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烂尾”车越来越多!困扰百万名车主,修车无门质保成难题

发布时间:2025-09-30 16:40  浏览量:1

[吐舌]曾经引以为傲的智能汽车,如今在许多车主手里,正逐渐变成一块块沉重的“智能砖块”,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正在蔓延的现实。

想象一下,你手机上的车辆App图标变成灰色,无论怎么点击都毫无反应,曾经一键就能实现的远程上锁、车辆定位功能,现在彻底失联。

新能源汽车真的不行吗?车主的权益谁来保证?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智能设备的失灵

从较早爆发出问题的威马汽车,到后来高合、哪吒、合创等一度声名鹊起的品牌,相似的困境正在不同车主群中复制上演,据不完全估计,全国范围内,被这股浪潮席卷的车主规模,已经是非常庞大。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产品质量问题,而是一场由服务、维修到金融系统全面失灵引发的连锁反应,它一环扣一环,最终将所有的代价,都压在了消费者的身上。

新能源汽车最大的魅力,莫过于其构建的智能网联生态,然而,当背后的车企轰然倒下时,这个最诱人的卖点,也最先灰飞烟灭,车辆与云端的连接被无情切断,瞬间沦为一个没用的机器,曾经引以为傲的智能化,在此刻成了最大的笑话。

许多车主至今还记得购车时,销售人员口中那句“终身免费流量”的承诺,这句承诺曾是品牌信誉的象征,如今却成了一纸空文,车联网服务终止的通知,就像一封绝交信,宣告了车企与车主之间数字契约的终结。

为了维持导航等基础功能,车主们别无选择,只能自掏腰包购买数据流量,为曾经的“免费午餐”续费,但这笔花费并不能挽回什么,核心的智能体验已经荡然无存,App的瘫痪,意味着车主失去了对车辆的远程掌控权。

你无法再在炎热的夏日提前打开空调,也无法在偌大的停车场里通过鸣笛闪灯找到自己的车,更关键的是,远程定位、车辆状态查询这些关乎安全的功能也一并失效,一种强烈的不安感开始笼罩在车主心头。

面对这种系统性的瘫痪,个人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大量的车主自发组建起线上的社群,在微信群里互相通报信息,分享解决方案。

然而,这种互助更像是一种抱团取暖,他们可以交流哪个品牌的流量卡更划算,却无法修复那个已经无人维护的后台服务器,智能化的高度集成,反而成了车主自救路上难以逾越的障碍。

被维修体系开除

当智能世界的大门被关上后,物理世界的困境接踵而至,车企的倒闭,如同斩断了一条主动脉,其独有的、封闭的零部件供应链和官方维修体系应声断裂。

这些“烂尾车”就像被现代汽车维修市场“开除”的孤儿,车主们陷入了“维修无门、配件无源、价格无谱”的绝望僵局。

问题的根源,在于许多车企从设计之初为了技术壁垒和售后利润,它们大量使用专有配件,这意味着一旦官方渠道消失,市场上就很难找到替代品,随着全国各地官方授权的4S店和维修网点纷纷关门歇业,正规的维修渠道被彻底堵死。

车主的车辆,实质上已经无人负责,当初白纸黑字写下的保修承诺,成了一句笑话,车主们只能把希望寄托于独立的第三方维修厂,但得到的回应往往是失望。

这些维修厂普遍对新能源车业务不敢接,维修新能源车,“三电”系统,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购买专用设备、获取相关资质,这笔前期投资动辄可能超过五百万甚至上千万,对于大多数中小型维修厂来说,面对不确定的回报周期和极高的技术风险,这无疑是一场豪赌。

市场上流通的停产品牌配件,来源极为混杂,要么是倒闭企业清算时流出的库存件,要么是倒闭4S店的剩余件,更多的则是从报废车上拆解下来的、质量毫无保障的“拆车件”,使用这些配件进行维修,维修厂根本无法对后续的质量和安全负责,一旦出问题,责任难以理清。

传统维修厂的主要业务仍然集中在燃油车,利润稳定且技术成熟,相比之下,新能源车在前几年的保养频率远低于燃油车,业务吸引力本就不足,与其冒着风险去啃一块硬骨头,不如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种普遍的心态,让“烂尾车”车主求助无门。

即便有维修厂愿意接手,车主也往往要面对“劝退式”的报价,由于维修难度大、风险高,一些维修厂会开出天价,仅仅是检查一下动力电池主板故障,开机费就可能高达千元。

在信息完全不对称的情况下,车主毫无议价能力,只能被动接受这些不透明且高昂的收费,一些车主走上了“自救”的道路,他们在网上四处搜寻配件,然后找到维修店,给对方出工时费进行安装,更有动手能力强的车主,开始对着网络教程,自己动手修理车辆,成了“被迫”的汽修专家。

无人问津的负资产

如果说智能失联和物理维修困境是对车主使用体验的打击,那么金融层面的价值崩塌,则是对他们财产的最后一击,“烂尾车”这个标签,使其在保险、信贷和二手车等所有金融流转环节被彻底边缘化,从一件高价值消费品,迅速降级为无人敢碰的“负资产”。

保险公司作为风险管理的专家,嗅觉最为灵敏,它们迅速对这些“烂尾车”进行了“精准避险”,许多车主发现,到了续保的时候,要么被直接拒保,要么收到的保单报价比去年翻了一倍。

二手车市场的反应则更为残酷,新能源车本就面临着贬值速度快的普遍问题,而品牌倒闭的消息,则像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使其价值加速“归零”,在二手车市场上,这些车辆几乎无人问津,车商根本不敢收。

这场狂欢的最终成本,由最末端的消费者来承担,他们不仅损失了金钱,更付出了巨大的时间、精力成本,甚至对整个新兴行业产生了信任危机。

这些新能源汽车的没落,也提醒着后来的参与者,造车是一场马拉松,靠营销和资本堆砌的空中楼阁,终究经不起市场的考验,而对于每一个消费者而言,当热潮涌来时,或许更需要一份冷静的审视和理性的判断。

信息来源: