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中秋怎么玩?这样过节更有趣……

发布时间:2025-10-06 14:10  浏览量:1

中秋的月光又要铺满街巷,你是否好奇过:千百年前的古人,会怎样度过这个团圆夜?不妨以故宫的三件文物作为线索,看看古人的中秋有哪些“潮流玩法”。

中秋“顶流玩具”的前世今生

如果穿越到清代的中秋市集,你一定会被一个特别的“偶像”吸引——长耳朵、三瓣嘴,穿着华丽衣裳,有的端坐城楼,有的骑虎跨鹿,这就是古人的“中秋限定”:兔儿爷。

图 | 清·泥制兔儿爷 |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清晚期的泥制兔儿爷,高仅7.5厘米,却细节满满:它端坐于城墙之上,侧翼立着一只骆驼,眉宇间竟有几分“君临天下”的气度。

图 | 清·泥制兔儿爷(局部)

兔儿爷的起源与古代祭月仪式深度绑定——古人视玉兔为月宫象征,认为能驱病消灾,因此泥制兔儿爷最初是祭月时的核心供品之一。

《燕京岁时记》里就明确记载:“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泥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

清宫中的兔儿爷多从宫外市集购买,虽造型不拘一格,但“长耳朵、三瓣嘴”的核心特征从未变过,成为连接宫廷与民间祭月文化的纽带。

图 | 清·泥制兔儿爷 |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清代中秋夜,民间孩童抱兔儿爷嬉戏,宫里皇子对着它许愿,这份对祥瑞的期待,是团圆的生动注脚。

精致皇家如何过中秋

若说兔儿爷代表了古人中秋的“烟火气”,那这件紫檀木嵌金月桂图挂屏,便藏着皇家中秋的“精致感”。

图 | 清乾隆·紫檀木嵌金月桂图挂屏 |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清代皇室中秋祭月后会办赏月筵,赏桂吟诗是必备环节。乾隆这首诗,记录了他中秋寿筵上的兴致。挂屏不仅定格景致,更藏着“家国团圆” 的理念——桂树喻贤才,明月表一统,尽显皇家中秋的厚重。

来自宋代的赏月浪漫

最晚到宋代,中国人就开始在农历八月十五过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中秋习俗也已基本成型。

图 | 宋·瑶台步月图页 |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文人爱“步月寻幽”,穿素衣、赏月色、煮茶论画;百姓也办家宴、聚子女。这幅《瑶台步月图》虽小,却藏着宋代中秋的雅致。绢本设色的画面里,仕女立于平台赏月,月色空濛,楼阁隐约,画风婉约柔和。

图 | 宋·瑶台步月图页

这幅画把宋代仕女的闲适、月光的温柔留在绢上,是古人中秋浪漫的缩影。

从清代兔儿爷的烟火气,到乾隆挂屏的雅致,再到宋代步月图的浪漫,古人中秋的热闹与诗意,始终绕着“团圆”转。

如今我们过中秋,或许不再祭拜兔儿爷,也少了“吟诗作对”的闲情,但那份对团圆的期盼、对月色的喜爱,却和古人一模一样。明月照过宋代的瑶台,也照过清代的宫墙,如今依然照在我们的餐桌上。

这个中秋,记得抬头看看月亮,读读那些文物里的中秋故事。然后你会发现:原来我们与古人,早已在同一片月光下,共享过这份跨越千年的喜悦。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总监制:张筱曼

监制:邓莫南

责编:彭锋、韩丹

撰稿:李唯嘉

编辑:李唯嘉、刘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