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蒋介石与张学良在华山的留影,二人并肩而坐却神情迥异

发布时间:2025-10-15 22:36  浏览量:7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36年10月26日的华山,秋阳正好,蒋介石在张学良、宋美龄、杨虎城等人的陪同下,登上这座以险峻闻名的名山。

苍龙岭上,石阶蜿蜒如巨龙俯卧,35岁的张学良穿着一件深色毛衣,坐在蒋介石身旁的石头上。

不知道是爬山累了,还是心里装着事,他脸色有些沉,双手拘谨地放在膝盖上,整个人透着一股不自在。

一旁 49 岁的蒋介石则完全是另一副模样,他穿着一身浆洗得平整的长衫,嘴角带着浅笑,双腿随意地分开,坐姿豪放。

两人挨得近,却像隔着一层无形的墙,一个紧绷,一个松弛,眼神里的东西完全不一样。

那时没人能想到,这张看似平常的照片,会成为日后回望历史时,让人唏嘘不已的见证。

蒋介石出生在乱世,命运对他并不宽容,父亲早早离世,让他在少年时期就饱尝了生活的艰辛,还屡屡遭受他人的欺压。

这样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争强好胜、一心想要出人头地的性格,他深受桃园结义、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等故事的影响,觉得交朋友最真挚的方式,莫过于结拜为异姓兄弟。

后来,当他踏上权力的巅峰之路,拜把子便成了他笼络官员、巩固自身独掌大权地位的重要手段,其中,张学良就与蒋介石结下了金兰之谊,而这段故事的舞台,正是南京。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做了个影响全国的决定,宣布 “东北易帜”,之前东北挂的是北洋政府的旗帜,从这天起,全换成了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明明白白表了态:东北归顺南京国民政府。

这一下帮了蒋介石大忙,在此之前全国地方势力分散,蒋介石一直没能实现真正的统一,张学良这步棋,让他终于达成了名义上的“国家统一”。

蒋介石心里感激,马上给27岁的张学良封了个东北边防司令的官,不过大家都清楚,这只是个名义上的头衔,东北军的兵、东北的地盘,实际上还是张学良自己说了算,他还是东北实打实的当家人。

1930年,战火席卷中原,一场激烈的大战轰然打响,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这三个势力庞大的集团,摒弃前嫌、联手结盟,组成了声势浩大的倒蒋阵营。

他们共同推举阎锡山出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与李宗仁则担任副总司令。

这次的倒蒋阵营规模空前,不仅联合了全国主要的地方实力派,兵力更是达到了百万人的惊人规模。

国民党党内的两个主要反对派,汪精卫改组派和以邹鲁、谢持为首的西山会议派,也纷纷响应,一时间,各方势力云集,声势浩大,其实力甚至超过了拥有中央政权的蒋介石。

这场激烈交锋里,两边有赢有输,战局卡在胶着状态,谁也占不了绝对上风,这时候,张学良手里的东北军,就成了双方都眼巴巴想拉拢、极力争取的关键砝码。

倒蒋一方为了拉拢张学良,许给他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的头衔;蒋介石也不甘示弱,专门派人给张学良送去了陆海空军副司令的委任状和大印。

那时候的东北军,兵力多达30万,海军和空军实力在全国都数一数二,东北经济繁荣,后勤保障充足,先进的东北兵工厂就是其强大实力的有力证明。

可以说,谁能够赢得张学良的支持,谁就极有可能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他就像楚汉相争中的韩信一样,两主之命县(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

张学良在局势初期秉持中立态度,他多次苦口婆心地劝说各方势力停止纷争、息战罢兵,不过,在他的内心深处,其实对蒋介石更为认可和倾向。

9月9号这天,反蒋的势力在北平办了场热闹的仪式,专门给他们推选的国民政府主席举行就职典礼。

这事儿一出来,原本就剑拔弩张的反蒋派和蒋介石这边,对立情绪一下就冲到了顶点,谁都不肯让步。

张学良没急着表态,而是反复琢磨局势、权衡利弊,最后他拿定主意,站到蒋介石这边,还专门发了通电告诉全国:东北军要入关,全力支持蒋介石。

这一决定,如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反蒋联盟随即土崩瓦解,蒋介石成功获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阎锡山、冯玉祥二人被迫通电下野,汪精卫再次反蒋也以失败告终。

1930年10月9日,蒋介石授予张学良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的职位,并诚挚地邀请张学良到南京会晤。

11月7日,张学良带着夫人于凤至、弟弟张学铭以及各部门官员、卫兵100余人,踏上了前往南京的旅程。

他们在天津短暂停留后,乘坐专列从天津出发,向着南京驶去,一路上,张学良受到了超乎想象的热烈欢迎。

当晚,蒋介石以国民政府主席及陆海空总司令的身份,举行了一场盛大而隆重的欢迎仪式。

在仪式上,蒋介石和张学良各自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表达了对彼此的敬意和合作的期望。

