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岁女子因糖尿病走了,生前不吃甜食,医生:饮食上仍忽略了2点
发布时间:2025-10-01 07:59 浏览量:1
文:一才
作品声明:内容存在故事情节、虚构演绎成分
“医生,我妻子从来不吃甜食的,你们是不是搞错了?”
王建国握着检查报告,声音里带着颤抖。
“糖尿病并发症?这不可能。”
急诊科的灯光苍白如纸,林雅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再也听不见丈夫的质疑。
但医生眼中闪过的那丝困惑,预示着这个夜晚藏着更大的秘密。
01
市中心医院的急诊科从来不缺少故事。
深夜十一点,救护车的鸣笛声划破了城市的宁静。
“女性,46岁,昏迷状态,血糖过高。”
急救医生的声音冷静而专业。
林雅被推进抢救室的时候,脸色蜡黄,呼吸急促。
监护仪上的数字跳动着,就像她此刻微弱的生命体征。
“家属在哪里?”
护士长张瑞云问道。
王建国从医院走廊的另一端跑了过来。
他的衬衫还没来得及换,上面还有今天加班时溅到的咖啡渍。
“我是她老公,她怎么了?”
王建国的声音里满是慌张。
“初步检查显示是糖尿病并发症导致的昏迷。”
主治医生李明华摘下手套,神情凝重。
“糖尿病?不可能。”
王建国摇头。
“我妻子从来不吃甜食,连蛋糕都不碰的。”
李明华愣了一下。
从医二十年,他见过太多这样的家属,总是无法接受现实。
但王建国的坚持让他感到一丝困惑。
“我们需要进一步检查。”
李明华说道。
“先稳定病人的生命体征。”
抢救室里一片忙碌。
护士们熟练地进行着各种操作,输液、监护、用药。
王建国站在门外,透过玻璃窗看着妻子苍白的脸。
他想起昨天早上林雅还在为明天的审计报告忙碌。
她说要再检查一遍数据,确保没有遗漏。
那时候她还在抱怨办公室太干燥,总是想喝水。
“爸爸。”
儿子王小宇从学校赶了回来。
刚上大学的他还带着青涩,眼中满是担忧。
“妈妈怎么样了?”
王建国揽过儿子的肩膀。
“医生说是糖尿病,但这不可能。”
“你妈妈从小就不爱吃甜食,这你知道的。”
王小宇点点头。
他记得小时候每次过生日,妈妈都只是看着他们吃蛋糕。
她总是说太甜了,受不了。
抢救持续了三个小时。
凌晨两点,李明华走出抢救室。
他的表情让王建国的心沉到了谷底。
“我们尽力了。”
李明华的声音很轻。
“病人的情况很严重,多个器官都受到了损害。”
王建国感觉天塌了。
“可是她真的不吃甜食啊。”
他的声音里带着哭腔。
李明华看着这个男人,心中涌起一阵同情。
但医学事实不会因为情感而改变。
“我们会继续观察。”
李明华拍了拍王建国的肩膀。
“现在她需要转入重症监护室。”
02
一周前,林雅还在为年终审计忙得不可开交。
作为华信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她手上有三个大项目同时进行。
“林姐,这个数据有问题。”
年轻的助理小陈拿着报表走进她的办公室。
“哪里?”
林雅接过报表,仔细查看。
她的办公桌上摆满了各种文件,咖啡杯已经空了大半天。
“这里的折旧计算有误。”
林雅指着其中一行数字。
“重新算一遍。”
小陈点头离开。
林雅揉了揉太阳穴,感觉有些疲惫。
最近总是这样,明明睡眠充足,但白天还是觉得累。
她起身去茶水间接水。
路过同事们的办公桌时,看到桌上摆着各种零食。
巧克力、饼干、蛋糕。
这些东西对她来说没有任何吸引力。
从小到大,她都不喜欢甜食。
母亲曾经说过,她是家里最好养的孩子,从不会缠着大人买糖果。
“林姐,要不要来点?”
