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特辑 | 76年中国奶粉产业进化史,见证大国巨变!

发布时间:2025-10-09 19:06  浏览量:1

文 | 中童传媒记者 海潮

2025年,当我们站在新中国成立76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国奶粉市场已经成长为规模超过千亿的庞大产业。这个数字背后,是一个从几乎空白到全球重要奶粉消费市场的产业传奇。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0)》资料显示,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仅有4家乳品厂和12万头奶牛,年产牛奶20万吨,人均仅0.4公斤。奶粉,这个今天随处可见的日常消费品,在当时还是不折不扣的“特需品”。76年间,中国奶粉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乱到治的深刻变革,见证了一个产业生态从萌芽到繁荣的完整历程。

筚路蓝缕

建国初期的产业萌芽

建国初期的中国奶粉工业,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艰难起步的。1950年,内蒙古海拉尔乳品厂建成,标志着新中国乳品工业的开端。上世纪50年代,北京、天津、哈尔滨等地也相继建立了乳品加工企业。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解决婴幼儿的口粮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同为上世纪50年代,上海益民食品厂推出光明牌豆制代乳粉,以大豆为原料,辅以稻米粉和蛋黄粉。这类创新产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婴幼儿食品短缺的困境。要知道,在此之前,中国婴儿主要依靠米汤等传统食物。

真正的技术突破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1970年,轻工业部将“婴儿配方奶粉”研究课题下达给黑龙江乳品工业研究所,艾长余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开始了中国第一代婴儿配方奶粉的研制工作。这款以牛乳为基础,添加谷粉、豆浆、白砂糖的产品,虽然配方简单,但在当时已经是重大突破。

1979年,“母乳化乳粉”的研制启动,1981年正式列入国家“六五”期间科技攻关项目。1983年制订试行标准草案,从此国内配方乳粉开始批量生产。这一时期,中国奶粉产业虽然规模有限,但已经建立起基本的生产体系和技术储备,为后续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开放融合

市场经济推动的产业繁荣

1982年,中国与丹麦合作创建华丹品牌,开启了中国奶粉产业的国际合作新篇章。同期,国家经济委员会也将乳制品列为主要行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中国奶粉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983年“配制奶粉(即母乳化奶粉)”正式列入国家“六五”期间重点攻关攻项目,下达给内蒙古轻工业研究所,协作单位海拉尔乳品厂、黑龙江省乳品工业研究所。经过多家专业机构的动物试验、婴儿喂养临床试验,证明配方奶粉为国内较理想的婴儿母乳代用品,并于1985年通过轻工业部技术鉴定。

进入90年代,婴儿配方奶粉着重于微量营养素的添加,调整了牛乳蛋白质比例,将乳清蛋白与酪蛋白比例调节至6:4,要求乳糖占碳水化合物量90%以上,强化了维生素、矿物质,增加了维生素K、维生素B6、维生素B12、生物素、叶酸、泛酸、铜、牛磺酸等指标,添加了DHA、ARA等,使奶粉成分更接近母乳。

也是这一时期,我国婴配粉相关的标准不断完善。

1997年,国家发布了GB 10765-1997《婴儿配方乳粉Ⅰ》、GB 10766-1997《婴儿配方乳粉Ⅱ、Ⅲ》、GB 10767-1997《婴幼儿配方粉及婴幼儿补充谷粉通用技术条件》等一系列标准,中国奶粉产业在规范化发展的道路上愈发成熟。

这一时期,伊利、蒙牛、飞鹤、完达山等一批民族乳业品牌快速崛起。特别是在1998年“中国牛奶科学论坛大会”提出“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口号后,全国掀起了喝牛奶的热潮。中国奶类总产量从2001年的1000万吨,迅速增长到2004年的2000万吨,2008年突破3000万吨,创造了世界乳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然而,高速发展的背后也埋下了隐患。产业链条的不完善、监管体系有待加强、部分企业的急功近利,最终在2008年引发了婴配粉行业的重大震动。

