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海 以节兴旅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5-09-30 19:51  浏览量:2

内蒙古民歌大会、沙漠葡萄酒文化旅游节、“沙漠看海”音乐会……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将传统文化、黄河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有机融入文旅产业,打造了一系列独具乌海特色的节庆体系和文化品牌,吸引市民和游客广泛参与,带动了文旅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体验丰富聚人气

8月29日,“鹊梦千年 情韵乌海”“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文化活动在乌海市人民公园举行,内容丰富,热闹非凡。

在非遗代表性项目展区内,乌海“吹糖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文化的摊位前人潮涌动。只见他手腕轻抬,通过捏、转等手法配合吹气,金色的糖浆眨眼间被塑造成各种精致的造型。“我们改良了萃取色素,还将画糖、吹糖、塑形三项技艺结合创新。目前我们的‘吹糖人’技艺已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他指着新创作的沙漠骆驼糖塑说,“去年‘七夕’一天卖了1万多元,今年活动时间长,活动效果也好,收入明显增长了。”

刚体验了投壶项目,乌海市民郭娟又带孩子排队买“糖人”。“这两年乌海市各种各样的节庆活动挺多,有机会就过来转转,孩子特别开心。”郭娟笑道。

乌海市民彭仪拿着自己手工制作的饰品在集市里摆卖。“我是全职妈妈,喜欢干点手工活,这里不收摊位费,就过来摆一摆。”彭仪告诉记者,自己的饰品平均单价在20元左右,卖得不错。“大型活动人气旺,我们卖的自然也多一些。”

据乌海市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科负责人杨建玲介绍,本次集市邀请多家商家,还创新开展了多项传统游戏、主题展示、巡游活动,吸引不少市民和游客参与。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乌海市还举办了“航空嘉年华”“城市美好生活节”“马帮大会”等品牌活动,这些活动有力推动了“旅游+”向“+旅游”转变,丰富了游客体验,旅游模式也从“一日游”向“多日游”转变,向“深度游”升级。

文化赋能拓市场

刚参加完“七夕”主题文化活动,乌海市云飞农业种养科技有限公司行政副总经理魏通又带着展台来到了内蒙古民歌文化节。“作为乌海市葡萄产业链主企业,云飞肩负着推广乌海特色农产品的重任,希望借助各类活动平台,向市民、游客推广产品,也希望这样的活动越来越多,聚集人气,带动发展。”魏通说。

8月底,“唱响北疆”2025内蒙古民歌大会在乌海市乌海湖演艺广场举行。来自内蒙古、江苏、青海等九省区的民歌手同台献艺,用歌声讲述黄河故事、传递流域文明。活动现场布置了美食街区,包括烤羊肉串、奶制品、葡萄等,并设有文创产品区域,展示乌海特色文创产品。

“我们早早过来,现场制作年轻人爱吃的炸鸡、烤串等,生意不错,备下的货基本能卖完。”在民歌大会的美食街区,来自宁夏石嘴山市的王冬忙得不亦乐乎。“哪里有人气我们就去哪里,下次乌海有合适的活动,我们还会再来。”

乌海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孙乐告诉记者,内蒙古民歌大会已连续四届落户乌海,成为乌海市的品牌活动。“民歌大会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他们在欣赏民歌的同时,还能领略乌海的自然风光,感受乌海的热情好客。”孙乐说。

据介绍,除了民歌大会,黄河明珠·乌海书法艺术节自2008年乌海获评“中国书法城”以来,已连续举办十三届,成为全国书法展览、赛事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去年的书法艺术节上我们还推出了‘飞入寻常百姓家’书法小品展拍会,促进书法文化与旅游、商贸深度融合。”孙乐说。

品牌转化创产值

内蒙古自治区山海沙城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自主设计生产的文创产品也是乌海市各类节庆活动上的“常客”。该公司员工宋姣颖告诉记者,公司主要设计并生产具有乌海特色的文创产品,产品种类有10余种,线上线下均有销售。“大型活动的现场摊位也是我们重要的线下销售渠道。这两年乌海市节庆活动多,产品销量也明显增多。”宋姣颖说。

今年以来,乌海市以节庆活动有效激活消费市场、带动产业发展。为助力本土葡萄酒产业发展,不久前举办的2025年沙漠葡萄酒文化旅游节精准推出“消费券+专属折扣”双重激励措施,发放文旅消费券10万元,核销率达96%,直接带动消费28.8万元,现场意向订单额达19.6万元。活动还邀请葡萄酒专家、行业协会代表及全国经销商深入葡萄及葡萄酒产区考察,构建多方合作生态,降低了生产企业拓客时间与资金成本。

正持续推进的“沙漠看海”音乐会是乌海湖休闲旅游度假区首个夜间项目,活动除了音乐会外,还有沙漠烟花盛典、英雄坡·长河落日奇观、沙漠篝火派对等环节。“我是第一次在沙漠里参加音乐节,还能看到美丽的乌海湖,体验很好。还去了黄河西行客栈等地,景色都不错。”来自天津的游客戴沐臻说。

乌海市融媒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杨洋介绍,音乐会活动于8月初启动,一般在周末举行,将持续至国庆节后。截至9月底,仅4场演出就已吸引近万名游客参与,旅游收入超50万元。

据了解,下一步乌海将夯实节庆品牌根基,深化节庆活动创新发展,拓展沉浸式、体验式消费场景,增强活动吸引力和感染力。坚持监管服务并重,健全可持续办节模式,鼓励企业、行业协会、市民群体等多方参与,提升节庆市场化、专业化水平。努力将节庆活动与城市IP打造、产业集聚、民生改善紧密结合,提升城市文化辨识度和综合竞争力,促进“流量”变“留量”、“品牌”变“产值”,让节庆成果更好惠及企业和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