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之战,何以制胜——湖南打赢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攻坚战

发布时间:2025-10-03 07:23  浏览量:1

原文刊载于2025年10月3日湖南日报1版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孟姣燕 通讯员 侯建明

三湘大地,热浪渐退。今年迎峰度夏期间,湖南电网负荷创下4664万千瓦的历史新高。与往年全力“保供”的单一焦点不同,今年湖南经历了一场“保供与新能源消纳并重”的升级之战。

面对更为复杂的“双线作战”,湖南何以再次打赢攻坚战?这不仅是一场关乎万家灯火的硬仗,更是观察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前沿实践的窗口。

强筋健骨:

重点工程构筑保供“硬支撑”

7月初,随着长沙洞井铺220千伏输变电工程主变投产,今年湖南12项迎峰度夏重点工程全面投运。这标志着湖南电网供电能力较去年提升500万千瓦以上,为应对夏季负荷高峰筑起了一道坚实防线。

“宁点入湘”工程衡阳换流站

8月20日,一个载入湖南电力发展史册的日子——“宁电入湘”工程正式投运,宣告湖南电网迈入“双直流”特高压时代。作为国家“西电东送”战略的重要落子,“宁电入湘”工程全线投产后,每年可从新能源富集的宁夏向湖南输送电量超360亿千瓦时,相当于为湖南增添了一个永不枯竭的“电源飞地”,极大地缓解了湖南一次能源匮乏的压力。

“这条‘电力高速’的投运,是湖南能源保障格局的战略性突破。”国网湖南电力相关负责人表示。“双直流”特高压格局意味着湖南接受区外电力能力的倍增,其稳定送电能力构成了湖南能源安全的“压舱石”。这不仅使电网整体供电能力迈上5000万千瓦大关,更优化了湖南的能源结构,增强了应对极端天气的底气。

与此同时,针对省内电网结构的关键补强也在同步进行。

聚焦长株潭这一用电核心区,浏阳、云田、古亭等500千伏变电站扩建及220千伏建茶线增容改造等重点项目先后完成,使长沙、株洲、湘潭供电能力分别提升约70万千瓦、70万千瓦、30万千瓦,有效疏通电力输送的“毛细血管”。

以500千伏古亭变电站扩建为例,工程投运后,极大缓解株洲核心制造业区域的用电紧张,为当地轨道交通、硬质合金等产业集群满产提供了无忧的电力保障。

湖南能源专家判断,随着电源装机容量实现跨越式增长,电网从特高压骨干网架到区域主干网络持续强化,湖南电力保供基本盘持续提升,实现了从“度夏紧平衡”到“供电有保障”的转变。结合湖南用电量增长需求,全省将维持一段供电充裕期。

精准调控:

协同破解新能源消纳“新难题”

“双直流”特高压带来充沛电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能源消纳矛盾日益突出。我省电力平衡从“应对缺口”进入“统筹富余”的新阶段。

这一问题并非湖南独有,而是当前我国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难题。

“宁电入湘”工程配套电源以光伏为主,其“午间送电大、晚峰无能力”的特性,与湖南省内光伏装机超预期增长叠加,导致出现午间电力富余、晚峰仍需保供的复杂局面。

面对这一“成长的烦恼”,湖南电力部门精准施策、多向发力,打出一套系统性“组合拳”。

政策引导“削峰填谷”。8月,新的工商业分时电价政策落地,效果立竿见影。负荷曲线由“爬坡型”向“双峰型”演变:午间(12:00-14:00)负荷平均增长300万千瓦,有效吸纳光伏出力;晚高峰(20:30-21:30)负荷保持稳定,而深夜高峰则推迟至次日凌晨低谷时段,平均负荷减少约380万千瓦。价格杠杆巧妙引导用电行为,平滑负荷曲线,为新能源消纳创造空间。

调度优化“精打细算”。国网湖南电力积极组织新能源参与外售,多次避免分布式光伏弃电。7月1日,当日午间光伏大发,通过提前组织的外售交易,将本可能被限制的超400万千瓦绿色电力送到了华中区域更需要的地方,实现了跨省互济与资源优化配置。

电源协同“深度调节”。火电角色悄然转变,从支撑性电源向调节性电源转变,启停调峰与深度调峰幅度大增,默默为新能源“让路”。一位火电厂负责人坦言:“火电机组现在更像电网‘调节器’,虽然利用小时数下降,但为清洁能源消纳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灵活性和可靠性支撑。”

水电方面,国网湖南电力协同水利等部门,通过“电水联调”机制,在确保防汛安全前提下,今夏骨干水库超汛限水位蓄水38.4亿立方米,既保障顶峰能力,也优化水资源利用。

通过“政策引导+调度优化+电源协同+负荷响应”的组合拳,湖南电网在保障电力可靠供应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拥抱绿色能源,稳妥化解保供与消纳的新矛盾。

科技赋能:

智慧电网守护万家“无感用电”

在国网长沙供电公司服务指挥中心,AI“配网调度员”——“光明”发出预警,并在一分钟内生成负荷转供方案。值班调度员确认后,全程仅57秒,将潜在的重载风险成功化解。这个基于大模型的智能体,能对气象、设备状态、实时负荷等35个维度的因素进行综合研判,将决策效率从小时级提升至分钟级,让电网响应变得前所未有的敏捷。

国网长沙供电公司服务指挥中心

“传统的人工调度,人员经验再丰富也难免有盲区,而‘光明’能毫秒级捕捉到我们肉眼无法察觉的关联风险。”国网长沙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配电网智能化应用技术实验室,全球首个人工智能应用于电力行业的AI“配网调度员”——“光明”全面应用于今年迎峰度夏调度工作。

在负荷屡创新高的酷暑中,如何实现几乎感知不到波动的“无感用电”?一个重要答案在于科技赋能,其成效最终体现在配电网这“最后一公里”。

在株洲,电缆振荡波检测仪如同精密的“听诊器”,仅用5分钟便能对1公里地下电缆完成精准“体检”,定位精度达0.1米级。

在湘潭,首家配网应急响应中心成立,采用“平战结合”机制,整合飞行侦查、不停电作业等7大专业组,实现高效协同。今年7月4日,雨湖区10千伏响花线的瓷瓶隐患,从无人机发现到带电作业消除,全程不到2小时,用户甚至未曾感觉到一次轻微的电压波动。

科技赋能照亮了偏远角落。在洞庭湖的青山岛上,“电骆驼”李勇和同事们每月必至的水上巡线,如今也添了红外无人机这位新帮手,科技让孤岛的光明守护更加精准可靠。

在桃源县龙潭镇的深山里,56岁的老党员葛华利依靠多年的巡查记录,守护着50个偏远台区。如今,他带上国网常德供电公司配发的移动巡检终端,将现场设备照片和数据实时回传,与AI数据库中的历史状态进行比对,辅助他更精准判断设备的健康度。

从AI调度到智能巡检,从快速响应的应急机制到深入“最后一公里”的科技协同,更加智慧的电网守护着三湘百姓的“无感用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