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开雾散祭先祖,万里归心敬四知:杨震公65代后裔潼关祭祖之行
发布时间:2025-10-09 09:05 浏览量:1
云开雾散祭先祖,千里归心敬四知——杨震公65代后裔骆驼刺杨潼关祭祖之行
2025年10月8日,星期三,清晨的微光尚未完全驱散夜色,我们一行数人已怀着肃穆的心情,从西安出发,驱车向华阴市与潼关县方向驶去。此行的核心,是陪我这位杨震公65代后裔,回到先祖长眠之地,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祭拜之约。同行的有原新华社西部观察杂志总编、弘农杨氏宗亲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晓波先生,以及杨天良站长,每一位同行者的脸上,都写满了对先祖的崇敬与对这场行程的期待。
连日来,潼关县已被阴雨笼罩十余日,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凉意,让人不禁为当日的祭拜天气暗自牵挂。可当我们的车辆驶离华阴市,由陕西华阴市弘农杨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及华阴杨氏宗亲联谊会的杨刚利先生陪同,向着潼关县杨震公陵墓行进时,天空竟奇迹般地云开雾散——积压多日的云层缓缓褪去,久违的蓝天白云重新铺满天际,阳光透过车窗洒在身上,温暖而庄重,仿佛是先祖在冥冥之中,为裔孙的归来送上了最真挚的祝福。
行驶在前往杨震公墓的路上,秋风轻拂,路边的树叶时不时被风吹起,打着旋儿在空中飘荡,那形态,恰似散落的纸钱,无声地为这场跨越时空的相见铺垫着氛围。不多时,我们便抵达了潼关县四知村杨震公红色馆前,早已在此等候的杨馆长与杨甲龙先生等宗亲热情相迎,一句句亲切的问候,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也让这场祭祖之行更添了几分家族团聚的温暖。
站在杨震公墓前,看着先祖陵墓被郁郁葱葱的绿树与茵茵绿草环绕,整个陵园庄严肃穆,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厚重的历史气息。作为杨震公的65代后裔,我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亲手燃香、敬酒,然后深深鞠躬,向这位名垂青史的先祖表达最崇高的敬意与深切的缅怀。祭拜完毕,我沿着陵墓缓缓绕行一圈,目光所及之处,皆是对先祖的追思。就在此时,天空中又出现了一幕罕见的奇景——原本散淡的白云,竟渐渐聚拢,形成了一条盘龙的形态,静静悬浮在陵墓上空,在场众人无不惊叹,纷纷感慨:“先祖定是知晓裔孙前来,特以这般祥瑞之景回应啊!”
杨震公,这位被后世尊称为“关西孔子”的东汉名臣,其一生的事迹与精神,早已成为杨氏家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四知拒金”的典故流传千古——面对友人深夜送来的黄金,他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断然拒绝,用一身正气诠释了“清廉”二字的真正含义。在历史长河中,杨震公不仅以学识渊博、育人无数的师者形象影响后世,更以其坚守原则、不谋私利的为官之道,成为历代官员的典范。他的精神,塑造了杨氏家族“清白传家”的家风,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社会风气,提醒着后人无论身处何种位置,都要坚守本心,恪守正道。而杨震公墓所在的潼关县四知村,也因这份厚重的文化底蕴,成为无数杨氏后裔寻根问祖、感悟家风的精神圣地,陵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先祖的荣光与传承的力量。
祭拜结束后,杨刚利先生盛情邀请我们一行人前往潼关古城钟楼,品尝当地特色美食。餐桌上,一道道充满潼关风味的菜肴香气扑鼻,宗亲们围坐在一起,畅谈家族历史,共话传承愿景,欢声笑语间,是血脉相连的温情。短暂的休憩后,我们又马不停蹄地启程,赶回西安鄠邑区。这一天,我们往返行驶近400公里,虽舟车劳顿,心中却满是充实与慰藉。
夜幕降临,为感谢各位宗亲与友人的陪同,我在鄠邑区的一家当地特色饭馆设宴。席间,我拿出特意带来的新疆伊犁酒与亮剑酒,一一为大家斟满,举杯说道:“今日祭祖之行圆满顺遂,多亏各位一路相伴,这份情谊与助力,我永记于心!这杯酒,敬先祖,敬情谊,也敬我们共同传承的家风与未来!”众人共同举杯,酒杯相碰的清脆声响,与窗外的夜色交融,为这一天的行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场祭祖之行,不仅是一次对先祖的缅怀,更是一次对家族精神的重温与传承。云开雾散的晴空、盘龙献瑞的奇景,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先祖精神的感召。未来,我定将以先祖为榜样,传承“四知”清风,坚守清白本心,让杨震公的精神在新时代继续闪耀光芒,也让杨氏家族的优良家风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