新来的实习生小刘递过一盒进口巧克力。
“不用了,谢谢。”
林雅摆摆手。
“我不吃这些。”
小刘有些意外。
“不吃甜食啊?那身材保持得真好。”
林雅笑了笑,没有多说什么。
回到办公室,她继续埋头工作。
手机响了,是老公发来的消息。
“今天晚上有应酬,可能会晚一些回家。”
林雅回复:了解。
王建国在IT公司做项目经理,最近也很忙。
两人的生活节奏都很快,聚少离多已经成了常态。
但好在儿子已经上大学了,家里的负担轻了不少。
林雅看了看时间,已经下午五点了。
肚子有些饿,但手头的工作还没完成。
她决定再坚持一会儿,等忙完这个报表再去吃饭。
这种情况最近经常发生。
工作一忙起来,吃饭时间就变得不规律。
有时候饿了就随便吃点什么,有时候干脆忙到忘记吃饭。
“林姐,我们先走了。”
小陈收拾着桌子。
“你也早点休息。”
林雅点点头,目光依然盯着电脑屏幕。
办公室里渐渐安静下来,只剩下她一个人。
键盘敲击声在空旷的空间里显得格外清脆。
她打开一包苏打饼干,边吃边工作。
这是她最常吃的零食,不甜,有淡淡的咸味。
八点钟,林雅终于完成了手头的工作。
她收拾好桌子,准备回家。
走出办公楼的时候,夜风有些凉。
她裹紧了外套,感觉今天格外累。
也许是年纪大了,体力不如以前了。
03
变化是从半年前开始的,但谁也没有在意。
林雅发现自己总是口渴。
开会的时候,她会不停地喝水。
同事们以为她是因为说话太多。
“可能是办公室太干燥了。”
林雅这样解释。
确实,中央空调让室内湿度很低。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
但林雅的情况似乎更严重一些。
她的桌子上总是放着一个大水杯。
一天要喝掉两三升水。
上厕所的次数也明显增多。
开会到一半,她就要出去一趟。
“林姐最近身体不太好?”
小陈私下里问其他同事。
“可能是工作压力大吧。”
大家都这么认为。
年终审计季节,每个人都很辛苦。
林雅自己也没太在意。
中年人的身体总会有些小毛病。
口渴就多喝水,没什么大不了的。
那天下午,她在整理文件的时候,突然感觉眼前有些模糊。
电脑屏幕上的字体变得不清晰。
她揉了揉眼睛,眨了几下。
视力又恢复了正常。
“可能是用眼过度。”
林雅心想。
最近确实在电脑前待得太久了。
她决定买一副防蓝光眼镜。
还有一次,她在翻报表的时候,被纸张边缘划了一下手指。
很小的伤口,按理说几天就能愈合。
但这次愈合得格外慢。
一个星期后,伤口还是红红的。
“可能是最近免疫力下降了。”
林雅买了一些维生素片。
她觉得可能是工作太累,身体抵抗力不够。
多补充一些营养就好了。
同事们也发现了林雅的变化。
她以前总是精神饱满,现在经常显得疲惫。
下班时间一到,她就急着离开。
以前她还会和大家聊一会儿,现在连这个兴致都没有。
“林姐是不是压力太大了?”
小刘担心地问。
“要不要劝她休几天假?”
但林雅拒绝了休假的建议。
年终审计是事务所最忙的时候。
作为合伙人,她不能在这个关键时刻离开。
“我没事,就是有点累。”
林雅总是这样回答。
“忙完这段时间就好了。”
她把所有的不适都归结为工作压力。
这在她看来是最合理的解释。
毕竟,甜食她从来不碰。
身体怎么可能出什么大问题呢?
王建国也注意到了妻子的变化。
“你最近怎么总是在喝水?”
他问道。
“办公室太干燥。”
林雅的回答和对同事说的一样。
“要不要去医院检查一下?”
