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源困局:责任溯源与破局之路

发布时间:2025-10-17 08:07  浏览量:5

一、规划与投资差距的责任溯源:多方失位的叠加效应

三沙源规划(总投资278亿元、打造五大核心板块的生态文旅新城)与实际建设的巨大差距,并非单一主体所致,而是开发商、政府监管、市场环境三方失位共同作用的结果。

- 开发商:激进扩张与资金失控是主因。四川置信作为项目主导方,对市场判断过于乐观,在22000亩的庞大版图上同步推进房地产开发与文旅配套建设,资金需求远超自身承载能力。其通过“置上股权基金”设立宁夏三沙源新城市发展基金等方式融资,但资金使用缺乏管控,部分资金可能被挪用至海南、贵州等地的其他旅居项目[__LINK_ICON],导致三沙源项目资金链断裂,7个项目逾期交房涉及5214户业主,规划中的四季乐园、开心农场等配套全部停滞。

- 政府监管:审批与过程监管存在短板。永宁县政府在招商引资时对企业资金实力与项目可行性评估不足,未能预判278亿投资规模的风险。项目推进中,预售资金监管缺位,未建立“专款专用”机制,导致销售回款(累计售出超10000套房屋)未有效反哺工程建设。同时,对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步性缺乏约束,使得住宅交付后交通、教育等资源长期缺位,加剧规划落地滞后。

- 市场环境:行业下行成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018年后房地产调控加剧,叠加新冠疫情冲击,银川楼市需求萎缩,三沙源房屋销售增速放缓,资金回笼受阻。原本依赖“销售回款-后续建设”循环的开发模式彻底失效,进一步放大了规划与投资的差距。

二、四川置信的经营困局与撤出根源

四川置信已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与经营困境,撤出三沙源是其无力维系项目的必然结果。

- 债务暴雷与资金链断裂。置信通过“置上股权基金”等平台变相融资,仅养老相关平台就有7亿资金暴雷,整体涉及六千多人、二十多亿债务[__LINK_ICON]。其资产多处于银行抵押、民间借贷抵押及法院查封状态,资金周转完全停滞,无法继续投入三沙源项目建设。

- 跨区域扩张导致资源分散。在三沙源项目推进期间,置信同步在海南、贵州、四川等地布局旅居地产项目,分散了有限的资金与管理资源[__LINK_ICON]。多重项目并行的“摊大饼”模式,使其在行业下行期缺乏抗风险能力,最终只能放弃部分项目。

- 企业内部管理与股东纠纷加剧危机。置信集团内部存在管理混乱、决策失误等问题,叠加股东间的利益纠纷,使其无法集中力量解决三沙源的资金缺口与建设难题,最终选择实质性撤出。

三、建设与服务标准下滑却收费不降的核心原因

- 建设标准下滑:成本倒逼下的无奈选择。资金链断裂后,开发商为降低成本,在施工中减少材料投入、压缩工序标准,导致后续建设项目质量缩水。同时,部分已建区域的维护资金缺位,基础设施损坏后无力修复,进一步拉低整体建设水平。

- 物业服务失衡:供需错位与监管缺失。入住率下降导致物业公司收入锐减,但维持基本安保、保洁等服务需固定成本,企业为保运营不愿降低收费。更关键的是,前期缺乏明确的物业服务分级标准与监管机制,物业公司无需为服务下滑承担后果,形成“收费与服务脱钩”的局面。

四、破局困局的具体改进措施

(一)行政与治理重构:以区划调整破解根本瓶颈

1. 加速推进区划调整。推动三沙源纳入金凤区管辖,组建“融合发展专班”全面承接审批、监管职能,将其纳入金凤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与主城区形成“15分钟生活圈”衔接。建立银川市级统筹的利益补偿机制,给予永宁县5年财政补贴,保障金凤区投入责任落实。

2. 强化预售资金闭环监管。将所有在建项目纳入金凤区预售资金监管体系,实行“100%全额存入+三方共管”模式,由住建局、银行、业主代表联合审核资金使用,确保专款专用。

(二)遗留问题清零:激活停滞资源

1. 攻坚保交楼与资产处置。依托国家保交楼专项借款,由金凤区属国企承接烂尾项目代建,费用从开发商资产拍卖款中抵扣。对逾期未整改的企业启动破产清算,优先处置资产用于房屋交付与配套建设。

2. 配套设施“存量盘活+增量提速”。租赁闲置营业房增设2-3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同步确保2025年规划的12班公立幼儿园开工,2026年投入使用;收购核心区域闲置商铺改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金凤区三甲医院建立“直管式”医联体。3个月内开通2条至金凤区的公交延伸线路,解决通勤难题。

(三)物业服务与市场调控:稳定居住预期

1. 引入优质物业并规范收费。通过政府招标引进中房物业等标杆企业,要求承诺“物业费下调10%+服务升级”,建立“月度公示、季度考核”制度,考核不合格立即更换。由住建部门制定物业服务分级标准,实现“收费与服务匹配”。

2. 精准调控房地产市场。测算建设成本并设立最低限价,严禁低于成本价销售,对恶意抛售者限制交易。对“卖旧买新”居民给予税费减免,降低公积金贷款门槛,吸引刚需群体入市。

(四)环境与信心重塑:营造宜居氛围

1. 实施环境焕新工程。1个月内拆除破旧围栏、清理停业商铺破损门头,对未开工地块铺设临时草坪或建设口袋广场,取代萧条景象。

2. 建立政企民沟通机制。每月召开三方座谈会,设立24小时线上反馈平台,同步项目进展与政策落地情况,以透明沟通消解疑虑。

3. 推出回流激励政策。对原住户回流装修给予补贴,新购房居民赠送1年物业费与幼儿园入学优先权;对闲置商铺实施3年租金减免,吸引便民业态入驻,恢复社区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