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我的后视镜
发布时间:2025-10-16 07:11 浏览量:5
转自:嘉兴日报
作者简介:黄琪悦,嘉兴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文学作品曾获国家级、省级奖项,热爱跳舞、旅行、阅读。
■黄琪悦
在大学图书馆的靠窗座位上,我刚划走一条热榜短视频,可当目光落回到摊开的《平凡的世界》上,孙少平在煤矿巷道里躬身前行的身影忽然立起——这一刻我清晰地懂了:文学,就是我被快节奏裹挟的青春里,能停下来“往后看”的后视镜,帮我从碎片信息里拽出真实的重量。
当深夜被学业压力裹住时,这面后视镜会递来柔软支撑。上次赶论文熬到凌晨,窗外路灯把树影投在窗帘上,像片安静的森林。我随手翻起《古代文学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跳出来,家乡河边的芦苇荡瞬间晃入眼帘——晨雾白霜、苇叶风声漫进房间。再看电脑上的论文选题,冰冷文字忽然有了温度,文学这面后视镜,帮我在信息洪流里捞起“真感受”,不让青春思考只浮在表面。
面对大数据的“精致”时,这面后视镜能帮我辨清“人的温度”。社团招新时,AI文案逻辑顺、辞藻亮,却总缺了点什么。直到翻出小学时读的《城南旧事》,英子蹲在胡同看骆驼嚼草的模样突然浮现——慢腾腾的烟火气里藏着笨拙的真心。我才懂,AI学不会这种“细碎真心”,文学后视镜正是守住这份温度的屏障。
日常小事里,这面后视镜会提醒我“别忘出发的模样”。前几天逛文创店,看见印着“采菊东篱下”的马克杯,忽然想起《陶渊明集》里他扛锄种地的模样,忍不住和同学讲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同学笑我“太文艺”,可只有我知道,文字里的古人温度,是印在杯子上的句子给不了的——就像后视镜里的风景,帮我记得最初向往的“真诚”。
更重要的是,这面后视镜能映出我的成长。昨晚整理旧书,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翻出高中批注:“我也想当霍尔顿,对抗全世界的虚伪!”字迹青涩却带劲。现在再读,不只剩叛逆,更懂霍尔顿别扭后的孤独,也看清当年自己为何共鸣。原来文学早把我的成长映在纸页上,让我回头能看清“自己怎么过来的”。
当焦虑缠住脚步,这面后视镜更是定心丸。前阵子为就业还是考研失眠,半夜爬起重读《小王子》。看到小王子给玫瑰浇水的情节,突然想起刚入大学的自己——像他初到陌生星球时那样慌张无措。可如今再看,却懂了“驯养”的意义:成长不是对抗世界,是在迷茫里找自己的坐标。
我当然也爱短视频的快乐,也会为AI的“神回复”叫好。但文学这面后视镜,总安安静静待在书桌或背包里——它从不让我沉在过去,只是在我被社团、考试、焦虑推着跑时,轻轻拽我一下:别丢了那个会为书中人红眼眶、会被文字戳中心口的自己。
夕阳把图书馆的影子拉得很长,我把《平凡的世界》放回书架。它和其他文学书挤在一起,书页泛着旧黄,却像藏着光。我知道,不管青春的路走得多急,这面后视镜里的风景,都是我最稳的底气:它帮我对抗快节奏、守住真情绪、看清成长路,让我永远是那个带着文学记忆的青年——往前走时敢闯,回头看时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