仪式结束后,舞会正式开始,宋美龄优雅地邀请张学良共舞一曲,这一幕瞬间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佳话。

而最让张学良感到受宠若惊的是,蒋介石始终以平等的身份对待他,给予了他最诚挚的欢迎,两人并肩同行,尽显亲密。

此前与蒋介石结拜的李宗仁、冯玉祥,都已经与蒋介石反目成仇,但蒋介石却依然坚持要与张学良义结金兰,并且还让宋美龄和于凤至结为金兰姊妹。

“兄弟”二人并驾齐驱,“姐妹”二人形影不离,场面好不风光,眼前的这张照片,就是张学良于凤至以及蒋介石宋美龄的一张合影。

画面来看,于凤至像是大姐大一般,搂着宋美龄的肩膀,看上去很风光,蒋介石和张学良站在一旁,没什么表情,不知道他们此时在想些什么。

随着日本人的威胁越来越大,民族矛盾慢慢成了中国最大的矛盾,中共看清楚形势,及时调整策略,提出得逼着蒋介石放下内战,一起对抗日本。

与此同时,国民党也开始谈论抗日问题,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与中共进行接触和谈判,但另一方面却仍然坚持以武力“剿灭”共产党和红军。

在这民族危急的关键时刻,张学良和杨虎城坚决反对内战,他们多次向蒋介石进谏,希望停止内战,共同抗日,但都遭到了蒋介石的拒绝,无奈之下,他们被迫采取了兵谏的方式。

1936年12月12日,在临潼华清池,张学良和杨虎城以武力扣留了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这张照片里正是张学良和杨虎城。

他俩并排而坐,身姿挺拔,坐得端端正正,那时的张学良青春正盛,面容清秀,浑身透着股朝气;杨虎城目光如炬,眼神坚定,两人皆气度不凡,举手投足间尽显风采。

事变发生后,中共方面迅速明确了和平解决的方针,派周恩来等人连夜赶往西安进行调解,周恩来一到西安,就分别会见了张学良、杨虎城和蒋介石的代表。

他耐心地进行斡旋,晓以大义,深入分析当前的民族危机,劝说各方以大局为重,放下分歧,共同抗日。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蒋介石终于松口,基本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条件。

12月25日,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内战的硝烟渐渐散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雏形开始形成。

可谁也没有想到,当天下午,张学良在没有跟周恩来商量的情况下,就决定亲自陪同蒋介石飞回南京,飞机起飞时,他还笑着跟杨虎城挥手告别,满心以为事情已经圆满解决。

可没想到刚到南京,等待他的不是嘉奖,而是冰冷的手铐,蒋介石翻脸不认人,下令将张学良扣押。

这一扣,就是漫长的54年,张学良从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帅,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他在软禁中度过了大半辈子,这张留影,画面里的人正是被长期软禁的张学良。

曾经那个意气风发、潇洒不羁的他早已不见踪影,如今的他,脚步迟缓又蹒跚,每一步都透着岁月的沉重,头发变得稀稀拉拉,脸上满是岁月刻下的深深沟壑,尽显沧桑。

而蒋介石直到去世,也不愿意甚至不敢放过张学良,他在去世前和蒋经国谈到张学良时,还再三告诫:“不可放虎”。

张学良听到这一消息后,心情异常沉重,他没有想到,蒋介石竟然拘禁了他40年,到死都没有原谅他,死后还不肯放过他。

其实,蒋经国和张学良的感情还算不错,当年蒋经国从苏联回国,正是因为张学良发动了西安事变,周恩来在与蒋介石谈判时提到了他,并主动承诺和苏联方面联系,得到斯大林的同意后,他才得以顺利回国。

在台湾那段日子,蒋经国时常会去探望张学良夫妇,想当年,他俩年轻时还一同留下过合影,那时青春正好,意气风发,可如今再次碰面,却早已是物是人非。

蒋经国在外风光无限,脸上光彩照人,挂着和煦笑容,一看便知生活顺遂;而被软禁的张学良,神情平静淡然,眉眼间满是岁月留下的沧桑。

蒋经国对蒋介石“不可放虎”的告诫并不以为然,他认为张学良此时已经无一兵一卒一枪一弹,而且年事已高,与世无争,对他还畏之如虎,实在是太多虑了。

所以,蒋经国就任总统不久后,就取消了对张学良的软禁和约束,让张学良终于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

回望 1936 年的那 47 天,从华山苍龙岭上的合影,到华清池的枪声,再到南京的软禁,每一个节点都充满了变数。

张学良用自己的半生自由,换来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也让那段历史,永远刻在了中国人的记忆里。

光明网——西安事变: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联蒋抗日”20-07-31

中共陕西省纪律检查委员会——蒋介石临终还说“不可放虎”2004-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