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如果没有天赋,那就一直重复
发布时间:2025-10-09 21:31 浏览量:1
知名企业家稻盛和夫曾直言,自己一向不器重所谓的才子。
他刚创立京瓷时,聘请的员工之中,有人从名牌大学毕业,有人不过初中学历。
可没过多久,那些优秀的员工不是抱怨工作太枯燥,就是质疑公司没前途,纷纷选择了跳槽。
而留下来的那些员工,看起来似乎没那么聪明,后来却都成为了高层管理者或行业专家。
究竟是什么,让这些愚钝者有了后来的际遇呢?
《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一书中说:
在重复中持续累积的力量,使得平凡变为非凡。
原来,决定一个人命运好坏的,并不仅仅是他的天赋。
只要一直重复,就算没有天赋加持,你也能一步步走向高处。
1
书中,稻盛和夫提到了年轻时的一位同事。
那位同事原本就读于名牌学校,因家境所迫中断学业,提前进入职场。
尽管他只能从稻盛和夫的研究助手做起,却比公司大多数人都优秀。
别人弄不懂的理论知识,他往往一眼就能看明白;
别人难掌握的专业技术,他也总是一点就透。
稻盛和夫非常佩服他的才学,以为他终有一天能在公司里干出一番事业。
谁知,他打从心底里厌恶自己的工作,无法忍受测定实验数据、记录细枝末节的重复与枯燥。
入职不久,他就经常抱怨工作太琐碎,甚至时不时地迟到、请假。
偶尔取得实验上的突破时,他也垂头丧气地说:“就凭这一点进步,什么时候才能熬出头?”就这样马马虎虎地干了两年,他就离开了公司,试图寻找与自己能力更匹配的工作。
可他陆续入职了几家公司,都因长期做同一件事而感到厌倦,选择离职。
后来,昔日一起共事的老员工们,在反复锤炼中逐渐成长,纷纷得到晋升。
只有他一直碌碌无为,找工作也越来越难,被困在了底层。
哲学家罗素说:想要完成非凡之事,枯燥乏味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而这一点,绝大多数人都难以做到。
那些头脑聪明的人,就更不愿投身于周而复始的劳碌,总是试图找寻一步登天的捷径。
结果在一次次转换方向,又浅尝辄止后,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持续深耕者超越。
《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中,还提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约翰和汤姆是一对好友,约翰聪明过人,成绩优异;汤姆则天性愚笨,学业平平。
为此,汤姆一度感到自卑,认为自己注定一事无成。
但汤姆的母亲告诉他:有些骏马一开始遥遥领先,但最终抵达目的地的,往往是骆驼。
果然,约翰仗着有天赋,凡事不愿费功夫,总是随便应付工作和学习。
汤姆却沉下心来,日复一日地忍受枯燥的练习,打磨自己的能力。
多年后,约翰中年失业,落魄潦倒;汤姆却一步步成为了行业里的专家。
这说明,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其愿意为目标付出多少努力。
无论是职场还是生活中,我们但凡想获得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过程都充满着痛苦与艰辛。
忍得了重复练习的枯燥,你才能掌握一项技能;耐得住看不到回报的寂寞,你方可做成一件大事。
纵使天赋再强,起点再高,没有反复尝试、死磕细节的决心,你也只能泯然于众人。
2
稻盛和夫早年在分公司培训时,碰到过一个格外愚笨的工人。
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操作,他也需要手把手教好几遍才能学会。
但二十年后,稻盛和夫再次见到这位工人时,他竟然已经当上了事业部长。
对方的变化之大,令稻盛和夫感到无比惊讶。
直到与对方的前上司交谈后,他才得知对方在背后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这位工人知道自己起点低,又学得慢,所以总是随身携带着一个本子,记录他需要学的技术。
一个技术动作不会,他就咬牙练习成千上万遍,直到娴熟掌握。
就这样,他每精通一项,便划掉一项。