涅槃重生

高质量时代的产业升级

2008年的行业震动,虽然让中国奶粉产业经历了严峻考验,但也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转折点。痛定思痛之后,中国奶粉产业开启了史上最严格的监管时代。

2010年3月26日,原卫生部发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儿配方食品》(GB 10765-2010),该标准代替了原有的多个标准,自2011年4月1日起实施。新标准首次制定了营养指标的最低限值和最高限值,明确规定了婴儿奶粉中乳清蛋白含量需≥蛋白质的60%,禁止氢化植物油的添加,对脂肪酸组分进行了明确规定,规定了碳水化合物的种类,对过敏原提出了要求。

2016年,配方注册制实施,规定无论国产还是进口,每家工厂原则上不能使用超过3个配方系列9种产品配方。这场大洗牌将原有的2000多个配方锐减,研发能力弱、管理不科学、资质差的企业纷纷出局。截至2018年8月,最终获得批准的企业由几千家缩减到100余家。

在严格监管的推动下,中国奶粉企业开始了真正的品质革命。飞鹤早在2006年就开始建设现代化万头牧场,实现了对乳业全产业链的掌控;伊利、蒙牛等企业大规模建设自有牧场,从源头提升奶源品质,君乐宝通过自建牧场和工厂一体化模式确保品质。

2021年2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新版婴幼儿配方食品国家标准,于2023年2月22日正式实施,也就是我们今天俗称的婴配粉“新国标”。

2023年10月7日,国家卫健委公布2种母乳低聚糖(HMO)原料——2'-岩藻糖基乳糖(2'FL)、乳糖-N-新四糖(LNnT),正式获批用于国内奶粉产品,新成分获批也开启了国内婴配粉新一轮的配方升级热潮。

2024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乳粉和调制乳粉》(GB19644-2024)正式实施,对乳粉和调制乳粉的原料等作出严格要求,将牦牛、骆驼等特色乳粉纳入标准体系,体现了中国奶粉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中国奶粉产业实现了凤凰涅槃。

展望未来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质”

76年风雨兼程,中国奶粉产业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特需品”,发展成为今天多元共生的庞大市场。这个过程中,既有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结合,也有市场开放与产业融合的互动;既经历了野蛮生长的阵痛,也实现了规范发展的蜕变。

今天的中国奶粉市场,已经形成了国产品牌与国际品牌共同竞争、相互促进的良性格局。羊奶粉、有机奶粉、儿童粉、中老年奶粉、特医食品等细分品类百花齐放,数字化、智能化正在重塑产业链条。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建立起全球最严格的婴幼儿配方食品监管体系,为消费者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产品保障。

从配方技术看,中国奶粉产业已经从“照葫芦画瓢”的跟随阶段,发展到基于本土母乳研究的自主创新阶段。水解小分子蛋白质技术、结构脂OPO技术、氨基酸优化技术等先进工艺的应用,也使中国奶粉在营养科学性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从产业生态看,全产业链模式已经成为主流企业的标配。从牧草种植、奶牛养殖到生产加工、物流配送,实现了全程可追溯、可控制。规模化养殖比例大幅提升。

展望未来,中国奶粉产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随着国内的新发展格局构建,以及消费者对品质升级要求的持续提升,中国奶粉市场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数字化转型、精准营养定制、功能性进一步开发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质”,从追随者到引领者,中国奶粉产业用76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下一个76年,中国奶粉产业将继续书写新的传奇,为全球婴幼儿营养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婴配方乳粉母乳化奶粉正式投人生产》 1896 轻工业部食品工业局 宋昆冈

《婴配制奶粉即母乳化奶粉的研究 通过部级技术鉴定》1896 艾长余

《代乳品的研究XI 光明牌豆制代乳粉的营养价值》1983 刘冬生 刘胜杰 周启源

《我国婴儿配方奶粉现状及其发展前景的初探》 2004 艾长余,艾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