王建国建议。
“不用,就是累了。”
林雅摆摆手。
“等忙完这阵子再说。”
她不想因为一些小毛病去医院。
更何况,她觉得自己的身体状况还算可以。
除了容易累和口渴,其他都还正常。
晚上回到家,林雅总是很快就上床睡觉。
她需要充足的睡眠来应对第二天的工作。
但即使睡了八九个小时,早上起来还是觉得没有完全恢复精神。
“可能是年纪大了。”
她这样安慰自己。
四十六岁,确实不再年轻了。
身体机能开始下降,这很正常。
04
两个月后,林雅发现自己瘦了。
站在体重秤上,数字比三个月前少了五公斤。
“还不错嘛。”
她对着镜子笑了笑。
最近工作压力大,食欲不太好,瘦一点也正常。
而且,她觉得现在的身材比以前更好看。
同事们也夸她瘦了很多。
“林姐,你是怎么减肥的?”
年轻的女同事们很羡慕。
“没有特意减肥,可能是工作太忙了。”
林雅如实回答。
“你们可别学我,还是要按时吃饭。”
但她心里还是有些得意的。
不费力气就瘦了这么多,算是意外收获。
体重的减轻让她一度以为身体状况在好转。
可是其他症状并没有减轻。
口渴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有时候刚喝完一大杯水,不到半小时又想喝。
同事们开玩笑说她是“水桶”。
“林姐,你是不是改行当骆驼了?”
小陈逗她。
林雅笑了笑,但心里开始有些担心。
这种程度的口渴确实不太正常。
那天上午,她在审查一家公司的财务报表时,突然感觉手指有些刺痛。
低头一看,是被订书钉划了一下。
很小的伤口,甚至没有出血。
但到了下午,伤口周围开始发红。
第二天,竟然有些化脓的迹象。
“这就奇怪了。”
林雅皱起眉头。
以前这种小伤口根本不会有问题。
她买了一些碘伏和创可贴,小心处理伤口。
但愈合的速度还是很慢。
一个星期后,那个小小的伤口才完全好转。
视力问题也变得更加明显。
有时候看电脑屏幕,字体会突然变得模糊。
她需要眨很多次眼睛才能重新聚焦。
“可能是近视度数加深了。”
林雅想到。
她决定找时间去配一副新眼镜。
疲劳感也在加重。
以前加班到晚上十点还能保持精神。
现在八点过后就开始打哈欠。
整个人就像充电不足的手机,电量消耗得特别快。
“你最近是不是睡眠不好?”
王建国关心地问。
“睡得挺好的,就是白天容易累。”
林雅如实回答。
“可能是工作量太大了。”
她依然把所有症状归结为工作压力。
这样的解释让她感到心安理得。
毕竟,作为事务所的合伙人,高强度工作是常态。
身体有些疲惫反应也在预料之中。
王小宇回家过周末的时候,也注意到了母亲的变化。
“妈,你怎么瘦了这么多?”
林雅摸了摸儿子的头。
“你妈妈现在身材多好。”
王小宇笑了,但心里还是有些不安。
母亲确实瘦了,但精神状态看起来不太好。
脸色有些发黄,眼神也没有以前那么有光彩。
“妈,你要注意身体。”
王小宇说道。
“工作再重要也没有健康重要。”
“知道了,小大人。”
林雅笑着回答。
“妈妈的身体妈妈最清楚。”
她觉得儿子是多虑了。
自己只是有些累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05
转机出现在公司的年度体检。
华信会计师事务所每年都会组织员工体检。
林雅以前从来不重视这些。
她觉得自己身体很好,体检只是走个形式。
这次也不例外。
她草草完成了各项检查,急着回去工作。
一周后,体检报告出来了。
“林总,您的血糖指标有些偏高。”
公司的人事主管张丽把报告递给她。
“医生建议您去医院复查一下。”
林雅接过报告,看了看数字。
血糖确实比正常值高一些,但还在临界范围内。
“可能是体检前吃得太多了。”
她这样想。
前一天晚上确实吃了不少米饭。
“我不吃甜食的,血糖怎么会高?”