靠着日积月累的点滴进步,他终于有了后来的巨大成就。
古话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所谓高手,所谓专家,都不过是将简单的事情反反复复做了千万遍。
只要下足了反复锤炼的笨功夫,任何人都有可能厚积薄发,一飞冲天。
稻盛和夫也是如此。
他考中学时两度落榜,读大学时与第一志愿失之交臂,毕业后找工作也屡屡碰壁。
好不容易面试成功,他就将生活用品搬入实验室,昼夜不休地埋头于一次次研究中。
终于,他研发出一种新型精密陶瓷材料,在业界声名鹊起。
而他后来一手建立起的京瓷,最初在外人看来,也只是一间不起眼的乡村工厂。
可稻盛和夫信誓旦旦地告诉员工,京瓷早晚会变成大公司。
之后,他带领员工耐心做好日常工作,重复昨天的事情,推进今天的任务,计划明天的安排。
就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解决掉一个又一个问题,京瓷便在不知不觉间成长为了全球知名企业。
想起李小龙说过的一句话:
我不怕练过一万种腿法的人,我只怕把同一种腿法练了一万次的人。
这世上所有的成功,拆解下来,其实都是水滴石穿的累积。
你想写就一手好文章,就要牺牲娱乐的时间,日复一日地坚持读书和练笔;
你想争得一个好职位,就要克制自己的懒惰,经年累月地勤恳工作,提升能力;
你想驾驭一个新行业,就要拒绝眼高手低,从最基础的小事开始慢慢学起。
一遍遍锤炼技能,一点点死磕细节。
利用时间和重复的力量,就算天分不足、起点不高,你也能在持续累积中,成就属于自己的奇迹。
3
稻盛和夫认为:持续与重复是两回事。
不是漫不经心地去重复与昨天一样的事情,而是今天胜过昨天,明天胜过今天。
《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同事们在打扫厂房时,往往会习惯性地从左往右扫。
只有他会边扫边思考:从四面向中央扫效果如何呢?
不光用扫帚,改用拖把会怎样呢?
向上司提议用吸尘器,会不会效率更高呢?
尽管扫地是件小事,但他一次次改进方法,总比别人完成得更快更好。
后来,他也把这种精神带到了工作中。
刚开始上班那几年,他怀着一腔热情,日复一日地重复化学实验。可不管他怎么努力,迎来的只有一次次的失败。
看到身边的人有的赴美留学,有的进了大企业,他一度感到很灰心:
一直做如此单调的工作,能搞出什么科研成果?
为了摆脱无意义的重复,他给自己定下规矩:每天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反思一天的工作,为明天总结出一点经验教训。
从那以后,他每天都记录下实验流程,并认真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操作方法。
他还整理了经常出错的地方,虚心地向领导和同事请教解决方案。
这样一来,他每天都比前一天懂得更多,想得更深入,实验的成功率也大大提升。
凭借在重复中不断完善自己,他实现了弯道超车,打拼出了一番大事业。
他还依据自身经历,鼓励员工:
坚持每一天都有新的创造,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这样的进步经过十年的累积和力量,一定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真正高水平的重复,不是动作的复印,而是思维的进化。
每一次重复,都是对上一次的审视和修正,也是认知的迭代与突破。
思考失败背后的原因,找到提升效率的方法,刻意练习自身薄弱的环节。
唯有如此,你才能在成千上万遍的锤炼中,造就一场缓慢却扎实的螺旋式上升。
▽
《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中强调:
“所谓人生,归根到底,就是一瞬间、一瞬间持续的积累。”
稻盛和夫认为,世上没有那么多天才,绝大多数人的“天才”时刻,都是默默努力后的爆发。
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学习什么技能,你都要苦练基本功,在枯燥的重复中提升自己。
哪怕没有过人的天赋,超高的智商和优越的条件,你终有一天也能爬上人生的高峰。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