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光辉一寸山河/张全香
发布时间:2025-10-09 12:34 浏览量:1
一寸光辉一寸山河
张全香
晨光穿透东海的薄雾时,我正站在舟山群岛的礁石上。浪尖托起第一缕金辉,将普陀山的琉璃瓦染成熔金,远处渔船的马达声与晨钟共振,像大地苏醒时的脉搏。这是九州的日出,从秦汉的楼船到今日的巨轮,千万个黎明里,这片海始终这样托举着朝阳,将光洒向海岸线延伸的每一寸土地。
往内陆走,黄河三角洲的晨光带着泥土的腥甜。老农牵着耕牛走过田埂,犁尖划开的冻土上,霜花在阳光下簌簌消融。他袖口磨出的毛边沾着去年的麦糠,却不妨碍他望着东方咧嘴笑——那轮太阳曾照过他祖父的祖父,如今又要照他播下新一季的棉种。田埂旁的石碑刻着“垦利”二字,是百年前黄河夺淮入海时,先民们在盐碱地上钉下的坐标。日月轮转间,荒滩变成粮仓,唯有河海交汇处的那道金线,始终是天地间最分明的界限。
当东海的日头爬至中天,青藏高原的雪山顶刚迎来第一缕晨光。纳木错的湖面像碎银铺就的路,藏族阿妈背着经筒绕湖而行,转经的铜铃声在雪峰间荡开涟漪。她藏袍上的氆氇纹样,是祖辈传下的日月图腾,蓝色象征天空,白色代表雪山,而那圈金边,则是太阳掠过念青唐古拉山时的轨迹。山脚下的青稞田泛着新绿,去年的麦垛还立在田边,像一个个沉默的守望者,见证着日光如何把青稞穗从嫩绿烘成金黄。
正午的阳光最烈时,我在黄土高原的窑洞里歇脚。土炕的温度还留着昨夜的余温,窗棂上的剪纸“日月同辉”被晒得透亮。房东老汉用粗瓷碗盛来小米粥,粥面上的热气模糊了他眼角的皱纹:“这小米,是咱窑顶那片地长的,太阳足,颗粒才瓷实。”他指的那片地,在塬上盘绕如蛇,田埂是祖辈用脚踩出来的,每一道弯都顺着山势,像大地的掌纹。远处的信天游顺着风飘过来,唱的是“东方红,太阳升”,调子还是老辈传下的,却总能在日光里生出新的力量。
日头西斜时,我到了河西走廊。嘉峪关的城墙在暮色里泛着青灰,城楼上的匾额“天下第一雄关”被夕阳镀上金边。戍边将士的雕像立在瓮城旁,甲胄上的纹路还清晰可见,仿佛下一秒就要执戟远眺。导游说,明清时守关的士兵,每天都会在城楼上迎日出、送日落,他们的家书里,总少不了“日月照边关,吾辈当守土”的句子。城门外的戈壁滩上,骆驼刺在余晖里倔强地挺立,它们的根须深扎在沙砾下,像无数双眼睛,凝视着日月交替间的河西古道。
当西域的最后一缕阳光沉入天山,江南的暮色正浓。秦淮河的画舫点亮了灯笼,灯光映在水面上,与天边的残霞连成一片。乌篷船划过石桥时,船头的鸬鹚忽然振翅飞起,惊得水面泛起圈圈涟漪,将两岸的白墙黛瓦揉成流动的水墨。岸边的茶馆里,说书人正讲着“乾隆下江南”的故事,他手中的醒木一拍,“那一日,乾隆爷站在燕子矶头,看长江落日,叹一句‘江山如此多娇’”,话音未落,窗外的月亮已悄悄爬上了报恩寺的塔尖。
深夜的长安城,我站在大雁塔下。月光穿过塔身的佛龛,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广场上的唐代乐舞表演刚结束,舞者的水袖还带着未散的香风,与千年古塔的砖石气息交织在一起。不远处的碑林博物馆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在恒温恒湿的展柜里静静躺着,墨迹中的泪痕早已干涸,却仍能让人想起安史之乱时,那些在日月无光的岁月里坚守的灵魂。月光洒在碑刻上,“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的字样,在夜色里愈发清晰。
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从黄土高坡到江南水乡,日月照过的九州大地,藏着太多关于坚守与传承的故事。渔民在海上与风浪搏击时,会望着太阳辨方向;牧民在草原上迁徙时,会跟着月亮找水源;农夫在田里劳作时,会算着日月定农时。日月是时序的刻度,是山河的见证,更是中国人血脉里的精神图腾——它照过秦汉的雄关,照过唐宋的楼台,也照过今日的高铁与摩天楼,却始终没变过那份温暖与明亮。
有天在丽江古城,我遇见一位纳西族老人,他正用东巴文在纸上书写“日月”二字。老人说,东巴文中的“日”是圆圈里画一点,像太阳的中心;“月”是半圆里画一弯,像月亮的轮廓。“这两个字,刻在咱们纳西人的东巴经里,也刻在每个人的心里。”他指着远处的玉龙雪山,月光正洒在雪山上,与山下古城的灯火交相辉映,“你看,不管是雪山还是古城,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都在日月的照拂下活着,这就是九州的福气。”
是啊,日月照九州,照的是山河无恙,照的是人间烟火,照的是一代又一代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坚守。从东海的第一缕晨光,到西域的最后一抹晚霞,从江南的明月清风,到塞北的星辰旷野,每一寸土地都沐浴着日月的光辉,每一个生命都在这份光辉里生长、繁衍、创造。这份光辉,曾照亮过古人的征程,也将照亮我们未来的路,它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九州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紧紧连在一起,共同书写着属于这片土地的传奇。
当我再次回到舟山群岛,已是半月之后。日出时分,我又站在当初那片礁石上,浪尖的朝阳依旧耀眼,远处的渔船正驶向深海。忽然明白,所谓日月照九州,不只是天地间的自然景象,更是中国人心中的一种信念——相信只要日月还在轮转,山河就会无恙,人间就会有情,这片土地就会永远充满生机与希望。而我们,都是这日月光辉下的行者,用脚步丈量山河,用心灵感受温暖,在时光的长河里,续写着九州大地的新篇章。
作者简介:张全香,女,就读于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清远校区),现代文秘专业。文学爱好者,曾在多家报刊发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