林雅有些困惑。
“可能是仪器误差吧。”
她把报告随手放在桌子上。
手头还有三个审计项目要完成,哪有时间去医院复查。
张丽看出了她的不以为然。
“林总,还是去检查一下比较好。”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林雅点点头,表示会考虑。
但实际上,她已经把这件事抛到了脑后。
血糖偏高而已,又不是什么大病。
而且她从来不吃甜食,怎么可能有糖尿病?
这种想法让她彻底放松了警惕。
接下来的两个月,工作变得更加繁忙。
年终审计进入最紧张的阶段。
每个项目都有严格的时间节点。
林雅经常工作到深夜,周末也不休息。
体检报告就这样被遗忘在办公桌的角落里。
偶尔看到,她也只是想起要去复查。
但总有更紧急的事情等着处理。
“等忙完这个项目再去。”
她总是这样告诉自己。
王建国也提醒过她。
“你的体检报告呢?没问题吧?”
“没事,就是血糖有点高。”
林雅轻描淡写地回答。
“我又不吃糖,能有什么问题。”
王建国也就没有再追问。
他对妻子的健康状况一向很有信心。
林雅从小到大很少生病,身体素质一直很好。
血糖偏高这种小问题,在他看来确实不值得大惊小怪。
那段时间,林雅的症状其实在加重。
口渴的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她在办公室里放了两个大水杯。
一天要喝掉四五升水。
上厕所的频率也增加到每小时一次。
同事们都习惯了她频繁离座的情况。
“林姐的膀胱可真勤快。”
大家私下里开玩笑。
但没有人把这当成问题。
都以为是她喝水太多导致的。
视力模糊的情况也越来越频繁。
有时候看报表,数字会突然变得重影。
她需要用力眨眼才能看清楚。
“该配新眼镜了。”
林雅一直这样想着。
但始终没有时间去眼镜店。
疲劳感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下午三四点钟,她就开始感觉昏昏欲睡。
需要喝很浓的咖啡才能保持清醒。
“可能是春困吧。”
她给自己找了个理由。
三月的天气确实容易让人犯困。
伤口愈合缓慢的问题也在持续。
上周被文件夹划破的手指,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好。
林雅买了各种创伤药膏,但效果都不明显。
“可能是最近免疫力下降了。”
她觉得应该多吃一些营养品。
但工作太忙,连买维生素的时间都没有。
就这样,一个又一个信号被忽略了。
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但忙碌的生活让她无暇顾及。
她以为自己只是累了,需要休息。
不知道一场更大的危机正在悄悄逼近。
06
那个夜晚来得毫无征兆。
三月十五日,周五。
本来应该是一个普通的加班夜晚。
林雅坐在办公室里,面前摆着一摞厚厚的审计资料。
这是她接手的最大一个项目,必须在周一之前完成。
“今晚又要熬夜了。”
她叹了口气。
最近这种情况太频繁了。
身体的疲惫感比以前严重得多。
但工作就是工作,必须完成。
晚上八点,办公室里的同事陆续离开。
“林姐,你也早点回去吧。”
小陈收拾着桌子。
“周末再做也来得及。”
林雅摇摇头。
“我再坚持一会儿,争取今晚搞定。”
小陈走后,偌大的办公室只剩下她一个人。
中央空调的声音显得格外明显。
林雅打开一包苏打饼干,这是她的晚餐。
最近食欲不太好,正餐经常用零食代替。
十点钟,她感觉有些头晕。
可能是低血糖了。
她又吃了几块饼干,喝了一大杯水。
头晕的感觉缓解了一些。
十一点半,林雅终于完成了手头的工作。
她伸了个懒腰,准备收拾东西回家。
起身的瞬间,一阵眩晕感突然袭来。
她赶紧扶住桌子,等待这种感觉过去。
“可能是坐得太久了。”
她这样想着。
慢慢收拾好桌面,拿起包准备离开。
走到电梯口的时候,眩晕感再次袭来。
这次比刚才更严重。
她感觉整个世界都在旋转。
胃里一阵翻涌,想要呕吐。
林雅靠在墙上,试图稳定自己。
冷汗开始从额头渗出。
心跳变得异常快速。
她想拿出手机打电话,但手指颤抖得厉害。
“不对劲。”
这个念头在脑海中闪过。
她努力向保安室的方向走去。
每一步都变得异常困难。
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走到一半,眩晕感达到了顶峰。
眼前开始发黑。
耳朵里嗡嗡作响。
她想喊救命,但发不出声音。
最后的记忆,是自己倒在走廊的冰冷地面上。
意识彻底陷入了黑暗。
保安老张做例行巡查的时候发现了她。
“不好了,有人晕倒了!”
