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押注,穷人涌入,年入6000亿美元的沃尔玛,成通胀最大赢家
发布时间:2025-10-11 14:29 浏览量:5
一加仑牛奶从2020年7月的3.25美元涨到2025年7月的4.16美元,鸡蛋价格同比飙升16.4%。
有数据说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国人因为鸡蛋太贵干脆不买了,可沃尔玛的停车场依旧天天爆满。
通胀把钱包越压越瘪,美国人却偏偏认准了这家超市,这背后藏着的可不止“便宜”两个字那么简单。
今天就来扒一扒,这个年营收超6000亿美元的零售巨头,到底靠什么抓住了通胀里的美国人。
沃尔玛的低价基因,得从创始人山姆・沃尔顿说起,山姆可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1918年出生的他刚懂事就赶上了美国战后萧条,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
他爹换了好几种工作都赚不到多少钱,妈从小就教他们姐弟几个要省着花钱。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山姆七八岁就开始琢磨挣钱,挨家挨户推销杂志,养兔子鸽子拿去卖,上了初中就每天送报纸,这活儿一干就是十几年,直到大学毕业都没停。
1936年考进密苏里大学读经济学,本来想毕业后去沃顿商学院深造,可半工半读实在攒不够学费,只能放弃梦想进了彭尼公司当培训生,一个月挣75美元。
二战爆发后山姆参了军,被分到后勤部门,管过飞机制造的人力调配,也负责过战俘营的日常运转,这段经历让他练出了一手组织人力、优化流程的硬功夫,后来办沃尔玛全用上了。
1945年战争结束,他揣着自己攒的5000美元,再跟岳父借了2万美元,在阿肯色州租了家店开起“五分一角商店”,三年就把营业额翻了一倍多。
可惜第一次创业栽了跟头,租赁合同没写续约条款,店被收走了,但山姆手里已经有了5万美元本金,1951年又在本顿维尔买下家杂货店,改成“沃尔顿5到10美分店”,还搞了当地第一个自选购物模式。
这次他学聪明了,签了99年的长租协议,再也不怕被赶走。
1962年开第一家沃尔玛折扣店时,山姆喊出“天天低价”的口号,在当时算颠覆行业的操作。
1970年公司上市拿到扩张资金,可那会儿跟凯马特这些巨头比还是小字辈。
真正的转机出在70年代的高通胀,别的零售商挤破头往大城市钻,山姆却盯着没人在意的中小城市,搞“农村包围城市”。
一个州一个州地铺店,先铺满整个州再换下一个,避开了正面竞争,还攒下了大批忠实顾客。
要维持低价,光靠战略不够,得有硬实力撑着,1969年沃尔玛就建了第一个配送中心,到1975年已经能覆盖80%的商品。
别人都靠中间商拿货时,沃尔玛直接找工厂谈合作,把中间差价全砍掉。
更狠的是花大价钱搭了全美计算机和卫星网络,哪件商品卖得快、该补多少货,后台一眼就能看见,物流效率比对手高一大截。
后来搞业态多元化,1983年开的山姆会员店成了“现金奶牛”大包装商品卖给小老板和批量采购的家庭,靠走量赚钱,到1990年沃尔玛销售额就冲到258亿美元,超过西尔斯成了美国零售老大。
1991年开始往海外扩张,1996年进中国开了第一家店,现在山姆会员店还在国内逆势扩张,传统大卖场倒是减了不少。
不过沃尔玛也不是在哪儿都顺,在德国折腾了十几年,2006年把85家店卖了,亏了30亿美元,说到底还是没摸透当地消费者习惯。
在韩国也栽了跟头,韩国人爱买新鲜食材,喜欢在家门口的小店买,沃尔玛的大包装商品和郊区门店根本不吃香。
面对电商冲击,沃尔玛2016年搞了次全球关店潮,把资源集中到大卖场和山姆会员店,可麻烦也不少,现在品牌定位有点模糊,想抓高端客群又舍不得低价基本盘,两头都没占到便宜。
山姆会员店还出过几次产品质量问题,不少老会员都有点动摇了。
即便这样,股神巴菲特还是把沃尔玛当成宝贝,他看中的首先是股价性价比,沃尔玛股价前些年因为销售额下滑跌了不少,市盈率跌到十多年来最低,正好成了价值投资的好机会。
再就是管理层靠谱,店铺整改、更新商品、压成本这些事都能干到点子上。
还有一点,沃尔玛22%的净收入来自国际业务,巴菲特看空美元的时候,这种有海外收入的公司抗风险能力更强,比塔吉特这些本土零售商值钱多了。
回到现在的通胀潮,美国人盯着沃尔玛不放,本质上是看透了这里的“省钱逻辑”别家超市跟着通胀猛涨价,沃尔玛靠着早年铺下的物流网和直供模式,能把涨价幅度压到最低。
就拿那涨价16.4%的鸡蛋来说,沃尔玛的售价还是比周边超市低5%到10%,对普通家庭来说,这点差价攒起来就是一笔不少的钱。
更关键的是沃尔玛的商品全,从柴米油盐到家电衣物一站式买齐,通胀压力大的时候,没人愿意为了买齐东西跑三四家店,费时又费油,沃尔玛的“一站式购物”正好戳中了这种需求。
山姆会员店的大包装商品虽然对小家庭不太友好,但对多口之家或者小生意业主来说,平均下来更划算,这也是它能稳住客流的原因。
现在的沃尔玛虽然有品牌定位模糊的烦恼,但6000亿营收的盘子和数百万员工的规模摆在那儿,多年攒下的供应链优势不是对手随便能赶超的。
巴菲特敢持续押注,也是看准了这种“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底气。
说到底,美国人通胀下扎堆沃尔玛,不是没别的选择,而是沃尔玛用几十年时间,把“低价、齐全、便利”这三样东西刻进了消费者心里。
从阿肯色州的小杂货店到全球零售巨头,山姆・沃尔顿留下的“省钱哲学”,恰好成了对抗通胀的刚需,未来能不能稳住地位,就看它能不能在保持低价的同时,解决掉品牌定位那些烦心事。
毕竟对老百姓来说,能实实在在省钱的超市,永远都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