔钱,用到该用的地方。
可能有人会问,赵子岳把那么一大笔钱捐出去,难道他生活很富足吗?
其实正相反。
生活中的赵子岳异常简朴,甚至在有的同事眼中,显得有些“抠门”。他没有高档的服装,住的也是大杂院,而最喜欢的食物呢,不过是一碗炸酱面。
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工作要向上看,生活要向下瞧。
他拍起戏来,无比认真。
1960年凌子风执导《红旗谱》,安排赵子岳出演地主冯兰池的管家李德才。冯兰池由青年演员葛存壮饰演。有场戏是冯兰池走在前面,李德才颠颠地举着鸟笼子跟在后面。当时葛存壮心里有压力,觉得让老团长为自己做“跟班”心里过意不去。赵子岳知道后,马上对葛存壮说,我演的角色,就该为你服务,我们一切都是为了戏好。
而电影《停战以后》中的班县长,也曾令我们难以忘记。而为了演好这个戏份不多的配角,赵子岳也是认真琢磨了角色在每场戏里的准确心理,所以表现出来的效果,才会那么自然传神。
可是在生活中呢,他却十分简朴,而且绝不占公家的便宜。
1987年,董克娜邀请赵子岳在电影《黄土坡的婆姨们》中扮演乐大爷。因为当时赵子岳已经78岁高龄了,所以为了照顾他的身体,他的第二任妻子曹孟珍陪他一同前往剧组。
没想到,当戏份杀青的时候,他却十分认真地将150元的车票钱和餐饮费用,全部都交给了制片主任。这又让剧组人员特别惊讶。
1976年,67岁的赵子岳,已经单身十年时间了。
这期间,有很多热心人给他介绍老伴,甚至还有女明星向他进行表白,但都被赵子岳给婉拒了。
直到他听说了曹孟珍的情况。
原来曹孟珍是河北农村人,比赵子岳小10岁,也是苦出身。她到北京后,一直在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老教授家中做保姆,人品、性格、脾气都很好。老教授一家人,对她赞不绝口。
当有人将曹孟珍介绍给赵子岳时,他二话没说,就答应见面。
赵子岳和曹孟珍
原来赵子岳在择偶方面,也有着与众不同的标准。他认为自己是农村人,也曾长期在抗日根据地工作,身上脱不了“泥土味”,所以找个农村人更为合适。
而见到曹孟珍后,赵子岳更是被她的温柔体贴和忠厚朴实所打动,所以很快两人就举办了婚礼。
婚后,赵子岳感觉自己像是掉进了“蜜罐里”。因为曹孟珍事无巨细,将一切都打点得十分妥当,根本不用赵子岳操心。
对于赵子岳的身体,曹孟珍更加照顾得无微不至。基本上赵子岳爱吃什么、爱喝什么,她都了如指掌。赵子岳和张健的儿子,也对这个继母,十分满意。
赵子岳曾对北影厂的老搭档凌元说,能够找到曹孟珍这个老伴,是我的福气。
赵子岳离休后,并没有放弃工作,安享晚年,而是继续坚持在拍戏。
1980年,他在于洋执导的《戴手铐的旅客》中,出演了男主角刘杰的老战友王丰年、1981年,在凌子风执导的《骆驼祥子》中,出演了买骆驼的老财主、1982年,在谢添执导的《生财有道》中,出演了男主角任老乐、1984年,又在王好为执导的《迷人的乐队》中,出演了曲有本。
此外,在电影《牧马人》、《如意》、《神行太保》、《女模特的风波》等电影中,也有他出演的角色。
时间进入90年代之后,他还有在《编辑部的故事》、《潇洒一回》、《白居易》、《暴风骤雨续篇》、《男人也难》等多部作品中,出现过呢。
1994年,85岁的赵子岳在演完《宫廷斗鸡》,才因为身体原因,而选择了息影。
其实赵子岳晚年的身体一直都很健康。
这一方面是因为老伴曹孟珍照顾得好。另一方面也与他常年坚持锻炼有着巨大的关系。
赵子岳自创了一套“健身操”,操作起来也很方便。那就是拿两条凳子做辅助工具。他先是双手扶着凳子连续深蹲50次,然后又左右扭动腰部各50次,再坐在凳子上、双脚别在床的横木条,身子不断往后仰,重复50次……如此坚持做,他感觉效果不错。
1997年3月25日,赵子岳在北京离世,享年88岁。
据了解,他和张健的儿子并没有从事演艺工作。而是早早结婚成家,有了自己的一双儿女。赵子岳去世后,他的儿子儿媳也继续照顾他的老伴曹孟珍的生活。
赵子岳老师,用一生诠释了戏比天大的信仰。从《吕梁英雄》中的康天成,到《宫廷斗鸡》中的牛国公,他让每个小人物都带着泥土的芬芳。
他在平凡处掘金,于细微处闪光。
角色再小,也注入全部真诚。
生活中,他泥土般的朴素,却散发着松柏般的风骨。
他留给我们的,不只是银幕上的鲜活面容,更是一种踏实、谦逊、深沉的品格力量。
像这样的好演员,如今还有几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