他立刻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救护车十分钟后赶到。
急救医生检查了林雅的生命体征。
血压很低,心率很快。
瞳孔对光反射迟钝。
“情况很严重,立刻送医院。”
急救医生迅速作出判断。
途中,他们联系了林雅包里的紧急联系人。
王建国接到电话的时候正在家里看电视。
“什么?林雅晕倒了?”
他的手机差点掉在地上。
“我马上赶到医院。”
挂断电话,王建国匆忙换了衣服。
手忙脚乱地开车赶往医院。
路上,他的心情五味杂陈。
妻子最近确实很累,但没想到会严重到这种程度。
他开始后悔,为什么没有坚持让她去医院检查。
那份体检报告,现在想来可能真的有问题。
07
急诊科里一片忙碌。
林雅被推进抢救室的时候,仍然处于昏迷状态。
各种医疗设备围绕着她运转。
监护仪上的数字让医生们神情凝重。
“血糖32,血酮阳性。”
检验科的结果传了过来。
“典型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主治医生李明华快速下达指令。
“立刻建立静脉通道,胰岛素持续泵入。”
护士们动作迅速而熟练。
输液管、监护线、氧气管。
各种管路连接在林雅身上。
她的生命体征在医护人员的努力下逐渐稳定。
但情况依然很危险。
血糖值高得惊人,几乎是正常值的五倍。
血液的酸碱平衡也严重紊乱。
多个器官都受到了损害。
“家属来了吗?”
李明华问护士。
“马上就到。”
王建国和儿子王小宇几乎同时赶到医院。
看到妻子躺在病床上,插着各种管子,王建国的眼泪止不住地流。
“医生,我妻子怎么样了?”
他的声音颤抖着问道。
“病人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情况很严重。”
李明华如实告知。
“我们正在全力抢救。”
“糖尿病?”
王建国愣住了。
“这不可能,我妻子从来不吃甜食的。”
李明华听到这句话,眉头微微皱了一下。
在他的从医经验中,很多糖尿病患者的家属都有这样的误解。
认为糖尿病只有爱吃糖的人才会得。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
李明华耐心解释。
“不只是甜食会导致血糖升高。”
“可是她真的不吃糖啊。”
王建国坚持说道。
“连蛋糕、巧克力都不碰的。”
王小宇也在一旁点头。
“医生,我妈妈确实不爱吃甜食。”
“从小就这样。”
李明华有些困惑了。
一般来说,家属的坚持往往源于不愿意接受现实。
但眼前这两个人的表情很真诚。
而且,他们描述的细节也很具体。
“那她平时都吃些什么?”
李明华决定详细了解一下患者的饮食习惯。
也许能从中找到一些线索。
“她平时工作很忙,饮食比较简单。”
王建国回忆着说。
“早餐一般是白粥配咸菜,或者白面包。”
“午餐在公司食堂吃,主要是米饭配菜。”
“晚餐如果在家吃,也是以米饭、面条为主。”
“她特别爱吃面条,一顿能吃一大碗。”
李明华点点头,继续询问。
“工作餐呢?加班的时候吃什么?”
“主要是方便面、苏打饼干这些。”
王小宇补充道。
“我妈妈说这些不甜,比较喜欢。”
“还有就是各种应酬,喝酒比较多。”
王建国想起了什么。
“她工作关系,需要陪客户吃饭。”
“酒量不小,经常喝到很晚。”
李明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这些信息让他对病情有了新的认识。
“她的工作节奏怎么样?”
