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歌行》带你在“唐诗之都”探寻丝路回响

发布时间:2025-10-10 15:04  浏览量:1

我国首个跨国联合申遗成功的项目是什么?一条跨越约5000公里的超大型文化路线,保留着哪些珍贵的历史遗存,向我们诉说了哪些丝路传奇?为何我们随口吟诵的盛唐诗句,总绕不开一个“长安”?

10月10日20:00档,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探访节目《踏歌行》将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第四期,央视频、央视网同步播出。节目将走进“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在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带观众聆听丝路古道上传来的历史回响,感受跨越时空的文明交融。

延绵约5000公里

我国首个跨国联合申遗成功的项目

有何传奇?

2014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首个跨国联合申遗成功的项目。这条超大型文化路线是从中国汉唐王朝都城——长安、洛阳,延伸至中亚七河地区,跨越约5000公里,干线长达约8700公里的道路交通网络。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近2000年以来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沿线共33处遗址遗迹,仅西安就有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及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5处。被誉为“千宫之宫”的大明宫,究竟有多恢宏壮丽?被诗人岑参点赞“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的大雁塔,又承载着怎样的巍峨气象?本期节目中,总台主持人尹颂、琵琶演奏者方锦龙、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辛晓娟、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学者李尔吾将乘画舫漫游曲江池,陪伴观众循着茯茶的茶香、葡萄的果香与馕的麦香,一同探寻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的魅力。

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五弦琵琶,是丝路上音乐融合的鲜活见证。它音域广阔,既能演绎中原音乐的清雅婉转,亦可诠释西域乐舞的奔放激昂。节目现场,方锦龙将以一把五弦琵琶巧妙模仿多种乐器与异域曲风——阿拉伯地区乌德琴的神秘、印度西塔尔琴与塔布拉鼓的节奏、欧美吉他的流畅旋律,以及北京单弦的韵味,都将在他的指尖交织流淌,带观众在音符中“环游世界”。

西安为什么被誉为“唐诗之都”?

《踏歌行》带你追寻诗篇里的

丝路回响

“一座长安城,半部《全唐诗》。”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与盛唐文化的中心,以其博大的胸襟孕育了灿烂的诗歌文明。据统计,《全唐诗》收录唐诗约4.9万首,其中涉及长安的唐诗超2万首,“长安”二字出现超1400次,这座“唐诗之都”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节目中,嘉宾将带领观众解码诗歌中的大唐气度和审美意趣,并以“长安”为引展开一场飞花令,从杜牧的“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到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追寻诗篇里的丝路回响。

文艺创演秀《踏歌·唐诗风华》将打破时空界限,邀观众跨时空邂逅白居易、孟郊、杜甫、王维、李白、王勃。通过舞者的意境化演绎与深情的诗歌朗诵,诗、舞、乐完美交融,这些大唐诗人在《踏歌行》的舞台上齐聚。

以歌声续写丝路友谊

中外学生共唱“天涯若比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千百年来,中国同中亚各族人民一道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兴起和繁荣,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见证了千年来东西方贸易与文化的交流;2023年,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举行,西安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不断续写中外友好往来的新篇章。西安,在丝路历史中汲取智慧,也在丝路新程中续写辉煌。

本期节目融合前沿科技,连接西安丝路古韵与时代新声,展现了古老文明的蓬勃生命力。文艺创演秀《踏歌·丝路回响》《踏歌·丝路传奇》《踏歌·丝路华章》融合乐器演奏、戏剧演绎、剧情舞蹈、歌曲演唱等多种艺术形式,打破古今壁垒,奏响丝路新篇的华彩乐章。其中,《踏歌·丝路华章》特别邀请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留学生与中国的大学生一起以合唱的形式传递“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深厚内涵,展现各国青年携手共筑友谊新篇章的美好愿景。

此外,节目还将呈现运用新技术手段复原的大明宫,展现丝绸之路发展至盛唐时期的景象;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国宝“三彩载乐骆驼俑”活化再现,生动再现古丝绸之路上驼铃悠扬、商贾不绝的盛况。

秦岭苍苍,渭水泱泱,丝路起点颂长歌,唱出的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盛景,奏响的是美美与共的丝路新章。10月10日20:00档,锁定央视综合频道(CCTV-1)、央视频、央视网,《踏歌行》邀你一同在古都西安和诗而舞、踏歌而行!

责编 李佳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