“很不规律。”
王建国叹了口气。
“有时候忙起来连饭都顾不上吃。”
“饿了就随便吃点什么。”
“有时候一天只吃一顿正餐。”
“但那一顿会吃很多,特别是米饭。”
听到这里,李明华心中已经有了初步的判断。
但他需要更多的信息来证实自己的猜测。
“最近有没有发现她的身体有什么异常?”
“有的。”
王建国想起了妻子最近的变化。
“她总是很渴,一天要喝很多水。”
“上厕所的次数也特别多。”
“人也瘦了不少,但我们以为是工作压力大。”
“还有就是容易累,经常说没精神。”
“眼睛有时候看东西不清楚。”
“伤口愈合也比以前慢。”
王小宇补充道。
李明华听完,心中的疑惑基本解开了。
这确实是一个典型的糖尿病病例。
只是病因可能与家属认为的不太一样。
李明华看着病床上的林雅,又看看焦急的家属。
“虽然林女士确实不吃甜食,但有两个关键点可能被忽略了。”
他的话让王建国和儿子同时愣住。
“什么关键点?”
王建国急切地问道。
李明华深吸一口气,准备揭开这个看似矛盾的真相。
“第一个问题出在主食结构上。”
李明华拿出一张纸,开始画图解释。
“林女士虽然不吃糖果、蛋糕这些明显的甜食。”
“但她每餐都大量摄入白米饭、白面条、白面包。”
“这些精制碳水化合物在体内的升糖速度极快。”
“可以说,等同于在间接'吃糖'。”
王建国和王小宇面面相觑。
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平常的主食竟然也会导致血糖问题。
“一大碗白米饭的升糖指数,甚至比一块蛋糕还高。”
李明华继续解释。
“长期大量摄入这类食物,胰岛的负担会非常重。”
“最终导致胰岛功能衰竭,引发糖尿病。”
“第二个问题是饮食节奏不规律。”
李明华指着时间轴图。
“林女士经常不按时吃饭,饿了就暴食。”
“这种模式让血糖忽高忽低,对胰岛的冲击很大。”
“再加上应酬时大量饮酒。”
“酒精会严重影响血糖代谢。”
“多重因素叠加,最终引发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王建国听完,整个人瘫坐在椅子上。
“我们真的不知道。”
他的声音哽咽了。
“以为不吃甜食就没问题。”
“如果早知道这些,一定会劝她改变饮食习惯。”
王小宇也红了眼眶。
“妈妈为了工作这么拼命,结果...”
李明华拍了拍王建国的肩膀。
“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我们需要专注于治疗。”
“病情很严重,但还有希望。”
08
接下来的几天,林雅一直在重症监护室里。
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维持着她的生命。
血糖在胰岛素的作用下逐渐下降。
但其他器官的损害已经形成。
肾脏功能严重受损,需要透析治疗。
心脏也出现了问题,心率不齐。
肝脏的各项指标都不正常。
“多器官功能衰竭。”
李明华在病历上写下了这几个字。
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王建国每天都来医院。
透过ICU的玻璃窗看着妻子。
她依然昏迷不醒,脸色蜡黄。
各种管子连接在身上。
监护仪上的波形起伏不定。
“妈妈什么时候能醒?”
王小宇问医生。
“很难说。”
李明华实话实说。
“病情太严重了,我们只能尽力。”
第五天,林雅的肾功能进一步恶化。
尿液几乎完全停止了。
毒素在体内堆积,情况很危险。
“需要增加透析的频率。”
肾脏科医生建议。
“但病人的心脏状况可能承受不了。”
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不透析,毒素会进一步损害其他器官。
透析,心脏可能承受不了负荷。
医生们经过讨论,决定冒险一试。
但透析进行到一半,林雅的血压突然下降。
心率变得极不稳定。
“停止透析,立刻抢救。”
李明华大声下令。
抢救持续了两个小时。
林雅的生命体征终于稳定下来。
但大家都知道,这样的抢救还能进行几次。
“家属做好心理准备吧。”
李明华沉重地说道。
“病人的情况很不乐观。”
王建国听到这句话,几乎崩溃了。
“医生,求求你们,一定要救救她。”
他跪在地上,泪流满面。
“我们会尽全力的。”
李明华扶起了王建国。
“但有些事情,确实超出了医学的范围。”
那天晚上,王建国一个人坐在医院走廊里。
他想起了和林雅相识的那个下午。
她穿着白色的连衣裙,坐在咖啡厅里看书。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的脸上。
那时候的她,多么健康,多么美丽。
二十年的婚姻,他们一起经历了太多。
创业的艰辛,孩子的成长,事业的成功。
每一个重要时刻,她都在身边。
现在,她却躺在冰冷的病床上。
因为一些本可以避免的原因。
“如果我多关心一些她的身体。”
王建国在心里一遍遍地自责。
“如果我坚持让她去医院复查。”
“如果我们早一点了解糖尿病的真正原因。”
但世界上没有如果。
第七天,林雅的情况进一步恶化。
呼吸变得困难,需要呼吸机辅助。
血压持续下降,各种升压药物的效果都不明显。
肝功能几乎完全衰竭。
“准备后事吧。”
李明华不得不说出这句残酷的话。
“我们已经尽力了。”
王小宇听到这个消息,当场晕了过去。
他无法接受,母亲就要这样离开。
前几天她还在为工作忙碌。
前几天她还说等忙完这阵子要好好休息。
前几天她还在问他大学里的生活怎么样。
怎么就要天人永隔了呢?
09
三月二十三日,上午十点十七分。
监护仪上的波形变成了一条直线。
那声长长的嘀声,宣告了林雅生命的终结。
她再也听不见丈夫的呼唤。
再也看不见儿子的眼泪。
再也回不到那个熟悉的办公室。
李明华关闭了呼吸机。
护士们默默地撤掉了各种管路。
王建国趴在妻子身边,痛哭失声。
这个坚强的男人,彻底崩溃了。
王小宇站在一旁,眼泪已经流干。
他看着母亲安详的脸庞。
想起小时候她给自己讲故事的温柔声音。
想起她为了自己的学习而操心的样子。
想起她说过的那句话:身体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她自己却没有做到。
林雅的办公室保持着她最后工作时的样子。
桌上还摊着那份没有完成的审计报告。
水杯里还有半杯水。
那份被遗忘的体检报告静静地躺在抽屉里。
如果时间能够倒流。
如果她能够重视那次体检的结果。
如果她能够了解真正的糖尿病知识。
也许结局会完全不同。
同事们听到这个消息,都很震惊。
“林姐平时看起来很健康啊。”
“怎么会突然就...”
大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习惯。
每天的白米饭,突然变得不那么理所当然。
不规律的饮食,也引起了警觉。
办公室里多了很多关于糖尿病的宣传资料。
但这一切,对于林雅来说,都已经太晚了。
她的故事结束了。
在四十六岁的春天。
在事业的巅峰期。
在儿子最需要母亲的年纪。
因为一些本可以避免的原因。
因为一些被忽视的警告。
因为对健康知识的无知。
她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没有惊天动地的告别。
没有慷慨激昂的遗言。
有的只是一声长长的嘀声。
和心电图上那条永远不会再跳动的直线。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没有奇迹的发生。
没有最后的逆转。
生活不是电影。
死亡不会因为眼泪而回心转意。
林雅走了。
带着对工作的热爱。
带着对家人的牵挂。
带着太多未完成的心愿。
她的办公室里,那杯水依然静静地放在桌上。
就像她的生命,戛然而止。
再也不会有下一个故事。
再也不会有明天的会议。
再也不会有那句熟悉的问候:“大家早上好。”
一切都结束了。
在那个春天的上午。
在医院冰冷的重症监护室里。
在她四十六岁的生命里。
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